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吓楼结局解析(剧情薄弱的海港差点进不了样板行列)

50多年前,民间喜欢给那一波唱响全国的京剧样板戏私下打分。结果显示,以《海港》的分数垫底。理由是故事不精彩,唱腔不流行。

但有意思的是,在当时懂行的京剧票友圈里,对它的评价却是京剧味最足,唱腔最好听,给人以最高的京剧艺术享受!

海市吓楼结局解析(剧情薄弱的海港差点进不了样板行列)(1)

一、那些年流量领先的剧目没有《海港》

回顾当年那一拔风靡全国的京剧样板戏,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某部样板戏的流行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部戏里的唱段流行传唱的数量。先看下《沙家浜》,剧中《朝霞映在阳澄湖上》《你待同志亲如一家》《智斗》《泰山顶上一青松》《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等选段不胫而走广为流行,尤其是胡传魁那段《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所有顽皮的小男孩都唱得滚瓜烂熟。

海市吓楼结局解析(剧情薄弱的海港差点进不了样板行列)(2)

如此众多的唱段火爆流行,致使该剧的整体流行程度也相应激增。为《沙家浜》作曲的著名琴师和唱腔设计大师李慕良也声誉鹊起名扬业界。以致于会泳后来为《智取威华山》改写唱腔时,专门拿着少剑波《朔风吹》的唱词对张春桥说,这段唱腔非李慕良谱曲不可。张深以为然,拿了唱词亲自登门请李慕良老师拔冗谱曲!老张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抓样板戏正是其重要职责所在。

二.《海港》的核心魅力在哪里

现在话题回到《海港》。

如果同样以流行唱段的数量来加以衡量,则《海港》拿得出来的单曲似乎只有两首:马洪亮的《自从退休离上海》和高志扬的《满怀豪情回海港》。(尽管它的优秀唱段其实遍布全剧,如方海珍的《细读了全会公报》《忠于人民忠于党》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绝唱,但都受制于高难度的演唱技巧而较少传唱)。由于通俗意义上的流行单曲数量不是太多,直接导致了《海港》远不如《沙家浜》等剧目更加深入人心。

海市吓楼结局解析(剧情薄弱的海港差点进不了样板行列)(3)

曲高则和寡,这正是不太洞悉京剧奥妙的大多数观众,无法真正领略《海港》魅力的原因所在。

三、资深京剧票友眼中的《海港》

在那些精通京剧音乐门道的老资格票友看来,《海港》的流行程度之所以没有进入热搜前列,恰恰是因为其高雅的音乐风格,非常难于被最广泛的观众所欣赏和接受。

海市吓楼结局解析(剧情薄弱的海港差点进不了样板行列)(4)

小编年少时因受中学时代一位儒雅博学的历史老师影响,对京剧产生了一些粗浅的爱好,后来因为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城市,至今仍与老师有所往来。老师当年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资深京剧票友,他在我校指导学生排演的样板戏选场当时颇受欢迎,连校外一些基层单位排演样板戏时也常请他去做导演说戏。老师也是当年海派样板戏音乐总监于会泳的铁杆粉丝。

当我向他请教关于《海港》的有关问题时,他一时兴起,侃侃而谈。以下的文字均根据他的口述整理而成。

四、《海港》剧本的先天性不足

为什么说《海港》的音乐抵达了样板戏音乐的最高层次呢?这还要从这部戏本身的剧本说起。

与那些表现革命战争的样板戏不同,《海港》的时代背景是1960年代的和平岁月。该剧脱胎于上海淮剧团的淮剧《海港的早晨》,原淮剧的主题是:青年工人韩小强鄙视装卸工作,一心想跳槽去当海员,在党支书教育下,终于坚定了螺丝钉精神,愿意扎根海港一辈子。全剧表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种思想的尖锐交锋。而京剧改编时,被要求突出阶级斗争主题。于是剧中原来的落后分子钱守维变成了阶级敌人,成了最主要的对立面。

这样就有了全剧的核心情节:这个阶级敌人利用后进青年韩小强的麻痹大意,把一种叫做玻璃纤维的有害物质混入了出口支援亚非拉的小麦散包之中,如果一旦送到国外被当地人民误食,就会引起生命危险,严重损害我国国际声誉。一号主角方海珍发现险情后震惊万分地说:这个玻璃纤维吃下去粘在肠子上是要出人命的!遂连夜组织力量翻仓倒柜追回危险散包,使阶级敌人的罪恶阴谋彻底破产。

海市吓楼结局解析(剧情薄弱的海港差点进不了样板行列)(5)

‬五、关于玻璃纤维毒性的尖锐争议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所谓的玻璃纤维真的比氰化钾还厉害吗?就那么一点点的微量,混进小麦堆里就能致命?

