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配音演员要考什么大学(为当配音演员放弃考大学机会)

当配音演员要考什么大学(为当配音演员放弃考大学机会)(1)

刘广宁被称为“银幕后的公主”。

当配音演员要考什么大学(为当配音演员放弃考大学机会)(2)

1982年,刘广宁配音的《苔丝》获文化部最佳译制片奖。

6月25日凌晨,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刘广宁的儿子潘争在朋友圈报信:刘广宁于北京时间2020年6月25日凌晨1:02在上海逝世。因疫情原因丧事从简,以后再安排追思会。

刘广宁1939年出生于香港,后移居上海。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60年考进上海电影译制厂,参与配音的中外影视片(剧)约千部(集)。

刘广宁的嗓音优美甜润,语言纯正流畅,特别适合配少女型的角色,被誉为“银幕后的公主”。

A.

“大小姐”,爱文艺

刘广宁1939年出生于香港,四岁时随全家移居上海。刘广宁的祖父刘崇杰是当时外交界的风云人物,曾任中国驻德意志兼奥地利全权公使,但上译厂老艺术家苏秀在《我的配音生涯》一书中回忆说:“大家就知道她祖父很不一般。但是她不张扬,不挑剔,一点也没有官宦人家娇小姐的习气,只有一种端庄气质。”

在刘广宁的记忆里,小时候,梅兰芳、胡蝶等文艺界名人都曾到她家做客,“我五岁学琴,但我祖父不赞成我搞艺术。我家没有人搞艺术,虽然家里和文艺界有来往,但真的去搞艺术他是不同意的。”不过她念中学时祖父去世,家里的环境宽松了,“我开始学过京戏,但学戏练功太苦。后来我喜欢听广播,参加了上海电台的业余广播组,跑跑龙套,只有星期天可以去。”因为奶奶是北京人,她就跟奶奶学会了北京话,也跟妈妈学会了苏州话。“读到好的文字,我就有欲望、有冲动,觉得我应该念,念得好很过瘾,念不好便很难过。”

B.

放弃大学,考进上译

广为人知的故事是,1960年刘广宁高中毕业后,出于对艺术的强烈爱好,她主动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冒险给上海电影译制厂写了一封毛遂自荐的信,并且成为了当年唯一被录取的人,而后开始了上千部(集)中外影视片(剧)的配音工作。

在一次采访中,刘广宁回忆起少女时代的梦想:“我的文科很好,老师说你干吗不考大学?可我就是想要进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如果上大学,毕业后全国统一分配,便很少有机会进文艺团体了。所以我想放弃,冒这个险。”不过上译厂招考的消息她也不知道,电影界刘广宁一个人也不认识,“我就自己给上译厂写信,然后又闯到厂里去毛遂自荐。巧了,本来我们这一期的考试前几天就应该考,但不知什么原因推迟了,我正好挤进来。一起考的有七八个人,筛选了大半年,最后留下我一个。”

C.

“银幕后的公主”

刘广宁的声音优美甜润、纯正流畅,发声兼具娴熟表演技能,既有极强的个人辨识度,又充满可塑性。

在上译期间,刘广宁主配和参与配音的中外影视片多达一千多部(集)。在《魂断蓝桥》《叶塞尼娅》《绝唱》《吟公主》《生死恋》《白衣少女》《大篷车》《望乡》《苔丝》《尼罗河上的惨案》《狐狸的故事》《冷酷的心》等经典译制片中,她用自己甜美圆润的音色和对影片人物细致入微的把握,成功塑造演绎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形象,是一位声音极具特色、技巧极为精湛的电影配音艺术家。

上译的配音导演、演员孙渝峰在回忆年轻时厂里的工作生活时,有一件事让他一直记忆犹新——“每部新译制片公映后,我们传达室就会收到很多观众来信。说雪片一样有点夸张,可观众来信真不少,传达室的桌子上堆得满满的,这一点毫不夸张。”其中收信最多的几位演员中,就有刘广宁。

