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

前言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这是毛主席《祭母文》的开篇首句。短短八个字,足以窥见其中撕心裂肺的哀痛。每每读起,不禁使人潸然泪下。要问谁是对毛主席影响巨大的女性,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算得上其一。

毛主席在与好友邹蕴真的信件中这样写道: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而利人的。而我的母亲就属于第三种人。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他又何尝不是第三种人呢?这其中少不了母亲的言传身教。

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1)

图一 毛主席在工作

人这一辈子会有很多遗憾,就连伟人也不例外。而未能为母亲养老送终,也是毛主席平生一大憾事。听闻母亲弥留之际仍在轻声呼唤“石三伢子”,毛主席悲从中来,挥笔写下此生最长的诗——《祭母文》,借此文以表哀思。

今天就让给我们走进毛主席和他母亲文七妹的故事。

前人辛苦 后人幸福

1959年6月26日的清晨,天微微亮,很多人都还没醒。毛主席就带着值班的一名警卫人员出了门。这是毛主席回韶山的第二天,在此之前,他已经32年没有回过家乡了。

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2)

图二

就在毛主席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山坡上时,后边的随行人员赶了上来。毛主席连头都没有回,也不说话,谁也不知道他这么一大早起来要哪里。还是当地公安厅的一个同志反应过来,低声嘱咐身旁同伴:“这是要去毛主席父母墓地的路。”

毛主席父母的墓地应该是刚翻修过的,但仍显得普通,和立在山间的其他坟墓并没有什么两样。毛主席在墓地前站了一会,嘴里好像在小声说着什么。片刻,只见毛主席抬起头,左右环视,寻找可以祭奠的物品。

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3)

图三

可是他们是昨天傍晚才到韶山的,随行人员也不知道毛主席会一大早来扫墓,什么都没来得及准备。好在沈处长在附近找到了一棵松树,折了点松枝,递给主席。主席点点头,将松枝恭敬地摆在墓碑前,然后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接着,他在墓碑前又站了片刻,缓缓吐出一句话:“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次再来看你们。”

当天晚上,毛主席和罗瑞卿将军坐在一起谈心。谈及父母,他这样说道:“我们共产党人不讲迷信,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长,不能忘。”说完,他借着月光眺望远处的山头,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光......

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1893年12月26日,毛家终于迎来了第三个儿子。因出生于辰时,孩子的父亲毛贻昌给儿子取名为“东”,取“日从木中出”之意。在此之前,毛家已经有过两个儿子了,可惜的是都夭折了。

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4)

图四

孩子的母亲文七妹,给孩子起了个小名“石头”,寓意健康好养。因为石头在家中排行第三,所以又被叫做“石三伢子”。这个毛家的“石三伢子”就是我们敬爱的毛主席。

当时年景不好,到处都在闹饥荒。文家和毛家在当地都是枝繁叶茂的大家族。亲戚之间今日你帮衬我,明日我帮衬你。家里虽然不算富裕,但也勉强有口饱饭吃。

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5)

图五 文七妹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文七妹大字不识,但是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更有一颗善良淳朴的内心。每当看到贫苦乡亲受难,文七妹总是多家布施。但对于这一行为,丈夫却颇有微词,毕竟毛家也不是大富大贵之家。

夫妻俩经常因为这件事吵架,于是文七妹决定带着儿子偷偷去接济穷人。这件事是毛主席幼年与母亲共同的秘密,同时母亲善良的美德也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可以说毛主席对弱者的同情,心怀大义的博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

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6)

图六

很快毛主席就到了上私塾的年纪,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将他送达一位当地有名的夫子门下。私塾里家里有些距离,毛主席和很多同学一样带着午饭上学。有一回,毛主席发现,班上有位同学吃午饭的时候避着他们,一个人跑到外边。连着观察几日,毛主席才明白这位同学家贫,无饭可带。

知道这个情况后,毛主席每天将自己的饭分一半给这个同学。这就导致毛主席自己吃的也不是很饱,每到放学的时候就饥肠辘辘。他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厨房填饱肚子。

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7)

图七

时间长了,母亲文七妹就发现了端异。在询问了儿子真实情况后,文七妹并没有责怪他,反而高兴地对着儿子说:“孩子,你做得很对。”从此,文七妹就让毛主席带着两碗饭去上学。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毛主席晚年回忆母亲,认为自己有一个坚强、富有爱心、给人以信心的母亲。在《祭母文》中,毛主席就用到了“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开肯定母亲的品德。

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8)

图八

孩儿立志出乡关

与慈爱的母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严厉刻板的父亲。毛主席打小就聪明,父亲毛贻昌对他寄予厚望,不仅仅给儿子找了当地最有名的夫子,自己还亲上阵教导他算数、记账等等。

在毛主席的记忆里,父亲经常在夏天的月亮下教导他和弟弟学习打算盘,并且要求他们两个手同时打,学得不好就会有惩罚。同时父亲又是一个迂腐的人,他看不惯儿子看一些“闲书”,认为私塾里教的四书五经才是正经书。

