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揭示处世之要(不朽的人文精神)

白鹿洞书院揭示处世之要(不朽的人文精神)(1)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与当时的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结缘往事】

李渤与白鹿结缘正如《白鹿洞志》所记:“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贞元中,渤与涉隐庐山,蓄一白鹿甚驯,尝随之,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渤为江州刺史,就今书院地创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

【书院渊源】

书院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地方。自唐迄清,江西设立的书院极多,居全国首位。而“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洞书院,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

白鹿洞书院揭示处世之要(不朽的人文精神)(2)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揭示处世之要(不朽的人文精神)(3)

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当时有士子数十百人,与岳麓、睢阳、石鼓等,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正如《白鹿洞志》所记:“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贞元中,渤与涉隐庐山,蓄一白鹿甚驯,尝随之,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渤为江州刺史,就今书院地创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南唐升元中,即其地聚徒建学,……号曰“庐山国学”。宋初置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并名天下。"这里所记的,就是白鹿洞书院的简单历史。

白鹿洞书院揭示处世之要(不朽的人文精神)(4)

睢阳书院

白鹿洞书院揭示处世之要(不朽的人文精神)(5)

石鼓书院

白鹿洞书院累经兴废。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争频繁,烽火连天,书院遭到毁坏。

至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著名的哲学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治所在今九江星子县地),他亲至书院废址踏勘考察后非常满意地说:“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

白鹿洞书院揭示处世之要(不朽的人文精神)(6)

白鹿洞书院内朱熹像

经朱熹的竭力倡导,才又重建了白鹿洞书院。朱熹在南康知州任上三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且又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著名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陆象山又有“白鹿洞之会”,书院也因之而闻名天下。

白鹿洞书院揭示处世之要(不朽的人文精神)(7)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汉族江右民系。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位于江西省贵溪县),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元末战乱,书院在战争旋涡中又遭厄运,所有殿堂斋舍荡然无存。明代时,书院又得到恢复,盛时有学生五百多人。清代仍继承明代的规模,远近各省都有人来此求学。至清末废除科举,取消书院,这座煊赫一时的白鹿洞书院,自此江河日下,衰落下来。迄于解放前夕,已是屋宇倒坍,尘莓满院,荆棘丛生,满目凄凉。建国后,经及时抢救修缮,古老的书院才又焕然一新。


【书院景致】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

白鹿洞书院揭示处世之要(不朽的人文精神)(8)

礼圣殿

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现有的石洞和石鹿,则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凿的。

白鹿洞书院揭示处世之要(不朽的人文精神)(9)

朱子祠

在朱子祠之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余块,这是建国后为保存文物古迹而新建的。在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它既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又是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历史资料。

白鹿洞书院揭示处世之要(不朽的人文精神)(10)

游白鹿洞歌

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 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的。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说是清代建造“御书阁”时种植的。这里古树浓荫,阳光穿过树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显得环境清幽,风景宜人。

白鹿洞书院揭示处世之要(不朽的人文精神)(11)

御书阁

在棂星门西北隅,不仅有曲径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还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诸胜迹。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书“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鹿眠场”,相传唐代李渤饲养的白鹿就睡在这里。而钓矶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书“钓台”二字。据说当年朱熹常在此垂钓,实际上这里水浅泉碧流急,很少有鱼,故明代刘世扬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鱼”四字,可谓中的之妙语。

白鹿洞书院揭示处世之要(不朽的人文精神)(12)

山石林泉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御书阁东侧的一栋平房,曾是刘少奇同志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年月里住过的地方。这不但给白鹿洞的历史增添了光荣的一页,而且也为庐山增加了一处令人敬仰的革命旧址。

Hare Krishna!

- end -

白鹿洞书院揭示处世之要(不朽的人文精神)(13)

【檀摩书院的使命】:

在我们的瑜伽传承中,系统传播古老韦达文献(Veda)所教导的灵性知识,扭转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失衡,鼓励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智慧地践行这门知识,知行合一,培养真诚、自律、仁慈、奉爱等品格,促进大众的健康平衡、互助关爱、幸福自足,将中国的优秀传统价值观推向全新高度,促进全世界的团结与和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