岑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作品(盛唐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

高适篇

在众多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的存在是一个例外,他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岑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作品(盛唐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1)

早年的高适就是一介布衣,一名普普通通的书生。二十岁起便安于田园耕读生活,自由自在地过着当时诗人们向往的闲云野鹤的生活。这样的日子过了八年,到高适二十八岁,他觉得应该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了。当时正值开元盛世,高适没有选择到都市享受繁华富丽,而是游走燕赵边塞,不畏艰险,其目的是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实现封侯的理想。虽然这种理想当时并没有实现,但正因为有了这段边塞生活经历,高适才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代表作《燕歌行》。

《燕歌行》从出师写起,接下来描写战争的具体经过,然后战败被围,最后感慨战士以身殉国的悲壮。全景式地叙述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多用对此,只摆事实,不用华丽的词藻,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复杂的:对男儿当自强的英雄气概的表彰,战争给家庭带来痛苦的同情,战士在沙场浴血奋战,将领却歌舞享乐的强烈对比。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悲壮,具有沉雄的气质和浑厚的力量。

岑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作品(盛唐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2)

此后,高适又蛰居十年,建功立业的抱负始终未能泯灭,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再次出仕。安史之乱暴发,高适命运的转折点来了。先是追随玄宗至成都,后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五十四岁,平定永王之乱后,又参与讨伐安史之乱的叛军,解救睢阳之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自此高适官运亨通。期间虽有波折,但因功勋卓著,晚年做上了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人生达到巅峰,去世后还追授礼部尚书,高适生前身后取得的地位和荣耀在古代文人中也是比较罕见的。

高适为人豪爽仗义,又由于自己的特殊地位,对诗坛的朋友多有照顾。如杜甫在安史之乱暴发后,被授予的左拾遗,原来是高适的。高适还多次写诗给杜甫,称赞其才华,关心生活,知己不过如此。期间,高适还对当时诗坛的一位后辈,爱护提携,成为忘年之交,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岑参。

岑参篇

岑参的出身比高适可要富贵多了,曾祖父、伯祖父、堂伯父都做过宰相,父亲做过两任州刺史。但到岑参这儿,家道已经没落了,岑参凭自己的努力考进士。为了走上一条封侯的捷径,弃官从戎,两次出塞西北边疆。这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也为其边塞诗创作提供了背景。

岑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作品(盛唐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3)

岑参第二次出塞,入幕的幕主是封常清。封常清守边博得爵赏的成功经历,激励了岑参,这一时期他的诗多为对封常清的赞美,抒发道别之情,成为边塞诗的代表作。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是一首壮行诗。诗人极力描绘边疆恶劣的气候环境,大雪纷飞,狂风怒吼,卷起沙石,满地乱滚,以此来衬托英雄无畏的气概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全诗意境雄壮,想象神奇,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另一边塞诗歌的代表作品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是为送封常清回京所做的送行诗。全诗描写了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大气磅礴,奇情逸发,尤其是以梨花比拟雪花的意象,令人称绝,因此也成为咏雪诗歌的代表名作。

岑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作品(盛唐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4)

除了七言歌行之外,岑参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言绝句也有不少佳作,如《逢入京使》。本诗记述在其去西域途中与京使相逢,用家常话写眼前景致,表达了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不事雕琢,却富有诗意。

岑参边塞诗的一大贡献就是对传统题材的突破,诗人印象中的边塞风物、军旅生活是神奇瑰丽的,体现了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在盛唐边塞诗人中,岑参是留存作品是最多的,达七十多首,而且在艺术成就上某些方面超过了高适,无愧于“高、岑”并称的荣誉。

高、岑的边塞诗创作,丰富了当时诗坛,边塞诗一时流行于盛唐,且蔚为壮观。尤其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期其他诗人,边塞诗追求功名的高昂意气和直面现实的悲怆相交融,独有一种沉雄浑厚、慷慨悲壮之美,并影响和启发了后世的创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