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一个洗心的地方什么意思(石阡说春)

石阡一个洗心的地方什么意思(石阡说春)(1)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后非遗时代的文化“获得感”

2月4日,石阡县2017年“温泉送健康·毛龙迎新春”春节文化系列活动拉开帷幕,“百名春官送春来”活动在楼上古寨举行,将石阡“说春”古老仪式完整呈现。作为系列活动的一部分,由文化部非遗司、中国农业博物馆、贵州省文化厅指导,中共石阡县委、石阡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保护传承座谈会在次日召开。

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原副部长周建,中国农业博物馆外联部主任唐志强研究馆员,国家文化部非遗司管理处主任科员韩冰,《今日国土》杂志社社长柳忠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旅游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张云慧,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红光,贵州省政府参事、省文化厅原副厅长谢彬如,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麻勇斌,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龙耀宏博士,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张诗莲,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广播电视台唐亚平工作室主任唐亚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朱伟华博士及石阡县政协主席马绿春,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杨玲,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石凌燕,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一盛等参与座谈并发表讲话。众人围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的保护和传承进行深度交流和探讨。

与会领导和专家就如何保护和传承“说春”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抒己见,提出回到村落寻找源头,深入收集和整理“说春”善本,以口述史等形式进行系统的资料整理,以群体性“说春”文本为基础进行大众传承实践,通过项目带动非遗的传承,并在真实的文化空间里回复古老的仪式感,以强化公众的认知和自发的传承,建构外界参与和内生性文化认同和传承的互动模式,多途径多方式推动文化的传承,让文化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永续动力。会议确立石阡为“二十四节气”代表性非遗传承基地,以活态在民间流传的石阡“说春”为研究文本,深入研究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

石阡“说春”源远流长,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首,流传于石阡县花桥镇坡背村,每岁“立春”前十日,春官执木刻春牛,着古衣,到镇远、施秉、天柱、八拱(三穗)、剑河等地的村寨,挨家挨户唱诵吉祥春词,开财门,并派送印制的“二十四节气”春贴,劝及时行农事。当天,石阡“说春”代表性传承人封万明、封伏元应邀参加座谈会,封万明还在现场即兴唱诵了一段“二十四节气”春词。复旦大学学生作为青年代表也参与进来,通过观察和体验“百名春官送春来”活动和座谈会的讨论,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和感受。

专家提出,文化传承人、村民和青年人参与和认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文化根脉得以永续保护和传承的根本。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此次由政府、专家学者、传承人、村民、媒体和青年人共同参与的“跨人群”座谈探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石阡“说春”保护、传承与发展,可谓一种全新的后非遗产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群体参与互动模式。从遗产资源价值探讨,到参与者的广度和思考深度,探知大众参与的成就感,在生活中共享共有文化的“获得感”,无疑都是一次具有现实性关照的积极探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