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民歌50首(发现非遗之美信阳民歌)

信阳民歌,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原始的信阳民歌源于劳动生产、祭祀等各种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信阳民歌也越来越丰富。信阳民歌融入了楚、吴越等多时期文化,又受到南北不同文化熏陶。同时信阳民歌题材广泛,将历代的社会生活内容都涵盖在内,风格鲜明,影响深远。信阳民歌主要包括小调和劳动歌曲两大类型,其中小调、情歌多为无伴奏即兴演唱;灯歌、会歌往往以管弦或打击乐伴奏。

信阳民歌50首(发现非遗之美信阳民歌)(1)

信阳民歌其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传说而已, 据相关专家考证, 信阳民歌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具有了多层次的文化底蕴, 同时融入了楚、吴越等多时期文化。宋元时期的戏曲、曲艺兴起为信阳的民歌民舞打上了戏曲化烙印, 明清之际, 信阳民间乐班遍地开花, “高烛夜呼庐, 一唱百十应”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清末民初兴盛期。推翻封建帝制以后, 信阳民歌打破了封建专制的束缚, 逐渐兴起, 广泛流传。

信阳民歌50首(发现非遗之美信阳民歌)(2)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地处大别山老区的信阳人民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领下,并没有畏惧残酷的斗争和恶劣的环境影响,始终进行着革命斗争。为了鼓舞广大劳苦大众的战斗士气,大别山人民坚信民歌对群众的积极作用力,他们始终坚持信阳新民歌的创作。为了对群众进行宣传组织,他们编排演唱出了“穷人调”“长江歌”等一些革命歌曲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前行,同时随着红四方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群众心理充满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心,随后又出现了《反围剿歌》《送郎当红军》《红旗插遍大别山》等代表性的胜利之歌。

信阳民歌50首(发现非遗之美信阳民歌)(3)

信阳民歌在民族知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信阳民歌很好地传承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历史意义,信阳民歌是信阳人民今天生活的现实写照,同时也是对信阳地区人民群众过去生活的实际记录。信阳民歌是中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石。

信阳民歌50首(发现非遗之美信阳民歌)(4)

信阳民歌是诗情高度融合、情景集中的产物,非常善于抒发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集体性、即兴性、口头性等特征。信阳民歌多以歌舞结合的演出形式呈现于观众,其唱法通俗、朗朗上口,唱腔乡土气息浓郁,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说唱的技巧和乡土风格塑造了信阳民歌唱腔音乐的艺术审美特性。从审美客体上讲,信阳民歌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它反映了信阳民歌中劳动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乐观的精神风貌;从审美主体上来说,信阳民歌有着独特的地域性、较高的艺术欣赏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信阳民歌势必推陈出新,构成信阳民歌在中国民间歌曲中的感染力和独特性。

信阳民歌50首(发现非遗之美信阳民歌)(5)

(责任编辑/姚泽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