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长寿秘诀 杨绛的一生

杨绛长寿秘诀 杨绛的一生(1)

她出生在民国时期,曾是父亲疼爱的“短脚猫”,她才思敏捷、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文笔淡雅,生活朴素清净。她的长篇小说《洗澡》被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她是丈夫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就是杨绛。

~ 01 ~

原生家庭

杨绛的父亲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江苏无锡人,出生于1878年,是清末年间一位学霸级的人物。17岁时考入北洋大学堂,就读期间因为和广东同学一起闹伙食风潮被开除。后又考入南洋公学,后由南洋公学派送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1900年,南洋公学派去日本留学的杨荫杭和雷奋、杨廷栋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专门译载欧美政法名著,比如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义》、穆勒《自由原论》等,并鼓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当时的杨荫杭认为:“与其写空洞无物的文章,不如翻译些外国有价值的作品。”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杨绛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由于杨荫杭反对光绪的统治,反对慈禧幕后操控下的满清政权,1906年9月为避难,他又来到早稻田大学研究科专研法律,1907年7月毕业,获得法学士学位。然后又在岳父的资助下,去了美国读书。1910年,杨荫杭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硕士论文收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丛书第一辑,书名是《日本商法》。美国归来,杨荫杭对当时中国的看法,从最初的支持革命推翻政权,转向了改良,希望为民众做些实事。杨绛是父亲美国留学归来后出生的第四个女儿。

杨荫杭回国后,经张謇推荐,先在北京一个政法学校教课。后又被当时溥仪的辅政亲王善耆请去府上教法律。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辞职南下去上海,到上海后在《申报》人编辑,同时创办上海律师公会。后又经张謇推荐,做了江苏省高等审判庭庭长兼司法储备处处长。后来因中华民国规定,本省人回避本省官职,杨荫杭又调任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在浙江省任职期间,因坚持司法判处贿赂高官的恶霸死刑,被当时的浙江省省长投诉,一纸诉状“此人冥顽不灵,难于共事”告去袁世凯那里。袁世凯力挺杨荫杭,于1915年将其调回北京,任京师高等审判厅长。在北京任职期间,因怀疑当时的交通部长受贿,将其传讯。一连串的高层即将受牵连,于是被高管集体叫停,最终在北京的任职以辞职收场。1919年41岁的杨荫杭又再次回到上海,在《申报》任职,同时做起了律师。当时的他曾愤激地说,如今世界上只有两种职业可做,一是医生,二是律师。在做律师的10年间,他看尽了旧政府司法的腐败与黑暗,贪污受贿成风,让他心灰意冷。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他不再做律师,而是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诗经》。上海沦陷期间,杨荫杭除教书外,潜心研究音韵学。《离骚》加注音韵,后来还将两本音韵注文合成一书,题名《诗骚体韵》。可惜,这本被人称之为“绝学”的著作,在他生前未能出版,在他逝世后连手稿也散佚了。1945中抗战胜利前夕,杨荫杭因脑溢血逝世, 终年67岁。

杨绛的母亲

杨绛的母亲名叫唐须嫈(ying),她也是江苏无锡人,与父亲杨荫杭同年1878年出生。唐须嫈曾与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以及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是同学,在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务本女中读书。虽是一位知识女性,但20岁她与杨绛的父亲结婚后,就选择了在家相夫教子,站在了后方,从不抛头露面。唐须嫈一生养育了8个子女。她贤惠但不迂腐,温柔而又有主见,平和之中也自有一番智慧。好的婚姻,需要的也正是她这般的女性气质。

