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坟的山向有哪(34墓)

埋坟的山向有哪(34墓)(1)

"墓"的本字是"莫",字形是太阳落到草丛里,本义是太阳落山即黄昏的意思。上古时期,人死下葬在黄昏,所以埋人的地方也叫"莫",后造一个"墓"字表示墓地。

"坟"的繁体字是"墳",从土从贲(bēn),贲的本义是前冲、突进、突起的意思,军队中不怕死只前冲不后退的叫"虎贲"。坟的本义是墓地向上突起的土堆。因此坟肯定晚于墓。

所以,一般意义上讲,埋葬逝者的地下空间为墓,上规格的大墓包括墓道、墓室、椁、棺等,一般老百姓就是挖个竖坑往里面放一个棺材。在墓上面封土,皇家贵族叫陵,如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的乾陵、宋太祖永昌陵、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的孝陵、清康熙景陵等。一般老百姓,在墓上封土就叫坟。

埋坟的山向有哪(34墓)(2)

在坟前以石板、竹木、铜铁等刻字标识,即碑。所以,所谓墓,就是埋死人的地方;所谓坟,就是墓上面的土堆;所谓碑,就是坟前的标志物。坟墓合称为茔,即茔地、祖茔等。

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与其他动物一样,死就死了,扔了拉到。按《周易-系辞》上说就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意思是将逝者穿戴好在野地里用树枝杂草掩埋。《孟子》也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意思就是将亲人逝者直接丢到山沟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亲情观念的不断融合和不断提升,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和不断增强,人们对死亡认识的感情色彩越来越重,在万物有灵思想的作用下,在生死交替的情感活动和心理历程中,人们认为死者也有灵魂,虽然看不见,但能感觉到,只是从阳间转移到阴间,即人死以后,其情感生命并没有消亡,而是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变成了上辈的先祖。由此形成生命循环的意识和观念,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人们逐渐改变对死生的看法,通过有意识的安葬活动来抒发自己对逝者的哀思和感念,以及对长辈和祖宗的尊重和情怀。于是有了丧事,有了墓。

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早期,即上古时期,人死后只做墓不做坟,即所谓"墓而不坟",起坟是后来的事。当时的具体操作是:先挖坑将人埋掉,然后再将墓上面推平或弄平,不留痕迹。

大体上说,春秋时期出现了土丘坟。《礼记--檀弓》记载,孔子曾见过四种形状不同的土丘坟:"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鬣封之谓也。"即坟有的呈四方形高高隆起,就象堂基;有的狭长陡峭而上平,就象堤坝;有的宽广低矮,中间稍高,就象覆盖的门檐;有的薄削而长,就象斧刃。象斧刃的那种,俗名又叫马鬣封,因其形状与马颈上的鬣毛相似。

孔子将自己的父母合葬于防,并且封土做坟高四尺。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礼记》对孔子为父母做坟四尺的故事记载得很详细,可见,孔子所在时代,做坟已经是很普通平常的事了。

做坟的意思非常简单明了,就是标志逝去父母先人之所在,儿女子孙可以很容易找到父母之安葬之地以便于祭奠。由于做坟符合人们的一般情感需求和心里需要,所以,土丘坟一经出现便流传很快,秦汉以后,则无墓不坟了。

埋坟的山向有哪(34墓)(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