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为什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 他因为一首诗被贬千里

有人说,每一个诗人,心里都藏着一颗改变世界的心。


李白如是,杜甫如是,中唐诗人刘禹锡也是如此。


追梦的路上,总有坎坷,刘禹锡却不屈不挠。


刘禹锡游玄都观时,曾写下一首赏花诗,却因此被贬千里,14年后,当刘禹锡回到长安时,再游玄都观,写下一首昂扬的诗,说:我刘禹锡又回来了!



刘禹锡为什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 他因为一首诗被贬千里(1)


今天,隐娘要分享的是刘禹锡的两首玄都观的诗,一首名为《游玄都观》,又名《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另一首名为《再游玄都观》。


《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通读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刘禹锡观赏了玄都观的桃花后所作,是一首赏花诗。


可事实上,这首诗却刺痛了当时的当权者,因为这首诗,他被贬为连州刺史。


明明是一首赏花诗,却为何会带来这样的后果呢?

刘禹锡为什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 他因为一首诗被贬千里(2)


事情还是要从“永贞革新”说起。


刘禹锡是极有才华的,21岁时进士及第,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成为太子校书,仅仅23岁,就成功步入仕途,前途光明。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后,唐顺宗即位。


即位后的唐顺宗任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开始改革,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作为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刘禹锡积极投身到这场改革中,同行的还有好友柳宗元。

刘禹锡为什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 他因为一首诗被贬千里(3)


不幸的是,改革只持续了约100多天。最后因为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永贞革新”以失败告终。


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参与“永贞革新”的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贬为州司马,史上称他们为“二王八司马”。


刘禹锡迎来了人生最灰暗的时光,在此次事件中,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在朗州生活了十多年了。

刘禹锡为什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 他因为一首诗被贬千里(4)


14年后,刘禹锡被召入京,厄运似乎结束了,刘禹锡来到京城的玄都观中赏桃花,写下了这首《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有人说,刘禹锡以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而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轻蔑和讽刺受到了当权者忌惮。



因为这首诗,刘禹锡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贬谪生涯,当权者将他贬到连州刺史,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


刘禹锡为什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 他因为一首诗被贬千里(5)


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后来,刘禹锡遇见了白居易,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就有“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句子。


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回长安,任主客郎中。他又一次来到了玄都观,这个曾改变他命运的地方,他又写了一首诗——《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前有一个小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在这个小序中,刘禹锡叙述了自己从年轻时来玄都观游玩,到如今再游玄都观的经历。


刘禹锡为什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 他因为一首诗被贬千里(6)


隐娘读这首诗时,读到“前度刘郎今又来”时,翻译成现代流行语,似乎是在说:我刘禹锡又回来了!从诗中我们能感受到刘禹锡那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


23年的贬谪经历,刘禹锡早已从青丝到了白发,他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即使历经坎坷和苦难,刘禹锡内心的积极精神却依然不改。


有人说,真正的勇士是在看透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刘禹锡就是如此。


刘禹锡为什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 他因为一首诗被贬千里(7)


有人会关心,后来的刘禹锡还好吗?故事的结局还好。


刘禹锡晚年在洛阳生活,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应物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 。


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那些历史人物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中,唯有这两首诗,千古流传,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发生的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