富商名门出身,加上受过良好的教育,母亲不是一个单纯的家庭主妇。她身上除了中国女性顾家爱家的美好品德外,还带着现代女性所特有的一种才思和聪慧。杨绛后来回忆说,她的父亲辞官后从事律师职业,父亲会将受理的每一件案子都详细向母亲叙述,母亲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两人一起分析、一起讨论。可见,唐须嫈定是能说出很多独到的分析,否则丈夫也不会一直保持着将工作事务和她讲述的习惯。她还热爱阅读文学作品,杨绛在回忆母亲时说,如果她不是生性低调,不喜欢抛头露面,不爱慕虚荣,也许她的见解与文学评论也会成为当时的一条清流。

杨绛曾说:“我们姐妹几个对丈夫都很好,可是都比不上我母亲对我父亲的好。”杨荫杭在从北京辞官后,曾生过一场大病,连续几个星期高烧不退、神志不清,连医生不愿再给开药方。全家人都只会流泪,唯有唐须嫈不愿放弃,又费力请来了当时有名的中医华实甫先生,华先生说“死马当活马医”,给了个药方。而后,唐须嫈拼尽所有的心力照顾丈夫,最后丈夫竟熬过来了,医生说这是个奇迹。而杨绛认为父亲之所以能挺过来,“都归功于母亲的悉心护理”。

杨绛有两个姑姑没嫁人,一直在家里,唐须嫈也很用心的照顾两位小姑。后来杨绛的大弟弟得了病,三姑怕被传染,便提出搬出去住。当时,唐须嫈正为儿子的病而失魂落魄,却仍不忘给杨绛的三姑母备置搬家需要的日常用具。杨绛回忆姑母搬家的事曾写到:“三姑母搬入新居那天,母亲命令我们姐妹和小弟弟大伙儿都换上漂亮的衣服送搬家。我认为送搬家也许得帮忙,不懂为什么要换漂亮衣裳。三姑母租的房子在娄门城墙边,地方很偏僻。我们回家后,母亲才向我们讲明道理。三姑母是个孤独的人,脾气又坏,她和管园产的经纪人已经吵过两架,所以我们得给她装装场面,让人家知道她亲人不少,而且也不是贫寒的。否则她在那种偏僻的地方会受欺,甚至受害。”

父母的伉俪情深

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提到父母的关系:“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旧式夫妇不吵架的也常有,不过女方会有委屈闷在心里,夫妇间的共同语言也不多。我父母却无话不谈。他们俩同年,一八九八年结婚。当时我父亲还是学生。从他们的谈话里可以听到父亲学生时代的旧事。”

“他们谈的话真多,过去的,当前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验。两人一生中长河一般的对话,听起来好像阅读拉布吕耶尔的《人性与世态》。”

1937年日本人轰炸苏州,杨绛身在国外,他们全家逃难去香山,杨母途中得了疟疾去世,就地埋葬,棺木还穿过正在撤退的国军部队。当时的杨荫杭在荒野中失声痛哭,又在棺木上、瓦上、砖上、周围树木和地下石块上,凡是能写字的地方都写上他的名字,免得日后找不到妻子。1938年杨绛和钱钟书回国后,父亲亲自前往将母亲的墓地迁回灵岩山。

~ 02 ~

成长经历

杨绛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未满百日,便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少年时代,杨绛在上海读书。从小就学习好,但最淘气顽皮,曾因为上课说话被罚站示众,却因不服两人说话只罚一人而大哭到下课。在苏州东吴大学求学时,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中英文俱佳。

杨绛原名杨季康。在家中排行第四,她有3个姐姐。在姐妹中个头最矮,从小被父亲戏称为“矮脚猫”。父亲的原话是:“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杨绛八岁回无锡、上海读小学,12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

1928年,杨绛17岁,她一心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那时的清华大学虽已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东吴大学毕业后,杨绛考入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1935年,杨绛清华大学肄业,随丈夫钱钟书奔赴英国留学。