最有发言权的码头工人看了演出后纷纷给宣传部和剧组写信,说玻璃纤维的危害性要看含量的,剧中玻璃纤维的量,就像一根香烟积下的烟灰那么一点,而且是混在成吨的小麦里面,况且小麦还不是直接入口,还得经过加工浸泡蒸煮等一系列工序方能食用,于是那么丁点的含量早就被稀释或扬弃殆尽,还能毒死人吗?大动干戈追回玻璃纤维实在是太搞笑了太不可思议了!而且阶级敌人采用这种手段来搞破坏也实在脑残到家了!难道非洲兄弟会把玻璃纤维从麦堆里单独挑出来往嘴里塞吗?

为此剧组专门去码头组织工人座谈,得到的结果同样如此。也就是说,全剧这个核心情节从逻辑上根本站不住脚!

六、改还是不改?老张就是不表态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既然这个核心情节被码头工人纷纷吐槽,明显就是站不住脚了。

那么,改,还是不改?这是个问题。

问题最后捅到了张春桥那里。

事实上,张早就在市委宣传部看到了工人来信,老张是何等精细之人?很快就去请教了有关专家,得出的结论与工人群众吐槽的完全一致。专家还补充说玻璃纤维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皮肤接触过敏和鼻腔吸入伤肺,目前尚无证据支持沾肠必死的说法。

此时张春桥摆出了他的标配表情,即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毫无表情,只顾低头抽烟一言不发。他早就认定了工人和专家说得没错,必须予以修改。

但老张毕竟文人出身,岂能不谙文艺作品之创作规律?你随便改动一个细节,就必定会牵连到所有相关剧情也要跟着改动。这样离江青限定的交卷时间岂不更其漫长?何况就现在这样都已经超时了!但要是不改呢,以后江青若是了解了情况会不会怪罪下来?样板戏无小事,出了差错伤不起啊!

此时张春桥的铁杆小弟徐景贤,完全读懂了大哥的纠结和疑虑,终于打破僵局站了出来,代替老张一锤定音:不改了。

反正江青也不知道这么一丢丢玻璃纤维混进小麦堆里究竟会不会出事,先就这么演绎了再说吧!

六、木工不行漆工来补

写到这里看似越扯越远了,其实这才刚刚进入最初的关于《海港》音乐的话题。

当时在场的于会泳听了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想法。凭他以前在胶东军区文工团干过编剧的经验,感觉《海港》的故事情节确实比较牵强,就算不提玻璃纤维那茬,別的漏洞同样不少。要把此剧提升至“样板”的水平,看来只有一条路可走:在音乐设计上把文章做足!俗话说木工不行漆工补,现在必须是要投入洪荒之力,把该剧的所有音乐和唱腔全部进行重大修改和润色,力求以突出的音乐成就来弥补剧本的不足,以音乐的翅膀带动全剧逆风起飞,至少要达到与《红灯记》等平起平坐的高度!

海市吓楼结局解析(剧情薄弱的海港差点进不了样板行列)(6)

后来的事实表明,巜海港》这个剧本先天不足的作品,之所以最终能与其他优秀剧目齐驱并驾进入样板戏序列,很大程度上就是归功于音乐创作和唱腔设计的巨大成功。

七、《海港》音乐成了挽救全剧的终极筹码

于会泳先是将已经成型的《海港》音乐从头至尾改写了一遍,他不再拘泥于行当和流派,而是要全力融合各派之长。如方海珍的二十二段唱,包含了青衣,小生甚至花臉的诸多元素,还着重向发音靠后的程派唱腔倾斜,使之显出沉郁凝重的色彩。而高志扬的唱腔同时兼具了著名金(少山)派和裘(盛戎)派花脸的特色,既显得粗犷豪放又不失工整细腻。

