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解读关雎(34安大简)

导语:继"郭店简"、"上博简"和"清华简"之后,"安大简"的出土是先秦珍稀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每次古简的出土都会震动学术界,带来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安大简"也不例外。

"安大简"经碳14检测认定,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之间,属战国中早期,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载的内容系统清楚。其中楚史部分研究价值极大,可以弥补很大空缺;其次就是《诗经》部分,与毛诗所载的《诗经》差异较多,那么该如何看待这种差异?

一、"安大简"对"左右教之"的解释问题

"安大简"所发现的《诗经》与毛诗异文极多,这是研究古文献的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古文研究,文献是第一手的,如果文献有问题,那么研究必然有问题。所以古文研究首先要确保文献的准确,其次做好第一步的解释。这样才能进行接下来的研究,才能谈明文修德之事。

古人如何解读关雎(34安大简)(1)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简称"安大简"

(1)"教"与"芼"通假之说

"安大简"中的《诗经•关雎》与传世的毛诗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如家喻户晓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安大简"中写做"要翟淑女",实际是"腰嬥",意为身材匀称美好的女子。毛诗中的"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一句,"安大简"中却为"参差荇菜,左右教之"

"安大简"的注释这样写:上古音中"教"属见纽宵部,"芼"属明纽宵部,二字韵部相同,声纽有关,当为通假关系。

"安大简"认为两字在上古时期的读音有关联,因此可以认为是通假。但这一结论是难以立足的,证据过于简单,缺乏严谨性

古人如何解读关雎(34安大简)(2)

流传的毛诗《关雎》

(2)通假的判定问题

有人说,"通假"就是古代的错别字,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看法过于简单。"通假"是因为存在异字,即同一个意思的字有不同的写法

这在古代是普遍存在的,因为语言和文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是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当今,可以依靠政府有效的管理得到减少,但在古代是很难的。虽然官方会对文字进行统一工作,但终究无法完全普及,加上各地读音差异、文字演变等语言问题,异字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战国,各诸侯的文字不同,这种现象在先秦文献中更为突出

古人如何解读关雎(34安大简)(3)

战国时各国文字存在差异

要判断两个字是通假关系,往往有三个条件:(1)本义之间有所关联;(2)读音相同或相近,这里的读音是指考证后的古音;(3)存在着其他用例,即有别的文本也这样使用。

(3)"安大简""教"与"芼"通假之说难成立

"安大简"中认为二字通假的证据是读音接近。读音相同或接近本就是通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不能仅靠读音判定通假关系。加之,即便按照"安大简"所说的,两字的语音差别仍是很大,并不是接近

而且"安大简"判定两字读音相关所依赖的音韵学结论,是在特在范围内有效的,不可简单类推。这是音韵学的问题,解释较为复杂,在此不论述了,结论是从语音看,通假较为牵强。

从本义来看,毛诗中有"芼,择也"的解释,即"芼"有拔取菜草之义,历代对这句的解释也遵从此义,认为"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是指采摘荇菜,是运用比喻的手法。"教"的本义与教化、教育相关。两字的本义并无明显关系

古人如何解读关雎(34安大简)(4)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在先秦的其他文献中,也没有发现有"教"与"芼"可以通假的例子。

因此,"安大简"认为"教"与"芼"通假,是存在问题的

二、"左右教之"的另一种处理方法

"安大简"的通假之说,证据不足,难以成立。那么该如何看待"安大简"中的这句"左右教之"呢?我倒觉得不妨把"安大简"的文本当作另一个文本来处理,即不要刻意将"安大简"的《诗经》与传世的毛诗联系起来,而把它当作一个新文本来解读和研究

(1)当作不同文本处理的合理性

之所以说把"安大简"的文本当作不同文本处理,不强行与毛诗相关联的原因在于,"安大简"是战国早中期的文本,这个时间是现有的《诗经》出土文献中最早的。这就表明"安大简"的文本与毛诗的可能是不同的版本

古人如何解读关雎(34安大简)(5)

《清华简》

我们现在看到和学习的《诗经》都是毛诗,即西汉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编注的《诗》。与他们同时的还有鲁人申培的"鲁诗",齐人辕固的"齐诗",燕人韩婴的"韩诗",并称为"四家诗"。

不过后三家是今文学派,在西汉是官学,后亡佚,而毛诗是古文学派,乃私学,后在东汉盛行,于魏晋后成为主流。四家之间都存在异文的现象,但都是儒学思想主导,大同小异,学界认为都是孔子整理后的版本,只是在传习教学之间记载出现了不同

"安大简"作为战国早中期的文本,难以判断它是否是经过孔子整理后的文本。所以,它与毛诗的差异可能不只是一个版本在流传中出现的不同文本,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一个是经过孔子整理,另一个是未经整理的文本

古人如何解读关雎(34安大简)(6)

《毛诗正义》

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同属一个版本的两者差异如此之大,比如传抄者的自行修改、地域文化语言差异的不同、早期文本的不确定等等原因。这些现在都不可考。

总而言之,根据现有的材料很难证明,"安大简"的《诗经》部分与传世毛诗的关系,但考虑到"安大简"的时间最早问题,完全可以把它当作早期文本来看,尊重文本本身,不强行解释它和毛诗的异文。

