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忆家居(欣忆老家装固话)

固话,即固定电话。我最早接触固定电话是在七十年代初的孩童时期,上海各弄堂口电话亭里最常见的“公用电话”,一般是由居委会主办的活动室或小卖店兼营,分为“打出去”和“打进来”两种形式。打出去的电话,是用户拨号等待后自行通话,而打进来的电话,是电话铃一响,守候电话亭的孃孃、爷叔记下某号某户,就赶紧拿着扩音话筒跑腿去喊该户居民来接听,实际上是种人工转接的形式。电话亭里一般有两部以上电话机,以方便“打出”和“打进”基本分线,都是那种目前市面上,已基本绝迹的手指拨盘脉冲式电话机,每次通话只需支付几分钱。由于是装在公共场合的固定电话,其通话内容基本无隐私可言,守候在电话机旁的孃孃、爷叔,能从通话者接打电话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猜摸出通话内容的喜怒哀乐和轻重缓急。当时的公用电话仅限于打市内电话,如需要打长途电话和拍发电报,须前往附近的邮电局办理。尽管如此,固定电话在当时也是比较先进的通讯工具了。

欣忆家居(欣忆老家装固话)(1)

回到家乡念书后,因小学校紧靠着生产大队大队部,偶见大队干部手拿一把“弯把儿”打电话,这是一种老式手摇电话,亦叫固定电话或有线电话。外观深黑色,方形像宝塔,上有话筒架,下有手摇把,话筒像“弯把”,打电话时左手按机,右手转摇把,然后拿起话筒打招呼:“喂,总机吗?请帮忙接下某某某”。少顷,双方互相通话直至结束后挂机。这种电话机在《南征北战》、《上甘岭》等老电影中见到过。而普通社员家庭,还是依靠书信为主,中国境内8分钱一封平信,两毛钱一封挂号信。万一有急事就拍电报,每个字3分钱,加急电报价格翻番,所以电报内容会惜字如金。长途电话是以秒来计费的,掐着时间看着表,事先酝酿已久,思考周到,到时长话短说,一气呵成。

欣忆家居(欣忆老家装固话)(2)

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虽然乡村通讯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观,但电话机还没有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老家只有几户跑供销的或办厂子的人家,率先安装了程控电话机。当时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跑供销的能人家里,电话机都会搁在堂屋的香案上,以最大限度地引人注目,与卧室电话用子母机相连。而那些办厂子的能人,电话机都会搁在办公室老板桌的显眼处,而那些办厂能人以及踌躇满志的成功人士拍照时,都是油光发亮地坐在老板桌前,一手眉飞色舞指点江山,一手提着话筒假装打电话,矫揉造作摆着pus,但始终掩饰不了土鳖本色。

欣忆家居(欣忆老家装固话)(3)

我那时候长年在外四处漂泊,与爱人的联系多依赖于打长途电话。当本庄上没有电话时,爱人就跑到镇子上装有电话且比较熟悉的亲戚家,按约定好的时间接听电话。当第一次在外地打长途电话通话时,我们夫妻俩拿起话筒的一刹那,听到对方久违而熟悉的声音,未曾开口竟泪流满面,等到语无伦次地打完电话,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虽说天各一方,相隔千山万水,靠着一根细细的电话线,就把“千里相思一线牵”了。这之后的通话内容,不外乎互相了解一下各自近期的情况,以及后续一段时间大概会发生的事项,最重要的是约好下一次通电话的具体时间。那时碍于使用别人家的电话,涉儿女情长之类的肉麻话,是绝对予以克制的。一般以一周联系一次的频率,如果遇到特殊状况,那就只有请亲戚临时递话,这样既麻烦人还挺过意不去的。

欣忆家居(欣忆老家装固话)(4)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启动了“村村通电话工程”,使农村固定电话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我们家跟其他的村民一样,终于迎来了令人欢欣鼓舞的好利市。当1996年秋季,缴纳3780元初装费后,安装了一部属于自己家的固定电话,有了专属于自己家的电话号码0514~8771553,那种由衷的欣喜和满足感油然而生,一家人欢呼雀跃,争相与亲友们联系,迫不及待地把安装电话的好消息以及电话号码,不胜其烦地告诉所有亲友们,并想方设法与已失联多年的上海姑表家,重新取得了联系,为实现了乡下人梦寐以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富裕目标而奔走相告。次年,宝应县邮电局专门编辑了一本《电话号码簿》(电话黄页),在上面能找到全县域各乡镇、各家各户的电话号码,并仅此一回,后来就没有再编辑过了。

欣忆家居(欣忆老家装固话)(5)

