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姆的日常(初冬时节又逢君)


马克西姆的日常(初冬时节又逢君)(1)

文/端木紫coco

初冬时节又逢君。

钢琴圣手、钢琴玩家、钢琴世界的“颠覆者”、来自克罗地亚的天才钢琴王子……拥有无数耀眼光环,我最爱的钢琴家马克西姆·姆尔维察又来北京开演奏会了。这是时隔三年,马克西姆再次在人民大会堂开启他的音乐之旅。虽然早在四个月前我就买了最贵那一档的票,但11月23日“2019新丝绸之路马克西姆跨界钢琴演奏会北京站”的座位仍然无法让我满意——十几米左右的距离,对我来说都仿佛隔着高山与大海。圆梦的路上,谁不想距离偶像更近一点呢?

当身高2.07米、梳着一头利落的短发、一身西装革履的马克西姆出现在舞台上时,掌声疯狂地响起来,这样的欢迎仪式持续了两分钟,才在他的示意下停止。

因为太过激动还未习惯这样的相逢,他弹奏的第一首曲目,我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聆听,直到,那熟悉的前奏响起,磅礴大气的《出埃及记》唤醒了正在神游中的我。一行热泪,就这样不听话地从眼眶中滑出来。

恍如隔世。

马克西姆已不是少年时的模样了,但,他的表情未改,他像施了魔术一样快速的双手,亦然。

我是14年前,开始喜欢马克西姆的。当时,热衷看台湾综艺节目的我在张菲主持的《综艺大哥大》中见到了他。那时候,他30岁。他高到好像要冲破演播厅的天花板,面对主持人的访问时话语不多。但台下的观众仍然尖叫连连。

当他端坐在钢琴前,世界仿佛一下子安静了。《出埃及记》《克罗地亚狂想曲》……只这两首曲目,就将我彻底俘虏了。从前,我只知贝多芬、李斯特、车尔尼、理查德·克莱德曼,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钢琴还可以这样弹!

跨界,是他与一些古典钢琴家最大的不同,将古典与流行相融合的前沿表达方式突破了钢琴演奏只是听觉艺术的局限,也更易被普罗大众接受。尽管,他学习古典音乐出身,却独树一帜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演奏风格,在全世界刮起了他带来的音乐旋风。另一个不同是,你很难见到他穿西装、燕尾服演奏,他像流行歌者也更像摇滚乐手——他喜欢穿无袖的T恤、紧身的皮裤,表演时那挑染过的长发也会随着他的演奏起舞。他修长的双手在那些交替的黑白键中弹奏出美妙的音乐,他英俊的脸庞也会随着音乐的起伏偶尔做出一些表情,有时凝重肃穆,有时一笑倾城。

人们常说,对一个人的欣赏“始于颜值,陷于才华”。除了那两首经典乐曲,他还在《综艺大哥大》中展示了他在弹奏《野蜂飞舞》时令人叹为观止的手速。

他的手速有多快?一秒16个音符。

为让人们看到他的技巧,从正常速度开始,《野蜂飞舞》被他弹了一遍又一遍,一次比一次更快。他纤细、灵敏的手指,快到最终只让你在键盘上见到幻影。

那幻影,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了解他的过往曾经,于是,我开始购买他的专辑,无数次单曲循环他的音乐,反复看他伦敦演奏会的演出,也到处找寻关于他的讯息。

马克西姆出生在克罗地亚一个叫希贝尼克的海边小镇。1984年,9岁的他开始学习钢琴,拥有过人天赋的他在当年就举办了钢琴独奏会。1990年战争爆发后,他就读的音乐学校停课了,但他并没有因为战火纷飞就放弃挚爱的钢琴,即使在被困地窖的时间里,仍坚持练习,为参加一个音乐比赛而努力。1999年,从萨格勒布音乐学院毕业一年的马克西姆,赢得了鲁宾斯坦钢琴大赛的冠军。

没多久,他便开始了跨界之旅,他对全世界宣告了他的初衷——希望通过跨界音乐把更多原本对古典不感兴趣的听众领进古典音乐的大门。

事实上,他也一直以此为目标。

这一次演出,他同样弹奏了《野蜂飞舞》。这首由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改编的乐曲,因马克西姆的弹奏风靡世界。综艺节目中所秀的那一幕曾被我深刻脑海多年,能亲眼看到他表演“魔术”,如同做梦一般——屏住呼吸欣赏他的炫技,舞台上不断变换而闪耀的光将他紧紧包围,他专注地演奏着,周围的喧嚣皆成虚无。虽然他只表演了两种速度的对比,我仍心满意足,还有比近距离欣赏他在琴键上制造的指尖幻影更幸福的事吗?