~ 03 ~

父亲的教育理念

杨绛的父亲对孩子从不打骂,但很有威严,如果孩子犯错,父亲急了就会叫太太把孩子带去外面训斥。因在美国留学的女同学个个短命,父亲对待女儿读书这件事的理念是,女孩子身体比较瘦弱,不宜过度用功伤了身体,他还经常说班上每门功课都考100分的同学是低能。杨绛到高中还不会辨别平仄声。父亲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很注重培养子女读书的兴趣,杨绛从小就成了书痴,无论中英文都爱拿过去啃。有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会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父亲除了为女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还教导她勇敢做出自己的选择,学会说不。杨绛16岁读高中,被同学推选上街作宣传,她自己不愿意被当猴一样看,也怕被欺负和调戏。当时学校有规定,一些“古板人家的小姐”只要家里说“不赞成去”,就可以不去。杨父说:“不肯去,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还拿美国总统林肯的话“Dare to say no”来教育杨绛:“你敢吗?”杨绛只好苦着脸说“敢”。

父亲的刚正不阿、浩然正气,对杨绛的性格养成影响很大。杨绛曾说:“在我的一生中,我也一直努力做一个不媚上、不欺下,谨守忠恕之道的正直诚恳的人。”读大学第二年分科时,老师们都认为杨绛有条件学理科,她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说,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她不放心:“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吗?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在父亲的指点下,她终究不顾老师的惋惜和劝导,在文理之间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文科。

~ 03~

情感婚姻

杨绛与费孝通

两人曾经是初中的同学,后来又读了同一所大学。虽然在杨绛心里,两人只是朋友,但费孝通一直对杨绛钟情,多次表白被拒绝。杨绛在读大学时也十分受人青睐,但费孝通还以年少相识又多年同窗为由跟别人说:“想要认识杨绛,想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当得知杨绛与钱钟书确立了男女朋友关系之后,他还特地从北大赶到清华跟杨绛再次表白。杨绛虽很看重友谊,但在情感面前可绝不暧昧含糊。始终立场明确表达清晰,立刻回绝。还说了句经典的,“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要么普通朋友,要么绝交。”

多年之后,钱钟书去世之后,费孝通也拜访过杨绛。但在送费孝通下楼的时候对他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一语双关,她始终有自己的底线。

杨绛与钱钟书

钱钟书也是江苏无锡人,出身名门,他的父亲钱基博是近代著名的古文家,曾先后担任过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的教授。他的母亲姓王,是近代通俗小说家王西神的妹妹。他在家中是长子。他的中学时代就读于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两所学校都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注重英文教育,他因而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基础,而他的国文由父亲亲自教授,也渐渐有了深厚根基,他的古文造诣远高出同龄人。钱钟书的国文和英文很好,但数学非常差,幼年时他读《西游记》《三国演义》《说唐》,孙悟空,关云长,李元霸使用的武器斤两却能记得一清二楚,却不认识阿拉伯数字。钱钟书1932年春考入清华,入学考试时,他数学得了零分,本来是不能录取的,但因为他中英文特别出色,校长罗家伦就决定将他破格录取。因着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他一入清华,文名就已传遍了全校。

提到杨绛钱钟书的姻缘,有一位红娘式的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孙令衔。孙领衔是杨绛的朋友,同时也是钱钟书的表弟。当年他和杨绛一起来北京,一起去清华,杨绛是去见朋友,而孙令衔则是去看表兄。也就是那次,孙令衔介绍了杨绛和钱钟书初识。但诡异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孙令衔当时看出了什么,还是感受到了俩人之间神奇的气场,竟然鬼使神差撒了谎。跟钱钟书说杨绛有男朋友,跟杨绛说钱钟书已经订婚。一见钟情的两人,听闻对方已有所属,都如鲠在喉。但爱情就是这样的盲目和伟大,让人可以不顾一切阻碍向前冲,两人后来还是写信约见面。见面后,钱钟书立刻脱口而出澄清自己:“我没有订婚”。而杨绛则回应:“我也没有男朋友”。