所以对儿子顶撞夫子,甚至逃学这件事,毛贻昌表现得特别愤怒。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个尊师重教的人,怎么会莫名顶撞夫子,还逃学呢?其实这件事恰巧体现了毛主席的反抗斗争精神。

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9)

图九

原来在1902年,毛主席告别了在外祖家9年自由的童年生活,被父亲领到了当地有名的夫子邹春培先生面前,在他的私塾里接受启蒙。邹春培先生是一位传统的老夫子,教导孩子们的无非就是《论语》、《孟子》一类的书。他经常让学生全文背诵,背不出来就打手板。

那天,又一个背不出来课文的学生手心被戒尺打得通红,毛主席看到这一幕直皱眉头。倒不是害怕,他只是看不惯这种类似“强权”“压迫”的行为。当夫子叫道他的名字,让他过去背书时,毛主席就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

面对夫子的质疑,毛主席说:“为什么要过去?夫子你不是也坐着吗?我也要坐着背。”这一下把老先生气得够呛,但还是同意了毛主席坐着背的要求。本想着一会这“皮猴”背不出来,再新账旧账一起算。

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10)

图十

谁知毛主席竟然背出来了,而且特别通顺流畅。这下邹夫子没有什么话好说了,但是心气难消,找机会在毛贻昌面前告了一状。毛贻昌听后很生气,叫来儿子训斥。毛主席义正言辞道:“我看不惯夫子动不动就打人。”

终于在一次邹先生惩罚同窗的时候,毛主席再也忍受不了,直接起身离开。这次的逃学引起了轩然大波,父亲狠狠惩罚了他。但这私塾,毛主席是再也读不下去了,邹夫子也不敢再收他了。

毛贻昌又送儿子去了其他的学堂,结果都大同小异。毛主席并不适合传统的教育,在家乡横冲直撞了几年之后,在表兄文运昌的建议下,离开韶山冲,去了一所中西合璧的新式学堂。起初父亲并不同意,但好在有母亲以及其他亲戚们的劝说。

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11)

图十一

毛主席曾经风趣地说,家里分成两党:父亲是执政党,而反对党则由母亲、弟弟以及自己组成。父子两个的思想截然不同,经常是针尖对麦芒,少不了需要母亲从中调和。

毛主席去新式学堂前,曾经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常看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送别这天,母亲文七妹看着如今长得比自己还高的儿子,深情的说道:“我石三伢子是有出息的,将来是要干大事的。”

的确是这样,她的儿子在未来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解放全中国。

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12)

图十二 毛主席出席开国大典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

1916年6月,文七妹患病。毛主席得知后发归心似箭,但此时军阀混战,让他无法回乡探望。在给好友的信中,毛主席这样写道:“病母在庐,倚望为劳,游子何心? 能不伤感! ”念母之情可见一斑。

1918年的秋天,文七妹患上了结核性淋巴炎,回到娘家休养。此时在北京的毛主席辗转找到一药方子,抄寄给自己的两位舅舅,让他们按照方子是试一试。如果没有效果,就让弟弟毛泽民护送母亲来省城医治。

第二年春天,文母的病症愈发严重。此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管理员的毛主席接到信后,立即收拾行装赶回长沙。母亲在长沙治病的这段时间,主席真正做到了“亲侍汤药,未尝废离”。在长沙治病的这段时间,毛家三兄弟带着母亲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谁也没想到,这张照片是他们与母亲的最后一次合影。

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13)

图十三

当时文母的病情稍缓,毛主席与两位弟弟商量,让母亲先行回乡静养。而自己则要奔赴革命第一线。这一年的10月,文母病危的消息传来。恰巧此时毛主席正在长沙领导学生们进行“驱张运动”,根本无法立刻赶回。

等到毛主席交代完毕,匆匆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入馆两天了。即使他日夜兼程,无缘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在听人说道母亲弥留之际仍在呼唤自己的小名“石三伢子”时,毛主席悲从中来,扶着棺木放声恸哭。

在他为母亲守灵之际,怀着对母亲的哀思,写下了自己生平最长的一首诗《祭母文》。其中“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用精卫填海自比,叹息自己对母亲恩德报之不尽的遗憾。

临终喊妈妈(听闻母亲临终呼喊自己乳名)(14)

图十四 祭母文

结语

毛主席和他母亲的故事可歌可泣,但其实不光是毛主席,其实许多伟人、先辈在民族和家庭的选择上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因为他们深切地知道,只有国家富强了,民族复兴了,人民才能富裕起来。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其实,家是一种最小的国,而国又是千万家,两者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但是,当小家同国家命运出现冲突时,我们应当放下挂念,挺身而出。

不管是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毛主席,还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他们都教会我们,每个小家都是在国家、民族的基础上的,只有民族和国家屹立不倒,才能保证小家的平安无事、香火延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