在那幻影中,关于他的很多画面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他在克罗地亚战乱时仍未停止练习弹奏的艰苦时光;他在2003年伦敦首演返场时的那一高光时刻;还有他在《出埃及记》的MV里与乐曲合而为一的沉静、惆怅与忧伤……

回到现实,此刻,他在舞台上,仍是那个不苟言笑的孤独的王者。和多年前一样,马克西姆在演奏时仿佛目空一切,他的手指触碰琴键后所变幻出来的结果是:轻柔的音乐,行云流水中有浪漫;欢快的音乐,狂野奔放中有激情。

他的演奏,也着实耗费体力。几乎每曲弹奏过后,他都满头汗水,每一次,他都只做短暂停歇便继续弹奏。一如既往地,下一曲开始之前冥想须臾,再踏上“征程”。

在演奏了融合中国、印度、俄罗斯、中欧地区音乐特点的《新丝绸之路》以及中国元素的《黄河》之后,舞台一下归于沉寂,炫彩的灯光消失了,聚光灯下只有坐在钢琴前的马克西姆,那是全场最安静的古典音乐环节。

令我沉醉不知归路的是李斯特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这一次,他的表演是舒缓而释放的,让人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去安然体会他从那些音符里传递出来的感情抑或是其他。那温柔的旋律甚至有了一种催眠的功效,让我差一点睡着,不,不是无趣而导致的那种睡着,而是,享受。

当《克罗地亚狂想曲》的音乐声响起,观众席沸腾了。即便我们都知道,那是告别的开始。

《克罗地亚狂想曲》是马克西姆的代表作之一,出自他的第二张专辑《The piano player》 ,由马克西姆的好朋友、作曲家托赛·胡基科特意为他而谱写。明快的节奏描述了经过战火洗礼后满目疮痍的克罗地亚,那乐曲中尽是夕阳、血泪与尘埃。

如果说《出埃及记》让人感受到的是苍凉与绝望,《克罗地亚狂想曲》让人体会到的就是坚强、希望。跟随着他的指尖江湖,我在那首越发振奋人心的乐曲中,似乎见到站在战火导致的残垣断壁之中一脸忧伤的叫马克西姆·姆尔维察的少年:尚未散去的硝烟,低沉灰暗的天空,高瘦的马克西姆从尘土飞扬的路途走来……那美妙的琴音里,有他并不美好的童年,有他逝去的青春,有他仍在坚持的毕生所爱。

纵然也曾不理解马克西姆人到中年后已是一副沉稳的模样,但每曲过后,他时而高昂的头,时而扬起的手,他在中场休息后换上的豹纹短袖衬衫,还是重现了他昔日的风采。除了岁月的痕迹,他人仍未变,血仍未冷。说来奇怪,马克西姆就是有一种一人即可燃爆全场的魔力,他的演奏既让你有酣畅淋漓的快感,也能让你感受到他所传递的自由自在、逍遥无束。

马克西姆的日常(初冬时节又逢君)(2)


弹奏完《碟中谍》后他不发一言离场,却在观众长达3分钟的欢呼中,再度归来,返场演奏《加勒比海盗》。最后的那一幕,他依然是高昂着下巴,浅浅的微笑,手臂在空中画了一个唯美的弧线。然后,起身离开。

灯光亮了,人们确认,这一次是真的到了离别的时刻。这一次从《胜利》开始到《加勒比海盗》的旅行,结束了。

大概是未能尽兴,回到家后,我又重听了几次他的代表作,再回忆舞台上的他,我宛然一笑,也只有马克西姆,可以这样摆脱人们对钢琴家固有印象的束缚,可以不惧非议与批评,始终如一地如此任性做自己想做的那个钢琴家,坚持自己与众不同的音乐之路了吧!

而这次演奏会,现场的座无虚席、掌声雷动、欢呼四起也足以说明,很多人仍在义无反顾地爱着他,就像他义无反顾地爱着他的钢琴,爱着他的音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