那时候中国电信提供的绝大部分是程控电话,而电话机也已进化为按键式的双音频电话机,电话机的样式也变得五彩缤纷了。双音频话机具有接听速度快、声音清晰等很多优点,电话机的新功能也显著突出。虽然每月需固定缴纳15元的月租费,还有显然不菲的通话费,但宁可其它方面省一点,在家庭电话使用上是毫不吝啬的。除了家长里短的密切交流外,我们夫妻有时候也免不了会“煲煲电话粥”,以解久别相思之苦。那几年,曾一度出现集镇邮电局门口,争先恐后排队缴电话费的热闹景象。

欣忆家居(欣忆老家装固话)(6)

记得1997年春节,我们全家第一次用电话,向所有的亲友拜年,恭贺新春,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大家互相祝福,互致问候,谈笑风生,畅叙家事,把内心的喜悦和欢乐,全部都寄托在电话机上,度过了一个不同往昔、非常祥和的佳节。

欣忆家居(欣忆老家装固话)(7)

等到世纪交替之际,电信部门逐渐减少且直接免收固定电话初装费后,老家几乎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话,人们每天与电话的接触更加频繁了,电话不仅带给了农村人便捷的生活,也是乡村振兴、走向富裕的象征。2007年8月18日零时起,又经历了电话号码从7位升到8位的电信盛事。截止到2004年12月底,我国农村固定电话用户突破1亿户,达到1.01595亿户,占全国固定电话用户的三分之一,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了12%。

欣忆家居(欣忆老家装固话)(8)

时代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变革。每一种事物都有更新换代的时候,几乎在推行“村村通电话工程”的同时,随着市面上”大哥大”无线电话的出现,这款仿佛大砖头似的电话,实现了由有线到无线,由固定到移动的“质”的飞跃。当我们刚刚为安装、使用了固定电话而沾沾自喜、欢呼雀跃的时候,先行者们又抢先一步,开始尝鲜“大哥大”了。

欣忆家居(欣忆老家装固话)(9)

那时候对”大哥大”确实感到神秘和好奇,但碍于其一万多元的价位,属于顶极“奢侈品”,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及,只能从本庄上第一个拥有”大哥大”的C发小那里,略微多瞟几眼,算作得以尝鲜。印象中,C发小总是忙忙碌碌行色匆匆,另外他家里的手机信号,似乎一直都效果不佳,只能手握着”大哥大”,移步到众人聚集的桥头、村口等,声嘶力竭地一阵“喂喂喂”,之后再用夸张的肢体动作,眉飞色舞,高谈阔论着旁人似懂非懂的话题。本人曾禁不住私下默默感叹,暗自忧伤,咱与发小之间的人生差距,恐怕就此已拉开十万八千里了。

欣忆家居(欣忆老家装固话)(10)

科技发展的脚步悄无声息,当我们对通话设备,还没有从固定到移动的过渡中缓过神来,世纪之交风靡起似巴掌大的“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品牌手机,不知不觉地冲击了“大哥大”市场,并很快进入了日常生活,其方便快捷的优势成了新时尚。“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这是当年波导手机的广告词。2003年,波导手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营销策略,成为第一个跻身全球前10名的国产手机品牌,我也曾经是波导手机的忠实用户。现如今手机普遍智能化,波导手机已经没有当年的品牌力了,这个曾经的“国产手机第一品牌”,渐渐被这些后来居上者赶超,成为一个被人渐渐淡忘的品牌。

欣忆家居(欣忆老家装固话)(11)

2000年左右,我用上了第一部手机,并特意挑选了手机号码的后4位数与家里固定电话号码的后4位数完全一致。虽说在外面奔波劳累,但因为有了固定电话的缘故,与家里的联系更频繁了。直到2006年,孩子到氾水中学读高中了,爱人去做了专职陪读,并且也用上了手机,家里固定电话的确用不上了,才不得不办理报停手续。掐指算来,家庭固定电话整整陪伴了我们家十年时间,就这样默默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就象现在城市里固定停车桩的公享单车,虽说费用低廉,但限于“固定”二字,倒不如市场机制下的公享单车,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欣忆家居(欣忆老家装固话)(12)

当前,我国的通讯设备已经全面普及到乡村,农村人也几乎个个有了手机,户户通了宽带网,不少老年人也玩起了微信、视频和抖音,即使儿女们远在千里之外,都有了近在咫尺的感觉。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谁能料到几十年后会出现智能手机这个通讯工具,不仅可以近距离似的语音聊天,还可以面对面似的视频聊天,其足以证明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步入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时代。

欣忆家居(欣忆老家装固话)(13)

(部分图片来之网络,侵权即删)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八日完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