另外,在京剧板式设计上,于会泳更是匠心独具大胆创新,首次推出了诸如“西皮宽板”“排扳"“反二黄吟板”“二黄快板”等传统京剧中前所未有的创新板式,使精妙的乐思有了得以酣畅淋漓地舒展释放的合适平台。

再好的唱腔也离不开音乐伴奏的烘托,为了加强乐队的执行能力,于会泳调集了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系的全部精锐,与剧团的民乐乐队混编组成中西结合的伴奏乐队。并委托该院作曲指挥系才华横溢的王永吉担任乐队指挥(后来上海拍摄的电影,乐队指挥总是王永吉,被观众戏称为电影字幕里出现最多的名字)。这支本来就实力强悍的中西合璧的乐队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集训,成了文革期间所有样板戏剧组中最杰出的一支,那种大气磅礴而又精准细腻的歌剧式规模和气韵,在全剧的音乐表达中实实在在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海市吓楼结局解析(剧情薄弱的海港差点进不了样板行列)(7)

八、音乐使全剧起死回生

正是由于《海港》在音乐和唱腔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过人之处,才使得原本并不看好这部戏的江青,欣然同意将《海港》批准进入样板戏的行列。

按当时的惯例,认定一部现代京剧是否获得了样板戏的册封,必须具备两个硬性条件的认证:1、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了全剧剧本,2、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公映。二者至少必须实现其中一条。

江青在京剧艺术上还是有一定造诣的,和全国所有懂行的戏迷观众一样,她对该剧的音乐创作和唱腔设计赞不绝口。此前她对《海港》搬上银幕一直按兵不动,现在终于指令北影导演谢铁骊立即筹备拍摄事宜。

至此,于会泳当初以出色音乐弥补剧本不足的构想,百分之百得以实现。

海市吓楼结局解析(剧情薄弱的海港差点进不了样板行列)(8)

‬九、世上再无李丽芳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绝大多数的普通观众,似乎还是更热衷于传唱其他样板戏的流行选段。而《海港》中的大部分单曲,因为其高水准高难度高融合(多流派)的门槛,令传唱者模仿时基本上不得其门入而入。所以在那个大力推广和普及样板戏的年代,基层文艺宣传队动辄排演样板戏折子戏,却很少有排演《海港》的事例。因为其高难度的唱腔实非广大业余文艺积极分子可以模仿和学唱。

多年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也别说是那些普通小白了,就是现在年轻一代的专业京剧旦角演员,当她们翻唱当年《海港》中李丽芳老师的经典选段时,也远远无法抵达原唱的水准。用资深老戏迷的话说,差得真不是一星半点。而这些小字辈在翻唱或复排其他样板戏剧目时,时则很少遇到这样的难题。

难怪在李丽芳老师辞世之后,《海港》的戏迷们纷纷在网上留言叹惜:世上再无李丽芳!

结语

假设《海港》的剧本不是先天不足而是非常扎实,那么于会泳也许就不会倾尽全力在全剧音乐上绞尽脑汁做足文章以使该剧能够起死回生,那么也就不会有如此绝妙的京剧音乐留传于世了。所以正应了那句老话,好活都是被逼出来的!

作为对高深的京剧艺术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的我,在请教我的历史老师之前,也和很多人一样,对《海港》高超的音乐成就基本无感。我的老师说,这部戏就像是一壶绝品好茶,如果不是深谙茶道的饮者,肯定是难以体味其中深厚绵长美妙隽永的独特韵味的。

海市吓楼结局解析(剧情薄弱的海港差点进不了样板行列)(9)

俗,那就是以最普通的观众为最大公约数,雅,就注定要相对小众化一些,难逃曲高和寡的宿命。所谓雅俗共赏,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无论是在样板戏盛行的文革时期,还是处在当下这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开放年代,雅和俗都是以这样一种耐人寻味而又意趣盎然的二元姿态并存共处。所以《海港》的曲高和寡,放在今天也会是同样的结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