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城苏筱吴红玫最后对话(苏筱和红玫的差距)

最近在追电视剧《理想之城》,本来是当职场剧来看的,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对苏筱和红玫这对朋友产生了一些想法:

为什么都是高学历,却活成了不一样的模样?

从性格到思维,各种猜测后,看到了她们不同的原生家庭,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她们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

苏筱的妈妈有些唠叨,但对苏筱的爱是没话说的,包括苏筱家里的亲戚,虽然看上去很吵闹,但整体是健康的。

再加上家庭的经济看上去不错,苏筱的父亲也是一个很讲道理的人,这些都给苏筱一个强大的内心。

理想之城苏筱吴红玫最后对话(苏筱和红玫的差距)(1)

让苏筱控制情绪的能力,抗打击的能力,还有自我控制的能力,都要强过很多人。

当然,客观点说,这些并不完全是原生家庭决定的,本身的人格是一部分,家庭也起到一部分的作用。

而红玫就没有苏筱幸运了,红玫的家庭经济相对要差点,这让红玫在毕业后的生活要求上,也相对低一些。

最重要的是,红玫的父母爱儿子胜过红玫,她们把红玫的钱拿起给儿子买房,却从来不过问红玫过得好不好。

理想之城苏筱吴红玫最后对话(苏筱和红玫的差距)(2)

一言不合就说红玫是“白眼狼”,给红玫道德绑架,情绪控诉,这让红玫养成了压抑的习惯,在工作中,也常常如此,如同受气包。

这便是两个人之间的主要差距。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和斯坦福大学博士后闫伟在同著的《孩子的品格》中便提出了培养孩子的情绪力、抗逆力、自控力。

理想之城苏筱吴红玫最后对话(苏筱和红玫的差距)(3)

情绪力

在《理想之城》中,苏筱和红玫本是同学,但在实习期间的工地经历,让两个人有了不同的选择。

苏筱喜欢自己的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而红玫并不喜欢自己的行业,所以在体验了工地生活后,选择了转行。

然而转行后的她,依然是不爱自己的工作的。

最终导致两个人的工作出现了很大的差距,这便和情绪力有关。

理想之城苏筱吴红玫最后对话(苏筱和红玫的差距)(4)

说到情绪,我们常常会想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在《孩子的品格》中,提到了帮孩子修建“心理护城河”:找到自己的爱好,关注更广阔的世界。

因为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热爱什么从,才能对生活充满不一样的感觉,拥有不一样的情绪。如此,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的人生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便是情绪力存在的意义。如《孩子的品格》中说:

"当孩子从内心中认同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期待时,这种积极情绪对于他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理想之城苏筱吴红玫最后对话(苏筱和红玫的差距)(5)

抗逆力

什么叫抗逆力?

《孩子的品格》中这样说,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让家长去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适当放手,让孩子感受生活。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过度保护孩子,也不对孩子的困难置之不理,而是和孩子一同面对,给孩子全方位的支持。

再拿苏筱和红玫举个例子,苏筱相恋很久的男友分手,又碰巧丢掉了工作,来看望她的父亲没有独断专行,没有埋怨孩子,而是选择了支持孩子。

由小见大,苏筱从小所受的环境便是如此,这让苏筱不怕困难,感情中出现问题,她可以快速爬起来,工作中遇到问题,她也不轻易退宿。

理想之城苏筱吴红玫最后对话(苏筱和红玫的差距)(6)

而红玫就不一样了,红玫的逆境,更多来自父母,父母不在乎她在外面受到了多少打击,也不去关心她,只是把自己的压力,强加在红玫的身上。

这样的红玫,是孤单的,内心也不够强大,一直都想着扎到一个可以真正依靠的人,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

那在孩子小时候,应该如何培养抗逆力呢?

在《孩子的品格》一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方法: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

鼓励的语言胜过表扬,用描述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理想之城苏筱吴红玫最后对话(苏筱和红玫的差距)(7)

自控力

心理学家米歇尔曾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当孩子们面对眼前的糖,控制自己的程度和以后的成就有关。

很多人都把这一实验作为育儿的标准,希望可以通过延迟满足来让孩子具有自控力。

其实,在所有的教育和品格的培养中,顺都要强过抗。

就是说,为了自控而让孩子去对抗糖果,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很容易起到反作用,好的办法,是顺着来。

理想之城苏筱吴红玫最后对话(苏筱和红玫的差距)(8)

在《孩子的品格》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三个方法,可以让孩子的自控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1、远离会消耗自控力的事物,比如在写作业的时候,把玩具和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不让自己轻易可以碰到。

2、制订更加合理的计划,高效利用自控力,让孩子看到自控带来的结果,从而产生正向循环。

3、会休息,才能更好地自控。也就是我们我们不用一直处于自控的状态,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适当休息。

都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却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虽然有所依据,但是爸爸妈妈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和孩子一起成长即可。

因为没有人能真正做到百分百,只要和孩子共同成长,就是好父母。

所以,不要放任孩子,也不要放任自己,但也不要强迫孩子和自己。

愿我们,都能尽可能的,给孩子最好的,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