(2)符合"后妃之德"和"乐教"思想

把"安大简"当作独立文本来看的话,就要把"左右教之"的"教"解读为它的本义,即教化、教育的意思。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四家诗以及后世的儒学家们都把《诗经》的解读与儒家思想挂钩。而《关雎》作为诗三百之首,更是如此。在毛诗序中有"《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这样的句子来评价《关雎》。后代大儒如朱熹在《诗集传》也基本在毛诗序的范围内解读《关雎》:"盖德如雎鸠,挚而有别,则后妃性情之正固可以见其一端矣。"历代正统儒家学者都认为《关雎》在讲后妃之德。

古人如何解读关雎(34安大简)(7)

朱熹注《诗集传》

但在近现代学者眼中,"后妃之德"之说只是为了彰显《关雎》作为《诗》开篇之首的地位,是为了服务于儒家学说和封建统治而牵强附会,学者大多认为《关雎》只是简单的爱情诗,讲述男子遇到心爱的姑娘求而不得的痛苦,是失恋的情歌。认为这也符合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衰",虽是谈爱情,但不乏正气。

这是古今学者对《关雎》解读的不同。传世的毛诗确实很难让人看出有"后妃之德"的意思,也缺乏儒家思想的体现。但如果是"左右教之","后妃之德"就可以解释。

"教"的教化之义结合"琴瑟有之"("安大简"中"友"作"有")和"钟鼓乐之",可以做这样一种解释:男子遇到了喜爱的姑娘,求而不得,要用音乐来表达感情,也彰显礼仪,让姑娘懂得自己的心意,也明白礼与德的重要。这样的解释符合毛诗序的解读,即《关雎》彰显后妃之德,给天下夫妇一个表率,这样才可以正风气,立礼德。

古人如何解读关雎(34安大简)(8)

君子发乎情,止乎礼

可以说"安大简"的《关雎》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后妃之德"的主旨和儒家乐教和诗教思想

(3)不妥当之处的合理解释

"左右教之"虽然符合"后妃之德"的主旨,但也存在问题。"参差荇菜"的几句都是运用比喻的手法,"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中的"流"、"采"、"芼"都是用来修饰荇菜的,符合比的特点。而"左右教之"的"教"的对象不可能是荇菜,它违背了比的使用。因此,"左右教之"可以说是明显的内容方面的错误。

这个问题是"左右教之"按字面解释遇到的难题,但是难题也是关键。这么明显的内容问题,却依然保留在文本之中。这不得不引起注意,可以这样大胆猜测,有比让文本内容流畅更重要的事情,为了这个目的,所以才保留了这个明显的错误。这个目的就是上文说到的"后妃之德"的主旨和礼乐教化的思想。

古人如何解读关雎(34安大简)(9)

古代女子三从四德

这个缺陷也可以看成是早期文本流传中的问题,未经过文人整理,内容不够严谨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楚地的民俗流传本,可能意在宣传思想,也可能是文人抄录问题等,总之,以目前的文献来看,这一点的不妥当都可以有合理的解释,并不影响把"安大简"当作另一文本来看

三、合理猜测和使用"安大简"

(1)"安大简"与《诗经》经典化问题

上文说到"安大简"的《关雎》更容易体现"后妃之德"的主旨和礼乐教化的思想,也就是说它更符合毛诗序的评价,而毛诗中的《关雎》却不如它明显。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传世的毛诗是后来儒家的经典,却不及更早的"安大简"更能体现儒家的思想。可以有这样的猜测,"安大简"也是孔子整理后的版本,只不过在流传中,又出现变化。这就涉及到《诗经》的经典化问题。

《诗》经过孔子的整理成为儒家的经典,孔子的影响在先秦已然很大,儒学成为显学,《诗》经过口耳相传,在各地广为流传,出现了很多文本。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文献损失惨重。西汉才重新出现四家诗。

古人如何解读关雎(34安大简)(10)

晚年的孔子整理经典,四处讲学

在这样一段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谜题掩藏在其中。"安大简"的出现,提供了契机,要依靠文本进行合理猜测和研究。"安大简"受到了多少孔子思想的影响,保留了多少民歌本的样貌等,这些问题都是"安大简"带来的,不应当忽视。

(2)合理使用"安大简",不可随意处理

开头说到出版的"安大简"中,认为"教"与"芼"是通假关系。这一观点缺乏证据,不够严谨。这是明显的错误使用"安大简"。这样会给后续的研究带来极大的问题,别的学者可能基于"安大简"的注释进行新的研究,那样会错上加错,导致看似科学的观点实则是错的离谱。

因此,一开始就要抱着严谨的态度进行学术研究,要步步为营,仔细科学,才能打好研究的基础,扣好第一颗扣子,才能穿好衣服。

"安大简"中有多少类似的问题,不得而知,所以在使用时应该慎之又慎,否则良好的机会就错失了,甚至会导致错误。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不强行联系,不乱用通假。

结束语:研究古文献,出土文物是基础。无论什么样的解读都应该依古本进行,而不能忽略文本进行阐释,迎合已有的观点。"安大简"的出土是了解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真相的一扇门,现在应该做的是用多个钥匙来尝试打开这扇门,而不是害怕尝试,固步自封,仅用已有的钥匙来试一下。

"安大简"的出土带来了机遇,但能否把握,要看学界如何运用文本。与传世文本的差异,应该得到重视,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这样才能探寻真相,才能做好学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