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产业分布图(物联网产业分布展望)

编者按: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关于初创企业失败以及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等报道内容一直笼罩着物联网行业但其实,物联网一直保持着不可阻挡的前进之势,2017 年也很有可能是物联网设备数量超过手机的一年,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物联网产业分布图?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物联网产业分布图(物联网产业分布展望)

物联网产业分布图

编者按: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关于初创企业失败以及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等报道内容一直笼罩着物联网行业。但其实,物联网一直保持着不可阻挡的前进之势,2017 年也很有可能是物联网设备数量超过手机的一年。

随着 AI 技术的加速、连接方面的重大进展以及大型云供应商专用物联网产品的推出,物联网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部分已经逐渐到位。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物联网朝着全球互联的物理世界这一方向呈现出指数级加速发展趋势。

对于物联网的拥护者来说,过去这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应该经常会让他们感觉到沮丧。物联网到现在本应已经发展的十分强大,但事实却是,像初创企业失败以及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等报道内容一直笼罩着这个行业。思科(Cisco)最近发布了一份(有争议性的)研究报告,其中预计在所有的物联网项目中,有 75% 的项目是以失败告终。物联网这一流行词汇的光彩在过去的一年也确实黯淡了一些,很容易就被 AI 和比特币的光芒所遮盖。

有趣的是,物联网其实一直保持着不可阻挡的前进之势。2017 年很有可能是物联网设备(包括可穿戴设备、互联汽车和机器等)数量超过手机的一年。全球物联网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并呈加速之势,据 IDC估计,2017 年全球物联网总支出为 8000 亿美元,较去年同比增长 16.7%。

2018 物联网产业分布

这是我们第四次发布物联网产业分布内容(之前分别于 2013 年、2014 年和 2016 年发布)。今年产业分布内容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子类别,这也反映了物联网领域的新趋势,其中包括:语音平台、海洋车辆、垂直农业和边缘计算。上图共 971 家公司,相比 2016 年的 721 家上涨了 34.7%。另外,相比 2016 年公司名单,今年产业分布图移除了 96 家公司,又新增了 346 家公司。其中,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同时覆盖几个不同的类别。

下文我们将重点介绍上图中的一些关键部分,从顶部的“应用/垂直领域”开始,到底部的“构建模块”部分。

应用/垂直领域

消费级物联网:大试验的终结

消费级物联网在 2017 年的表现可以说非常惨淡。在我撰写本文时,智能锁制造商 Otto(已经获得了 3700 万美元风险融资)最新加入了一份长长的名单之中,这名单记录的是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停止运营的一大批初创企业。另外还包括:睡眠追踪初创企业 Sense(240 万美元 Kickstarter 众筹资金以及 4000 万美元风险融资)、生活日志相机 Narrative(1200 万美元风险融资)、消费级无人机初创企业Lily(预售额 3400 万美元,风险融资 1500 万美元)、AR 摩托车头盔制造商 Skully(1500 万美元风险融资)、智能泡茶机 Teforia(1700 万美元风险融资)、智能耳塞公司 Doppler Labs(5000 万美元风险融资)以及智能榨汁机 Juicero(1.18 亿美元风险融资)。

如果再加上被收购的几个消费级初创企业(Pebble 和 Electric Objects)和 B2B2C 平台(被 Ring 收购的 Zonoff 以及被 Will.i.am 收购的 Wink),这一名单还会更长。

很多后期初创企业,甚至上市公司也处于动荡之中,昔日手环巨头 Jawbone(总融资额 10 亿美元)破产,Fitbit、GoPro 以及 Parrot 的股价较 2015 或者是 2016 年相比也都大幅下跌。截至撰稿时,GoPro也宣布退出无人机业务并裁员 20%。

发生了什么?

我们可以发现,消费级物联网第一阶段的发展已经结束,现在回想起来就像是一场“大试验”一样。现在回顾 2012 或 2013 年,当时消费级物联网领域发展势头被再次引燃,主要是出于两大期望。

第一个期望是实现物理连接能够改变一切。一旦联网,愚笨的设备将变成欲望的对象,驱动强大的消费者需求,进一步助长高昂的价格。

第二个期望是硬件能够变得“不那么僵硬”。许多物联网企业家对于这一领域来说都是新手,但是借助于开源、商品化组件、新的开发平台、3D 打印和众筹,他们也能像软件企业家那样促进产品迭代。

最初像 Nest 和 Oculus VR 的成功似乎为我们迎来了消费级物联网的一个新时代,随即而来的是各种新公司和新产品寒武纪式的大爆炸。但是,快进到当下,我们就会发现消费级物联网初创企业经历了一场残酷的跌落回现实的经历。

