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艺术的隐兴和转兴(一个流派的生成)

作者:叶生(戏剧编导、制作人),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理解艺术的隐兴和转兴?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如何理解艺术的隐兴和转兴(一个流派的生成)

如何理解艺术的隐兴和转兴

作者:叶生(戏剧编导、制作人)

前不久去世的欧阳中石先生是著名京剧奚派创始人奚啸伯的学生,是奚派老生的重要传人之一。在《京剧艺术漫谭》一书中,欧阳中石先生对京剧流派艺术的产生、发展有不少精辟论述,这些观点对当今的戏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发。

流派艺术是戏曲艺术的一大特色。早在明代,对于戏曲创作就呈现出不同的见解:汤显祖更注重文词尽兴、文采飞扬的表达,不拘于词曲格律的限制,被称为“临川派”;而沈璟则更注重戏曲作为一种场上之曲的演唱性、舞台性,强调词曲的依律合规,被称为“吴江派”,这两个“流派”“派系”分别代表了戏曲文本创作的两种倾向。

而戏曲史上更异彩纷呈的流派艺术,是随着花部诸腔勃兴而产生的表演流派。清代中后期,花部诸腔兴起,戏曲艺术的重心由文人转向艺人、由文本转向表演,文人寄兴表达逐渐让位于热闹精彩的表演艺术,随之诞生了一批以演员个人表演艺术为核心的流派艺术。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莫过于京剧“梅尚程荀”四大流派,这是基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位艺术家的表演风格而形成的各自有别于他人的“流派”,比如程砚秋在嗓子倒仓后,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创造了独特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创作出一系列的代表作,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程派”。

流派艺术,往往被认为是戏曲表演艺术成熟和辉煌的标志,那么流派艺术是如何形成的呢?欧阳中石先生认为:“中国的戏曲艺术看起来是侧重于‘派系’而不太讲‘体系’的,其实任何派系的形成都是在体系的制约中。”意思是“体系”是“派系”的基础,“派系”是在“体系”制约基础之上形成的。经过千百年来的积累,中国戏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欧阳中石认为这个体系“就是演员的唱、做、念、打为代表,以演绎传统为基本表现内容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这个体系是戏曲表演最基本的规律、核心,而流派则是“在成熟的表演体系中体现自己的表演特点”。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体系是躯干,派系是躯干上开出的各色的花、结出的各样的果。

从演员学戏的步骤来说,首先是掌握唱、念、做、打的基本艺术手段,学习“官中戏”。所谓“官中戏”,是无论到了哪一派中都无法改变的东西,是“中心规律”。也就是说演员是从基本规律、基本手段、共性入手,进而在此基础上勇于革新、探索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演员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从掌握规律、接受规律到自由创造,这是“流派”形成的基本路径。从这个意义来说,流派的产生意味着演员对于常规、共性的突破,代表着个人特色的生成和稳定,代表着表演艺术的成就和辉煌。

其实,每个戏曲演员都有自身的特点,都有形成流派的可能性。但是从自身特点到成熟艺术流派的化学反应中,还需要什么催化剂呢?我想,这个催化剂就是演员体系化的艺术思维。演员自身的特点是孤立的、零碎的,或许是唱腔具有某种特点,或许是做工具有某种特征;而流派是一个小体系,并不是孤立零碎的,这个小体系既符合戏曲表演的大体系,同时又体现着自身的个性。演员需要化用自身特点来形成一套独特的艺术语汇,形成一批能体现自身特点的剧目。这需要演员用体系化的艺术思维去把握,运用自身特点,将特点在剧目中、在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在对表演艺术的界定中,切忌轻易地称“派”,不要轻易地把某些特点概括为“派”,也不能轻易放过演员自身的表演特点,放弃形成新流派的可能。

当然体系化的艺术思维并不是只依靠某个人去完成。一个流派的生成,往往是一个团队的功劳。在演员中心制的年代,演员特别是某个主演一定是创作团队的核心,从文本开始的一度创作到搬上舞台的二度创作,都以服务主要演员的表演为中心。这种创作机制下,更容易形成流派。但是戏曲的本质是表演,戏曲是一门舞台艺术,无论创作机制如何改变,演员及其表演应当居于最重要的地位,那么催化演员从自身特点到成熟流派的化学反应,也应当是繁荣戏曲应有的题中之义。

【编辑:张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