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吞虎咽故事的由来(典故探究---漆身吞炭)

这个典故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非常有名,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是豫让的一句名言。那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豫让的故事吧。

狼吞虎咽故事的由来(典故探究---漆身吞炭)(1)

豫让,战国时期晋国人,当时晋国国君被架空,权力由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六家大臣把持,史称六卿专晋政。

豫让刚开始在范氏那里工作,被忽视了。就辞职去中行氏那里做事,也是毫不知名。

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豫让觉得智伯实力强大,礼贤下士,就投奔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豫让,把他作为国士对待,给他很高的礼遇和待遇。

作者注:树挪死,人挪活。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单位为啥留不住人才?钱少了,心伤了,就这么简单。

后来,智伯、赵襄子、魏氏和韩氏四家联合灭了范氏、中行氏。智伯的势力最为强大。

然后智伯又开始攻伐赵襄子,赵襄子抵挡不住,就和韩氏、魏氏合谋,咱三家势力弱,干脆合伙群殴吧,于是三家联合乱拳灭了智伯,瓜分了智伯的土地。晋国灭亡了,形成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三国。

赵襄子最痛恨智伯,就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使用。

狼吞虎咽故事的由来(典故探究---漆身吞炭)(2)

豫让逃了出来,藏到山中,说出了他广为传颂的名句:“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智伯以我为知音,我一定要替他报仇,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

于是,豫让变更了姓名,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干涂饰厕所的活。豫让身上挟带匕首,想暗中刺杀赵襄子。

赵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藏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

赵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赵襄子说:“豫让是个义士,我以后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也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样的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过了一阵子,为了不让别人认出自己,豫让就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喑哑。他把自己变得人们无法辨认。

作者注:这就是漆身吞炭的来历。恐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易容术吧,只不过一般人都是往美的地方易容,拉个双眼皮,垫高个鼻子之类,而豫让却是易容为丑。这是必死的决心啊!

狼吞虎咽故事的由来(典故探究---漆身吞炭)(3)

豫让到集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竟然认不出是他。走了一会儿见到他的朋友,朋友犹豫了一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就是豫让吧?”豫让回答道:“我是豫让。”

他朋友哭了,边哭边说道:“以你的才干,投奔到赵襄子门下,为他效命办事,赵襄子一定会亲近你。那时再做你想做的事,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这多痛苦,来达到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

豫让严肃沙哑的说:“既然已经投他门下,为他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这样的事我不能干。再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之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豫让和朋友离开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赵襄子说:“必是豫让在此。”派人搜查,果然发现豫让。

作者注:赵襄子是赵国的实际开创人,为人敏而好学,胆识过人,忍辱负重,心胸宽阔。马受惊,可以看出人善人欺天不欺,天佑有德之人。

这时赵襄子很不满,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唯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

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而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因此,我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赵襄子慨然长叹,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一次,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

赵襄子的卫兵围住了豫让。

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掩盖别人的美德,而贤良的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固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所以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真实的想法。”

赵襄子被豫让的大义凛然感动了,便让卫兵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

豫让拔出剑来,跳跃着三次击刺衣服,然后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

狼吞虎咽故事的由来(典故探究---漆身吞炭)(4)

那天,赵国的仁人志士听到这消息,都为他流泪哭泣。

这个典故的意思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作者注:这个故事令人感动,豫让、赵襄子、智伯都令人敬佩。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怎样做,才能拥有一个豫让般的知己,或者怎样做,才能让智伯引为知己。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