联网并没有改变一切。正如 Big Ass Fans 创始人总结的那样:“只是因为你可以用物联网技术做成这些事情,但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会想要这些。”早期的接受者愿意为了新颖性支付高昂的费用,但要想扩展到主流消费者群体,这项技术就必须超越看似酷炫的表层因素,展示出不可否认的价值。

另外,硬件创业并不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设计出错成本高昂;供应链问题比比皆是;零售难度很大。并且,由于亚洲(主要是中国)低成本制造商以及科技巨头(包括美国和亚洲)的存在,初创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问题,早在 2013 年我们就探讨过这个问题,但现在从很多方面来看,这一问题更加糟糕,因为大型企业已经开始从试验中走出来,全力以赴探索实践应用的机遇。

当然,这并不是说消费级物联网初创企业就注定会失败。总有初创公司会倒闭,这是创业的本质所在。上文所提到的物理网领域初创企业之所以会停止运营,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经过 3、4 年爆炸性增长之后,这一领域自然会经历一个自然消耗的过程。这些失败之所以更为公开可能是因为这些公司在创立之后或者融资之时得到了相当多的关注。

一些消费级物理网初创企业正在稳步扩张,并且在成长阶段获得了大量的融资。上文提到的例子中就有这样的几个:据我所知,动感单车/健身初创企业 Peloton 在 2017 年获得了 3.25 亿美元 E 轮融资,这是物联网领域初创企业在去年最大规模的一笔融资交易;智能门铃初创企业 Ring 去年获得了 1.19 亿美元 D 轮和债务融资,开始进一步的规模扩张(但现在面临着来自 Alphabet / Nest 和亚马逊日益严峻的竞争)。

新一代的硬件企业家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家无论是来自成功的物联网企业还是失败的企业都会变得更加顽强,我相信他们在过去几年所积累的经验将会新催生出一家优秀的消费级物联网公司。

工业物联网:工业物联网:从水平平台到垂直、AI 解决方案

与消费级物联网相比,B2B 的表现要更好一些。尤其是工业物联网(IIoT),作为“工业 4.0”主题的组成部分(另外还包括机器人技术和企业 3D 打印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初创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关注。工业物联网正如同它所服务的对象(制造业、能源、物流和运输)一样,其中都蕴藏着非常大的机会。

虽然 IIoT 属于企业技术类别,销售周期相对较长,但相比消费级物联网领域来说,IIoT 领域初创企业的一个优势是,他们通常不需要对行业内的行为进行彻底地改造。无论是工厂还是油田,大都提供了不错的机器数据提取和分析方法,一些大型工业集团可能已经这样操作了很多年。因此,IIoT 可以更轻松地融入工业领域企业现有的工作流程,包括与现有的运营技术框架相结合,并且在提升企业投资回报率方面的表现也更好。

这也就是说,IIoT 的空间还有很大。各种核心技术问题,无论是远程连接还是热环境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运行 AI 来解决上述问题之前,需要先提取数据,这仍然是一个难题,因为工厂所配置的大都是各种传统机器。目前包括 Augury、Arch System 和 Petasense 等在内的初创企业正在积极解决这一问题。

总的来说,大型工业物联网领域还处于试验阶段,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大型厂商目前都处于这一阶段。另外,这一行业内还有一个不成熟的做法,许多大型工业企业内部的 IT 团队正在考虑自己构建所需的技术。我们不止一次的听到这种说法,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内部 IT 团队所创建的系统根本就不是像 Arduinos 和 Raspberry Pis 这样企业级的构建模块。

无论如何,经过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工业物联网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没有“一码通吃”的 IIoT 平台。也就是说,没有通用的传感器或水平软件可以稍作修改就能应用于所有的垂直行业。由于客户对于销售和部署系统都存在不同的需求,因此且不论供应商规模大小,都不得不调整方向,专攻某个特定的行业。例如,Samsara 最初是想着手构建一个水平平台,但现在已经将关注方向聚焦在车队监控。工业巨头通用电气开始在其 Predix 平台上进行了全面的水平方向投入,之后也不得不重新关注垂直应用。

水平方向

物联网连接:关键性基础设施方面的进展

在当前的物联网创新浪潮中,如何更好地将物体连接到互联网(以一种可靠、可扩展、省电以及低成本的方式)仍然是一个发展势头迅猛并且非常有竞争力的主题。绝大多数设备很可能继续通过短距离连接技术(如 Wi-Fi、蓝牙、Zigbee 和 Z 波)来进行连接。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Wi-Fi 在室内用例(例如家庭自动化)方面具有很多优点,但要想用于更广泛的物联网领域,则在功耗和成本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IEEE 802.11ah 和 802.11ax 新标准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但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与此同时,广域连接(长距离连接)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像 Sigfox(由一家法国初创公司建立的专用蜂窝网络,投资额约为 3.1 亿美元)和 LoRA(最初也是一家法国企业研发的技术,后于 2012 年被Semtech 收购)都是不错的案例。这些都属于低功耗广域网(LPWAN)无线技术,专门用于在很长的范围内以低比特率连接低带宽、电池供电的设备。

