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的区别 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史库森(Mark Skousen)把西方经济学界对市场经济的信仰划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市场经济没有任何信仰,不相信市场经济,这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二个层次是怀疑主义,摇摆不定,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这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就是主张政府干预主义的经济学;第三个层次是对市场经济非常信仰,但是也认为,必要的时候,政府应该介入市场,这是芝加哥学派。如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弗里德曼就认为,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让经济走出低谷;第四个层次是对市场坚定不移,完全信仰,这是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

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的区别 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1)

哈耶克

我问我的一个朋友他认同那个层次?

他回答说认同第3个层次,因为第3个层次看起来比较中庸一点。

我说,这第3个层次的芝加哥学派就是现在美国的主流思潮,或者说现在美国是在2,3之间摇摆。

但我觉得这种划分其实是有一定误导性的。

上面这四个层次,每种搞法都有国家使用过,每种都在某个国家的某个时期成功过(否则也不会成为一种学派),但每个做法也都能举出至少3个以上的失败案例。

奥地利学派一战成名的事件是德国二战后,应用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完全不干预市场,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物价飞长后,市场自行恢复了稳定,与理论计算的恢复时间点完全一致。

奥地利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商业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货币对经济活动和价格的影响是非中性的,因为经济活动由不同生产阶段组成而不是单一产品的生产,货币由不同的人持有;当中央银行人为地增加货币供给,或人为地使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必然诱导企业家将资源错误地分配于资本品的生产,人为地扰乱经济自身的结构,引起繁荣,但这种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当货币停止增长或利率回归到自然利率水平时,经济活动中的错误就成群结队地出现,繁荣破灭,萧条开始。

奥地利学派之所以做出市场周期的论断是因为在奥地利学派看来,市场是一个由无数个经济个体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不断收集、加工分散信息并做出有目的的行动决策的动态过程,市场总是处于不均衡状态,企业家是市场过程的主要驱动力量,而不像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那样是一种均衡状态,决策者有完全的信息。正是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使得自由市场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唯一有效率的体制,政府对市场过程的任何人为干预都会扭曲价格信号,导致无效率。

哈耶克是1974年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按诺贝尔奖的发奖规律,为了保证评出来的奖项都是实至名归的,诺奖委员会都会选取那些已经成熟并经历过验证的理论来颁奖,所以,颁奖时间相对于理论提出时间,往往有大概20年的滞后时间,往前推20年,也就是说哈耶克的理论大概是在1950年代提出的。

哈耶克已经意识到市场是一种动态博弈,也提出了信息不对称和不均衡状态等概念,但他并没有把这些问题完全研究透。

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博弈均衡问题要到后来的约翰纳什才研究清楚。

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的区别 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2)

约翰纳什

约翰纳什也因此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也就是在哈耶克得诺贝尔奖的20年后。

纳什的理论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开启了一种更大的可能性。

哈耶克的理论也没错,但只是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一个总结,而纳什的理论是在信息对称度从低到高的各种情况下的总结。

这就好像是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的关系。

牛顿力学只是低速状态下适用的一个理论,而相对论则是在任意速度下都适用的理论。

其实这也不能怪哈耶克,他的理论成熟的时候,互联网还没出现,他无法想象市场上的信息可以对称到什么程度。

所以他认为市场商业周期是无法避免的。

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囚徒困境。

解决囚徒困境的根本方法就是让这2个囚徒可以互相商量,把信息对称起来,并且囚徒足够聪明,就能获得最优解。

哈耶克的理论形成的时候,可能难以想象到今天的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有可能做到所有产品,所有消费者信息的实时收集,实时同步,即时分析。

哈耶克反对计划经济的一个理由就是:计划经济通过各种平均数据来制定利率和价格,必然无法满足市场上各不相同的需求,必然是对利率和价格的扭曲,这种扭曲就必然降低市场运转的效率。