其实两人均被彼此的才情所吸引。钱钟书当时是清华西方语言文学系的学生,在西语系,他是有名的才子,当时,他,曹禺,颜毓蘅被大家称为“三杰”,他又格外出众些,教文学的吴宓教授称赞他:“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为不易得,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

两人虽是自由恋爱相识相恋,但后来由于钱钟书早杨绛毕业,去了上海教书,两人开始了书信往来,有一次杨绛回复钱钟书的信,被其父亲截获,钱父好奇心突发,悄悄拆开信件,看完喜不自禁。原来,杨绛在信中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钱父大赞:“此诚聪明人语!”在钱父看来,杨绛思维缜密,办事周到,这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贤内助。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同年,杨绛为了陪同钱钟书去英国留学,放弃了清华的学业。

钱钟书说,杨绛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妻”。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鲁说过,大嫂“像一个帐篷,把身边的人都罩在里面,外面的风雨由她来抵挡”。 杨绛产后虚弱,在医院住了很长时间。钱钟书常在家闯些小祸,不时愁兮兮地告诉杨绛: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的桌布弄脏了;他把台灯弄坏了;门轴两头的球掉了一个,门关不上了……杨绛总是回答:“不要紧。”钱钟书一听就放心了。果然,杨绛回到家,把桌布洗得干干净净,台灯、门轴也一一修好。

1938年秋,钱钟书学成归国,被母校清华破格聘为教授,前往昆明。杨绛带着女儿回到迁居上海的钱家。在上海,她不再是钱钟书一个人的贤妻,而要学会做一大家子的贤媳。当时,杨绛和钱家上上下下挤在一处。时局混乱,住处逼仄,杨绛没有自己的房间,她不便公然看书,好像看不起妯娌姑婆,就借了架缝纫机,在蒸笼般的亭子间里缝纫,为钱锺书和圆圆做衣服。有时婆婆也请她给小叔子缝点东西。杨绛满脑子西方文学经典,却默默学做一切大家庭中儿媳妇所担负的琐事,敬老抚幼,诸事忍让,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 04 ~

她与女儿

杨绛在《我们仨》中这样描述:“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儿,我们是妈妈的两个小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

1937年杨绛与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在英国出生,小名圆圆。钱钟书不想别的孩子跟钱瑗分享父母的爱,也不想杨绛再受生育之苦,一生只有这一个孩子。

~ 05 ~

事业贡献

杨绛被誉为外圆内方的才女。1938年,杨绛一家三口乘坐海轮,从欧洲回国。她与钱钟书都晕船。一次大风浪中,杨绛突然悟出不晕的办法:船身倾斜厉害,舷窗外,一会儿全是水,一会儿全是天,波动幅度大,人自然会晕;她教钱钟书,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随着船倾斜,这样永远头在天之下,脚在水之上,不波动了。钱钟书照做,果然不晕了。他说:为人之道也如此。归国后,抗战、内战、“文革”、改革开放……每一次,杨绛都拿出了当年“不晕船”的见识,适应环境,但并非与世沉浮,而是暗藏气节。

杨绛这个名字由来很多人都不知道。杨绛本名杨季康,是什么时候开始杨绛这个名字被熟知呢?1942年杨绛31岁,为了维持家中生计,也为了抗战,她受邀写剧本,没想到剧本被大导演一举看重,要改编成电影。要出广告海报的时候,杨绛心虚,怕观众不喜欢。忽然想到当年姐妹们总喜欢把她名字“季康”二字连着念成“绛”,就立刻决定笔名叫杨绛了。而后,才女“杨绛”便横空出世。不过杨绛也是白担心了,《称心如意》上演后好评如潮,让她一夜成名。这是部喜剧,在流行悲剧的当时脱颖而出,非常不易。后来杨绛一鼓作气,1943年接着写了《弄真成假》,1944年又写了《游戏人间》又写了《弄假成真》,被称为喜剧双碧,甚至被称为是中国喜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两部作品的政治色彩很淡,巧妙地避开了日本人的干预和压力,又能让人发笑,用笑声“表示我们在漫漫长夜的黑暗里始终没有丧失信心,在艰苦的生活里始终保持着乐观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杨绛在戏剧界一炮而红后,有点儿刺激到了丈夫钱钟书。杨绛的声名鹊起,让钱钟书觉得自己在文学界的成就变得相形见绌。压力太大了,老婆比自己红的早,比自己有名,自己必须更努力啊。于是,钱钟书开始写《围城》。

