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日记 中元节记事

中元节,也叫鬼节,地方上大多叫七月半。说是七月半,我们这里却是过的七月十三。而其他地方大都是过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带着疑惑,问了下父亲,为什么别处过七月十四或十五,我们这里过七月十三?父亲说“我们这里历来都是七月十三”。

今年的七月半,父亲才六月底,就把纸钱买回来封包了,说是需要写的包多,早点买回来先封好,到时候好安排给老祖人(已故亲人)些包的个数。听父亲这样说,还真是挺有道理的。于是我们(二哥二姐)也把纸钱买了回来;几百个包也花了几天才封完因为单是准备封给母亲的包,一家就是几十上百个,比以前给所有老祖人的包的总和还要多!

封包倒是很直接,写包时候却难到了我!除了爷爷奶奶辈的知道怎么称呼,再上一辈的就不知道称呼要怎么写了!因为要写的包,有以父亲名义写的,有以我们小辈的名义写的。打电话问大哥二哥,又一下子问不清楚,便自己百度了下什么祖的下一辈是什么孙;顺便也百度下,我们这里为什么是七月十三过七月半。

一查,还真找到了一些原因。据说古时因为战事不休,好多人在战场牺牲,有的为了逃避追杀,饿死的也不计其数。又说是有已故者向阳间的亲人托梦,找吃要穿的。为了民众安居乐业.,不受阴阳魔界打扰,统一定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祭拜,俗称为"鬼节″。只不过黔西北地区是蛮夷之地,少数民族都有祭祖的习俗,他们在七月十三那天祭祖,汉族人也就跟着在那天过七月半,至今没有改变过。原来,过七月半不只是一个习俗,还能追根溯源,记住自己祖先的名字。

记得小时候过七月半,七月初,爸妈就开始准备七月半要用的东西:亡人牌(用来供奉列祖列宗及已故亲人的挂幅,上面写着各位老祖人的名字),香蜡纸烛,鞭炮,还有一些家里没有的干货(如花生、海带之类);再发些包谷芽、小麦芽、豌豆芽、稻谷芽(实际上都长成苗)等,一共五六样种苗,母亲说这是给老祖人的马准备的马草。

到了初十(有些家有刚过世不久的,初八就接了),开始接老祖人(已故亲人)了。把家里的大方桌,放在堂屋正上方中间靠墙的位置,在神龛下挂上亡人牌;拿一把升子(平时量粮食的方形木器),装上一些米、玉米或是黄豆,再装上准备好的核桃板栗,以及苹果、桃子、李子之类的时令水果;把发好的那些种芽也摆放在桌子上,长板凳围着桌子边(表示请老祖人坐的板凳),燃上香和蜡烛,烧些纸钱,燃放一挂火炮(鞭炮),老祖人就算接到家了。

接下来的几天,一日三餐,除了早餐是煮面条或煮汤圆(那时候这些就是最好的),中午一餐和晚上一餐,都要炒几个菜;端到供桌上,点上香,燃上蜡烛,虔诚的说上一句“老祖人些慢慢吃好”。过了十来分钟,父亲烧了几张纸钱,双手合十,作揖打供,跪在桌前磕头;接着,母亲又领着我们一个一个去磕头,嘴里说着“请老祖人保佑庄稼有好收成”“保佑家里人平平安安”“保佑娃娃些好好读书”之类的话。我们也学着母亲的样,嘴里念叨着“请老祖人保佑,请老祖人保佑……”!然后恭恭敬敬的作揖磕头,才能把供过的饭菜端回火边屋(厨房客厅两用)里去吃。

除了每日三餐供奉祖人,还得准备七月半那天要烧的包(把打好的纸钱,用裁剪好的白纸封起来,封面写着已故亲人的名字)。每到这时候,父亲总是很仔细的把包分好,谁谁谁几个包,哪一个的是厚的,哪一个的是薄的;包封起来后,把磨好的墨汁,刷到封包的印章(也就是印包的模板,这样的印章,一个村子只有几个)上面,再把印章往封好的包上一个一个印上去;为了晾干墨汁,印好的包要一个一个的摆放,干了才可以在包上写老祖人的名字。

那时候的我们,封包只觉得是好玩,父亲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写包的活,因为要用毛笔写,父亲又不识字,只能是叔叔或大哥二哥来写;父亲在边上安排,哪个包写给爷爷,那个包写给奶奶,哪个包又写给谁谁谁。

到了七月半(实际上才七月十三)那天晚饭,因为要送老祖人了;虽说自己种的有菜,闲品种少了些,母亲总会把之前准备好的干货(其实也不过是花生海带之类)每样做一个菜出来,大大小小做了十几个菜,整个供桌都摆满了,把老祖人些请坐下(其实就只是摆上板凳在工作周围);同样的由父亲点蜡烛,点香,烧纸,供个几分钟,又去作揖磕头许愿。和前几天不同的是:吃饭时不端到别处,就在供桌上吃,说是老祖人要回去了,陪老祖人些吃顿饭。

吃完晚饭,就开始准备烧包的事:父亲拿石灰在场坝边撒上一个圈,下面垫一层玉米核,把包一个一个倾斜叠放起来;母亲把供时故意留下来的每一样菜切碎,用大碗装起来,舀上几勺饭,参入水,搅拌成水饭(烧包的时候泼);我们则是一张一张的把纸钱撕开。等父亲把包叠放完,母亲往兑好的那碗水饭里放上一个小勺子,抬一条小凳子放到父亲旁边,我们也把撕好的纸钱拿给父亲。

父亲拿一部分纸钱放到堆放好的纸包里点燃,点上蜡烛,燃上一大把香,喊我们沿着路边,每隔几步插上一炷香,说是给老祖人些照亮!母亲把那些供过的种芽扯断扔到路边,嘴里还说“给老祖人些的马草,吃了好好帮老祖人驼钱”。父亲泼水饭很有讲究,从列祖列宗开始泼,一边泼水饭,嘴里还一边念着“某某某,请吃粮浆水饭领钱”;念一个人的名字,泼一调羹水饭,再烧几张钱纸;待所有老祖人名字念完泼完,剩下最后一点时,父亲就说“请不周请不到的各位祖人,还有孤魂野鬼些,请吃粮浆水饭领钱”,然后把剩下的纸钱全部焚烧……

中元节日记 中元节记事(1)

中元节日记 中元节记事(2)

中元节日记 中元节记事(3)

中元节日记 中元节记事(4)

中元节日记 中元节记事(5)

中元节日记 中元节记事(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