2017 年大型运营商纷纷加入这一行动,推出的产品可分为两种类型:

窄带物联网(NB-IoT)是由大型电信运营商支持的一个许可标准(与未经许可的 SIgfox 和 LoRA 相对),在 2017 年取得了不小的飞跃,德国电信在荷兰推出了首个 NB-IoT 官方服务。2018 年 1 月,T-Mobile 也宣布将在美国推出首个 NB-IoT 计划。除此之外,据称 Dish Networks 或与亚马逊合作,部署 NB-IoT 网络。

另外,Verizon 和 AT&T 都于去年在美国推出了自己的 IoT 网络,加入无线技术的竞争之中。NB-IoT 和 CatM1 技术都各有其优缺点,但要用于大量物联网设备,成本仍是他们所共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T-Mobile 最新推出的 NB-IoT 产品每个设备每年的连接费用是 6 美元,相当于“Verizon Cat-M 计划费用的十分之一”。

最后,不得不说 5G 的希望也很大,它的数据传输速度更快,更适合像自主驾驶汽车这样竞争激烈的物联网用例。但这要等到实现广泛的部署之后才可以,在美国,可能还需要十年的时间。

构建模块

云端巨头都瞄准了物联网

云端一直是物联网领域热议的话题之一,但最近几年却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不确定性。一方面,云服务巨头企业似乎都认为他们的核心云产品无需做出多少额外的努力就能满足物联网的需求。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物联网企业都开始尝试构建自己的云产品。

2017 年,这一问题迅速改观。微软增加了许多重要的功能(为那些不想自己管理云端的物联网客户提供了一个用于完全托管的 SaaS 产品 IoT Centra;用于边缘计算的 Azure IoT Edge;时间序列数据库Time Series Insights),亚马逊也不甘落后(让简单设备可以触发 Lambda 的 AWS IoT One-Click;保护物联网设备的 AWS IoT Device Defender;规模化远程管理物联网设备的 IoT Device Manager)。也许最能说明问题的或许是,Google 也加入了这一阵营,推出了能够大规模连接和管理远程物联网设备的 IoT Cloud Core,并与包括 BigQuery、Dataflow 和 Pub / Sub 在内的 Google Cloud 产品进行了整合。

与此同时,通用电气不再执着于构建自己的“Predix Cloud”,转而专注于在 AWS 上构建应用程序。我们接触的几家初创公司也暂时搁置了他们自己创建云技术的计划,转而关注将设备数据发送给大型公共云提供商这一解决方案。

强大的云基础设施的出现是物联网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因为这样能够大大降低设计和安全部署物联网设备的总体复杂性,这在之前一直是阻碍物联网领域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诚然,云计算可能无法适用于所有的物联网客户,尤其是对数据高度保护的工业领域客户来说更是这样。值得庆幸的是,边缘计算的出现将有助于这些客户在本地处理他们的数据。

边缘计算的兴起

边缘计算在此之前已经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在 2017 年,我们看到了边缘计算真正的飞跃。边缘计算一般是指将智能从云端推向边缘,包括网关、设备甚至是传感器。在某些情况下,边缘会过滤掉噪声,只将最相关的数据发送到云端,以减少处理环节和成本;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在当地做出一些决定,进一步采取行动。所有这些通常都支持机器学习和 AI 在本地设备运行。

不仅是初创企业(包括雾计算平台开发商 Foghorn 和 Mythic 等)在边缘计算和分析方面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探索,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科技巨头也开始纷纷进军边缘计算领域。自 2016 年以来,AWS 推出 Greengrass、微软推出 Azure IoT Edge、戴尔宣布在边缘计算领域投资 1 亿美元、获得包括戴尔在内的 50 多家贡献者支持的开源项目 Edge X Founder 也在 2017 年春季推出。

总结

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可能已经看到许多消费级物联网初创企业失败的报道,但这些个例不应该分散我们对于物联网领域整体的关注度:随着 AI 技术的加速、连接方面的重大进展以及大型云供应商专用物联网产品的推出,物联网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部分已经逐渐到位。当然在物联网安全等重要的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波新技术浪潮出现之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逐渐发展,然后迅猛崛起”。物联网的各个细分领域将继续保持各自的发展步调,但是随着核心基础设施到位,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物联网朝着全球互联的物理世界这一方向呈现出指数级加速发展趋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