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舆情监测能力(高校的必修课)

当前,网络和新媒体发展深刻改变着世界、社会和高校舆论格局,已成为国家治国理政和高校办学育人的重要工具,网络舆情和舆论引导工作日渐成为高校宣传部的主要任务和难点工作之一。

目前,我国高校在舆情监测预警方面仍有所缺失。比如,在山东冒名顶替上学舆情发酵之前,相关事件就已在互联网上多次引起波澜。对于这样的事件,高校应该早早就进行舆情预警,而进行舆情预警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完善的监测系统。

完善的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定期对各大网络平台的舆情进行收集、跟踪与分析,了解自己学校的哪些新闻正在受外界关注,定期对舆情工作进行评估,动态调整舆情风险等级,评估舆情应对效果。

提高舆情监测能力(高校的必修课)(1)

除了专业化的监测功能,完整的舆情监测系统还应具备能够构建舆情管理的案例库,及时收集相关舆情处理的案例,方便高校在确定舆情出现后,能够及时制定一整套标准化处理流程。对于监测到可能会引爆舆情的话题,学校应全面了解情况,做好各种预案,并且做出是否需要主动引导话题的判断。

当前网络舆情给高校相关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甚至风险,建立起舆情动态监测平台,实现舆情信息的采集、分析、跟踪、预警的智能化,才能让高校在发生舆情事件后,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提高舆情监测能力(高校的必修课)(2)

具体方法如下:

要有较为成熟的校园网络舆情处置理念。面对互联网这个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最大变量”,我们经充分调研、论证,在系列突发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实践基础上,逐步凝聚形成了“主动发声、化危为机、精细管理”的网络舆情工作理念。“主动发声”即舆情工作者要将“主动”和“发声”作为工作常态。“化危为机”即一方面涉事单位要迅速控制事态,快速、客观地向宣传部报告、提供舆情处置所需信息,另一方面宣传部门要秉承真诚沟通、速度第一、权威坦诚的原则,与涉事单位、相关职能部门、主流媒体沟通,通过媒体发布,客观介绍情况,保证信息透明,获得理解信任。“精细管理”即一方面宣传部要对舆情工作流程、制度办法,操作细化,值班日记做到日查日核,另一方面通过舆情处置,推动校内树立精细管理理念,管理工作更加以人为本接地气。

提高舆情监测能力(高校的必修课)(3)

 建成运行有效的校园舆情处置机制。我们坚持“三创新”,逐步建立健全了符合学校实际的网络舆情监测联动机制。

一是创新舆情监测制度:建立了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值班、排查机制,跟踪即时信息,把握趋势苗头,改变被动接受模式。

二是创新舆情监测方式:建立了校园舆情预警机制,成立专门舆情监测队伍,24小时全天候网络舆情监测值班,加强对涉校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及时预警并提出舆情处置建议,按程序迅速上报,及时提示并前期应对。

三是创新舆情引导反馈:实行重大舆情会商研判、联动反馈机制,积极引导有效应对舆情。涉校舆情发生后,一般性舆情半小时内通知涉事单位;重大舆情第一时间电话通知涉事单位,形成《舆情专报》,同时启动会商研判应急联动机制,报告上级部门、知会主流媒体,校领导、机关职能部门、涉事单位、舆情专家等联合会商研判。

  建立校园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我们创新团队建设,汇聚人才资源,先后建立了四支校园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学校舆情信息小组:以宣传部(新闻中心)处、科级干部为核心组建教工舆情小组,是学校网络舆情研判、分析、处置的主体力量。基层党委宣传员队伍:以各基层党委宣传员为主,赋予校内宣传员舆情监测和处置职能。学校舆情专家组:充分发挥学校综合性多学科优势,在新闻传播、心理、公共关系、哲学、法律等学科,遴选组建了一支理论深厚、素养全面、经验丰富的舆情专家组。学生网评员:主要由学校官微学生工作小组和学校百度贴吧学生队伍骨干组成,成为学校新型舆情监测评论队伍。

  初步打造校园网络舆情工作平台。如何第一时间采集涉校舆情信息,建设科学高效的平台载体至关重要。我们重点建设了三个平台:

一是建设大数据舆情软件平台和24小时人工网监平台。通过大数据舆情监测平台,建立由学生和教职工监测队伍共同组成的“网上评论员”QQ、微信工作群,设置监测主题和关键词,通过技术手段辅助人工收集,24小时不间断采集涉校舆情。

二是建设新媒体舆情发布平台。通过建设和维护好大学官方微博、微信、QQ群、新闻网移动客户端等,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校园舆情信息发布新平台,融合了网站、校报、广播电视、校园新媒体联盟、大学移动客户端等媒介,实现网上网下互通互动,做到新媒体阵地扩展到哪里,舆情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三是建设学生社团互动平台。开通网上信访、投诉建议的互动平台,高效互动,及时释疑解惑。

提高舆情监测能力(高校的必修课)(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