1949年杨绛一家三口登上火车,前往北京,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外文系工作。钱钟书教《大二英文》、《西洋文学史》和《经典文学之哲学》。按照清华的旧规,夫妇不能同时、同校任正教授,杨绛就做起兼职教授。1957年,杨绛接到翻译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著名骑士小说《堂吉诃德》的任务,被告知可用任何译本。精通英语、法语的她找来5种英法译本,仔细对比后,觉得译本代替不了原著。于是一年后,47岁的杨绛开始学习西班牙文。

1972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杨绛和钱钟又回到北京开始重新翻译《堂吉诃德》了。因为中断了6年,杨绛只得从头开始再译,一头栽入西班牙语《堂吉诃德》的世界中。1978年66岁的杨绛完成了72万字的《堂吉诃德》,并出版。这是直接从西班牙文译为中文的第一个版本,人们排着长队,将首印的10万册抢购一空。这年6月,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王后来华访问,邓小平将《堂吉诃德》的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在国宴上将杨绛介绍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邓小平问杨绛:《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其实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翻译这部书稿经历了整整20年的磨难,不是几句话就说得清楚的。但杨先生应对得很机智,只答:‘今年出版的。’”

1990年,根据钱钟书小说《围城》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国内播出,每一集的片头都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吟诵。用一座“围城”比喻普通人对生活中大多事物的感受,形象生动,流传至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段话是杨绛写的。

1998年丈夫钱钟书离世,杨绛按照他的遗嘱,没有举行任何告别仪式。“逃逃逃逃逃!”这是杨绛八妹童年时的口头禅,杨绛记忆深刻。如今,“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用最难的学问忘记最深的痛苦,她最终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 《斐多》,一头扎进去,忘记自己。2000年,中译本《斐多》出版,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

~ 06 ~

杨绛的离世

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几百户人家中唯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便是杨绛的栖身之处。屋里,是水泥地和白石灰墙,非常过时的柜子、桌子,四壁朴素。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当作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一些淡雅的花草,散摆在案头和阳台,给她带来一些春的气息。从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37年她就再没离开过。

自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杨绛开始独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钱钟书的遗留手稿,每天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2003年,3卷《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出版;2011年出版20卷《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2003年6月,杨绛出版长篇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深深打动读者。这本书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2014年8月,103岁的杨绛出版新书《洗澡之后》。2016年5月25日,杨绛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 07 ~

素一说

关于杨绛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100多岁的生命里,她无数次的获得各类殊荣与美誉,然而她从未为之所动。一切功名利禄于她和钱老都如浮云,一件事业完成后,他们又将所有的成就归为0,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启程开始下一个事业。

电视剧《围城》的主演陈道明在演出完剧集后,一时名声大噪。陈道明感觉到自己内心非常浮躁,于是多次去杨绛和钱钟书的家中拜访,在那里他看到的只有药罐子、闻到的只有书香味。只有这样一种人生境界,才能把人拉回到最初的起点,并找到自己的方向。

读杨绛,读女人的一生。做个有所追求的女性不易。但是只要你热爱你所追求之事,总能不负人生使命。杨绛的一生有文学作伴、她翻译,她创作,乃至她的伴侣也是她所崇拜和热爱领域的同道中人,这一切是那么完美的契合,以致于经历人生过一个又一个坎坷时,文学总能伴随她度过难关。

愿天下女子皆能初心如杨绛,找到自己的方向。

以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