但是哈耶克没有想到的是,人类居然有一天可以实时收集,处理,分析,分发数以百亿记的市场数据。

在这种近乎是超能力的加持下,某个团体真的能做到通过计划来满足市场上各种不同的需求,例如:淘宝和京东能够在购物节来临之前,就通过大数据预测,把几百亿件商品调配到离可能的买家最近的地方。

这种数据收集,分析和分发能力,使人类有了在市场的大博弈中寻找最优解的可能。

在这里,我想提供一个新的看待市场的角度:

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自由市场,没有完全不受干预的市场,

因为市场中参与竞争的每一个人,都在干预市场,只不过程度强弱不同罢了。

而在没有外部强力干预的情况下,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一定会出现赢家,出现强者,强者干预市场的能力也会更强。

这就是自由市场的一个悖论,越自由的市场,最后就越会演化成少数人的自由与多数人的不自由。

所以,现在我们所谓的自由市场,其实其本身就是在政府的调控下才能维持的。

失去政府的维持,自由市场中一定会演化出剥夺其他人“自由”的强人。

既然自由市场本身就是靠政府干预才能维持的,那么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发展的好,就不是市场经济多一点还是计划经济多一点问题了。

市场本身就是计划的一部分。

那么,计划中市场的这一部分要多大才合适呢?

这里涉及到几个因素:

1、市场规模,规模越大,市场上的信息就越多,处理难度就越大;

2、政府能力,具体说就是收集、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

3、信任度,就是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以及参与者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度。信任度越高,市场信息处理难度越低。

以上3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公式:

市场信息的总处理难度=市场规模/信任度

或者

市场信息的总处理难度=市场规模×怀疑度

当政府能力大于市场信息总处理难度的时候,政府就可以直接找到这个系统的最优解。举例来说就是像华西村这种,当出现一个能力强的村支书时,就能在一个村这种级别的难度上找到最优解,带领全村人致富奔小康。北欧小国的情况也跟这种情况类似。

但当政府能力小于市场信息总处理难度时,政府就需要选择处理整个大系统中的哪一部分信息,来获得这一部分信息的最优解,并且把剩下部分的信息让给市场参与者来自行处理。

就像中美这种大国,几亿十几亿人口,多民族多文化,这个难度级别,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政府的能力就不能比市场信息总处理难度高,甚至可以说,差的还很远。所以,我们现在确定的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政策,是非常明智的。

但是,这里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把一部分决策交给市场的做法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因为在市场这种信息不对称且参与者互相不完全信任的博弈环境中,最终得出来的解大概率只会是次优解。但次优解好歹也是个解,总比无解或瞎解要强的多。

并且,政府干预还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使市场经济产生的次优解更优一点,那就是想办法提高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度,以及参与者对政府的信任度。这些办法大家也都很熟悉,那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融合,思想道德教育,共同的文化宣传。

所以,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教育程度高,文化认同高的地方,市场就运行的更好;而在教育水平低,不信任政府,族群分裂严重的地方,市场就运行的差。

那么,如果当政府的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是不是就会完全控制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来达成系统的最优解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明确一个认识:

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都是一台超级计算机,这台超级计算机有着对市场信息超强的计算能力。

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上面这个问题。

只要政府的能力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无视数以亿记的超级计算机的时候,一个明智的有上进心的政府是不可能放弃这么强大的算力不用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知道政府是不是想放弃大众的算力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看政府是不是还在尽力提升大众算力。

提升大众算力的方法就是推行大众教育,提高大众教育水平,提高大众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相反,那些推行“快乐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政府,就很可疑了。

对大众的“快乐教育”其实就是他们没有动力提高大众算力,甚至是不希望提高大众算力;

对少数人进行的“精英教育”,其实就是为了给掌权者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未来一个强大国家会是什么样的?

这个国家一定会有强大的政府能力,并且同时拥有强大的大众算力,市场规模超大,信任度超高。

你觉得哪个国家会是这样的一个国家?

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的区别 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3)

美丽心灵海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