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的前兆(明代一次大地震死亡83万人)

2020年7月12日,唐山发生5.1级地震。

这场地震尽管没有造成大的人员伤亡,仍引发全国关注,因为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给人们带来太过深刻的影响,尽管已经过去几十年,其威力仍让人心有余悸。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是一个优势,也是一个威胁。

地大物博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地质灾害频发,人口众多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一旦受灾伤亡惨重。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的前兆(明代一次大地震死亡83万人)(1)

我国历史上爆发过很多次大地震,从现存史料来看,越到近代,地震次数越多,震级越高,这倒不是因为地质活动越来越频繁,而是史料记载越来越完善,对地震的记载更详细了。

周幽王二年 (前780年),陕西岐山爆发一次地震,《国语·周语》记载这一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是有史料记载比最早的一次大地震,估计震级在7级以上。

东汉永和三年(138年)二月,甘肃金城、陇西等地发生地震,《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仪器探测到的地震,估计震级在7级以上。

清代距今最近,地震记载也最多,7至8级以上的地震至少有8次,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人类历史最伤亡最多的地震,还是发生在陕西华县的一次大地震,造成了83万人死亡。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的前兆(明代一次大地震死亡83万人)(2)

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2月12日,一场大地震毫无征兆地爆发。

此次地震震中为北纬34.5度,东经109.7度,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地震波及陕西、山西、甘肃、宁夏、河南三省100多个县,尤其以渭南、华县、华阴、永济四县震灾最为严重 ,故称“华县地震”,因其发生在大明嘉靖年间的关中地区,又称“嘉靖关中大地震”。

据明朝史料记载,华县地震至少造成83万人死亡,死亡人数系人类有史以来最多,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3万人的3倍还要多。要知道,当时全国总人口还不到1亿,最多也就是8000至9000万人,一场地震就死亡83万人,是全国总人口的1/100,细思极恐,耸人听闻!

尽管有学者认为这一数据有很大“水分”,实际死亡人数可能“只有”45万,仍是世界震害之首。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的前兆(明代一次大地震死亡83万人)(3)

翻开史料,到处都是华县大地震的耸人记录:

秦可大《地震记》:“受祸人数,潼、蒲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剔近远分深浅矣。”

《明史》:“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华阳县志》:“民惊溃走,垣屋尽倾,知县陈希元等罹变,人畜压死不可胜计,地裂水涌,人多坠于穴,自乙卯至己末震渐方止,自古灾伤无此惨也。”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的前兆(明代一次大地震死亡83万人)(4)

这场数百年前的大地震,为何造成如此重大伤亡?主要原因有:

1、人口稠密,房屋抗震性差。

华县地震发生在关中地区,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一旦发生地震,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古代房屋构造以木质为主,抗震性差,墙倒屋塌,直接造成人员伤亡。

2、震前无征兆,人们毫无准备。

但凡大地震前往往有多次小震,可起到预警作用,但这次地震事前毫无征兆,人们毫无准备,又在深夜子时突然爆发,人们都在睡眠,来不及逃跑,便葬身屋中。

3、地质条件恶劣,次生灾害严重。

地震发生的渭河流域,属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又以黄土为主,土质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质条件恶劣。地震发生后,迅速引发了山崩、滑坡、裂缝、地陷、地隆、喷水、冒砂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灾害接踵而至,造成进一步的人员伤亡。

4、气候干旱,粮食歉收,缺乏抵御力。

华县地震前两年,关中遭遇大旱,岁荒粮歉,百姓饥寒交迫,饭都吃不饱,一旦遭遇地震,完全没有抗御灾害能力。面对地震和各种突发灾难,人们束手无策,只能任其蹂躏。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的前兆(明代一次大地震死亡83万人)(5)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华县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如今的秦岭北麓和渭河流域地壳运动依然强烈,仍有发生大地震的地质条件。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我们都应当始终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随时做好应对地震的准备,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