孙渝峰曾在《声情并茂的配音演员》的文章中记录了刘广宁初到译制片厂时刻苦努力的学习工作状态。“当时她配的戏并不多,她就搬着小凳子坐在录音棚里,听老演员配戏,她把剧本带回家,不断念她想配的台词,然后进棚听李梓、赵慎之、苏秀他们配音,边观摩、边琢磨、回家练习。她就这样坚持着,学习着……”

刘广宁对声音表演的探索的追寻几乎可以说是痴迷的。潘争童年对母亲的记忆,母亲是“单色调的大忙人”。即便是在家里,也总是在 “一直唧唧咕咕的”琢磨台词。潘争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房子很小,一家四口挤在16平米的小房子里,自己和弟弟占了桌子,妈妈只能在地上铺张凉席,就窝在凉席上准备剧本。“妈妈非常用功,甚至超过一个面临高考的高三女生的用功程度;她随身总带着一本新华字典,在阅读剧本时她不放过每一个她读不准的字,查字典,然后记在笔记上备查。”

除了观众耳熟能详的那些经典名作,当时的配音演员们还要译配大量的国外内参片,潘争记得,“妈妈工作量极大,常累得发烧而哑不成声……但是,当她站到银幕前,面对悬着的话筒时,她就会忘记疲劳、不快、生活的艰辛、工资的菲薄,而把她全部的热情倾注于那令她着迷的配音事业之中。”

作为配音演员,光声音好听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动以真情,才能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刘广宁对角色的准备是极为细致认真的,即便是在退休多年之后,那些角色依然留在她心里,说起来依然津津乐道。她曾在接受《环球人物》的采访时回忆道,“《生死恋》中的夏子性格开朗,既深情又任性,要赋予她一种华丽而飘逸的语言。《望乡》中的青年阿崎,在离开日本前,声音是天真的,在南洋忍辱求生,声音是呆板的,回国后不为亲人所理解,痛苦沉沦,声音又是悲伤的。”

在不少上译的粉丝心中,刘广宁的甜美的声音就是“公主之声”,不过她自己说,自己其实满打满算也就配过《天鹅湖》和《吟公主》两个公主。她更喜欢能让她“过足戏瘾”的复杂角色。“比如《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杰基,有时柔和有时狠毒,有时真挚有时又装疯卖傻,到最后人之将死之时又是悲哀的。”刘广宁回忆,当年在为杰基配音时,她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一天在家中吃好晚饭,刘广宁突然“杰基附体”般尖声怪气地叫了起来,把丈夫和两个儿子都吓了一跳。

刘广宁主配的《苔丝》,曾于1982年获得“文化部最佳译制片奖”。1987年,她又因为《天使的愤怒》中詹尼弗一角获得了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

D.

重新将配音演员带回幕前

近些年来,刘广宁活跃在大众视野中,参与舞台朗诵、讲座等活动,推广声音艺术。

2016年,她和儿子潘争做客上海图书馆,为自己的新书《我和译制配音的艺术缘》签售并分享记忆深处的配音故事,粉丝提前一小时就把讲座现场挤满。当时,她声音依然清润甜美,不过听力略微有点下降,听人讲话的时候,要稍稍侧过耳朵。

刘广宁还记得第一次代表译制厂参加百花奖时,在北京饭店举行的晚宴上,主持人突然请她上去演一段译制片台词,“我措手不及,最后只得七拼八凑念了一段,孰料台下反应十分热烈。”也因为这一段,译制片台词表演被这群配音演员带到了幕前。

刘广宁说:“拿到剧本以后,要先对着片子翻译,做出一个口型本,然后找导演、演员轮流做口型员。遇到不懂的专业名词,绝不含糊。往往,前期的准备时间比录音时间要长很多。”

在上译厂的黄金时代,刘广宁曾为《基督山伯爵》《尼罗河上的惨案》《魂断蓝桥》《苔丝》等数百部译制片配音,提起当年的配音班子,刘广宁感慨,“老中青各年龄段都有,生旦净末丑声音色彩齐全。”

作为老一辈配音艺术家,刘广宁曾希望当下的译制片也能传承配音艺术的优良传统,“时代在前进,现在再像当时那样不计成本地花大量时间、精力精雕细琢显然不大可能了,但我认为,对配音艺术的热爱、执着应该传承下去。”

文据《解放日报》 澎湃新闻 图为资料图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