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起源(茶字的起源与演变)

茶字起源(茶字的起源与演变)(1)

关于茶名茶字,我国历史上称谓和写法极其复杂。以茶名和茶字的词目来说,不算“草中英”、“酪奴”、“草大虫”、“不夜侯”、“离乡草”等谑名趣名,还有荼、槚、桡(ráo)、蔎、茗、荈、葭、葭萌、椒、茶、木荼、茶荈、苦茶、苦荼、茗茶、茶茗、荈诧等等叫法和写法。

这些茶名和茶字,可分为单音节和双音节二种。如果将单音节中茶和茶义字去掉木字旁的俗写和互可通借的桡、椒等字,剩下的,也就只有《方言》所提到的“葭”和陆羽《茶经》记载的“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这几个字了。

双音节的除去由二个单音节茶或茶义字构成的复合词,如茶茗、茗茶和荈诧等等,也就只剩苦荼和葭萌二词了。

茶字起源(茶字的起源与演变)(2)

茶字的起源与演变

1.这八个茶叶名词,何者为先呢?

从现有的文献来说,还是以《尔雅》中关于茶的释文为早。记载:“槚,苦荼。”《尔雅》是秦汉间的一部辞书,“槚”和“苦荼”,也可以说是我国汉语和汉文中以双音节茶名来释单音节茶字的二个茶的最早记载。

关于这点,四川省林业学校林鸿荣先生在《茶事探源》一文中,考释得非常清楚。其称《尔雅》“槚,苦荼”的释文,和有的训诂书上所说:“闻雅名而不知者,知其俗斯知其雅矣”,“槚”是茶的雅名,这里是以俗名来释雅名。

而且从晋人郭璞、陆羽有关这条释文的注释“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这点来看,《尔雅》的编者,这里还不是以中原而是以蜀人的俗名来释巴蜀荼的雅名。这里肯定“苦荼”是蜀人之语。

同样,我们上面提到的双音节的“荈诧”,也是巴蜀的方言。

这一点,司马相如的《凡将集》中所提的“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的草药中,将茶不记作“槚”和“苦荼”而称为“荈诧”,这明显也是巴蜀方言的一种例证。

这一点,浙江大学著名农史专家游修龄关于我国古代作物名实考证的有关文章中讲得很清楚,“我国或中原最早的作物名称,一般都取单个音节,双音节的名物,应考虑来自国外或我国边疆少数民族” 。

由上不但肯定我国早期文献中的双音节的茶名和茶义字出之巴蜀,而且相当肯定,我国茶的单音节名和文,极有可能也源于巴蜀双音节茶名的省称和音译的不同用字。

为什么呢?

2.为何说茶的单音节名和文也源于巴蜀

茶是南方的一种树种,饮茶和茶业初兴于巴蜀,所以,我国最初使用汉语汉字的黄河流域,不但没有茶的概念和知识,连最早记述茶的“荼”和“槚”字,也是据巴蜀方言茶的字音,在当时的文字中选借的。

如茶字前身的“荼”字,原来就具“苦菜”、“杂草”和“白色”等多种释义;

3. 荼 和 槚 的关系是什么?

《尔雅》中提出的我国第一个指茶的“槚”字,原本指楸树,是古代常用来做棺材和琴瑟的树种。那么,荼字是巴蜀什么方言的音译呢?很明显,它是由《尔雅》“槚,苦荼”的苦荼演化而来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指出,《尔雅》中的草木虫鱼的俗名,“多取雅之共名,而以味别之”。这即是说,这“苦荼”的“苦”字,是指“荼”味;“荼”和“槚”,当应是共名了。

或许有人认为这里“荼”音读为[tu],而“槚”读作为[jiǎ],荼、槚怎么能相共呢?其实这里的“荼”,古不读“徒”而读“差[tsheai]”;槚和“差”的读音就比较接近而共得来了。说清楚些,也就是“荼”字是巴蜀“苦荼”俗名的省称;苦荼古读[kuatsheai],《尔雅》槚字,实际也就是“苦荼”读出来之音译。所以,我国秦汉时辞书中用“槚”字,史籍中茶的正名又多用“荼”字,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还是可以互通、互证和同源。

4.为什么后来的文献并不用“槚”?

《尔雅》中“槚”字是出现最早的可以肯定的茶字,后来为什么不都从而采用“槚”,如王褒《僮约》“武阳买荼”,《说文解字》“荼,苦荼也,从余声”,《广雅》“荆巴间采荼作饼” 。

在汉和[两晋]的文献中,又大多用荼字以致最后演化出来的是茶而不是与槚有关的字呢?因为当时能看到和看懂《尔雅》的,主要也只是少数一些儒生。另外,槚是“苦荼”的读,荼是“苦荼”的省读,二者没有正确和妥贴之分,所以,一切取决于用者习惯。

5.蔎、茗、荈三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①蔎字的字源,比荼、槚更明确,《方言》清楚指出:“蜀西南人谓荼曰蔎”,蔎是汉字蜀西南荼的方言的音译。这里应该附带指出,巴蜀“苦荼”、“蔎诧”和“葭萌”等茶的方言,都是双音节,为什么唯独蜀西南称茶曰“蔎”是一个音节呢?其实蜀西南人称茶,也应当是两个音节的,这里“蔎”是汉人的音译,很可能是汉人在择用什么同音字时,将双音节合成一个音节了。

②荈,孙楚《出歌》“姜、桂、荼荈出巴蜀”,晋代时,人们还指“荈”为巴蜀的方物,自然也是巴蜀的方言了。那么,荈是不是即“荼荈”的省称呢?

一种意见,认为荈即“荼荈”的省称,据《三国志》“密赐荼荈以当”,认为“荼荈”一词,可能也当汉以前就存在,而荈字最早见之于[三国]时张揖的《杂字》:“荈,茗之别名也”;《杂字》可能就是首将“荼荈”简化。

另一种意见,认为《杂字》从时间上说,较《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还要早,故荈和荼荈这双音节茶名无关。那么“荈”与什么巴蜀方言有关呢?与司马相如《凡将集》中的“荈诧”有关。“荈诧正读为[thuantshiai],乃是巴蜀双音节口语的汉语音译”。

③茗字是据巴蜀什么茶的方言而来呢?

林鸿荣先生认为,它是由“葭萌”转化而来的。关于葭萌蜀人谓茶的方言,我们在上节已经讲述清楚。据查,葭萌演化而来的茗字,最早见之于[两晋]。如《尔雅》郭璞注称:“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即是。葭萌明杨慎考“萌音芒”,怎么又能导出茗字来呢?林鸿荣认为杨慎和后来清代的一些儒生释“萌音芒”,是误释,“萌”的正确读音,因读“明” .

林鸿荣指出,这[keai myang],当然是古蜀人称“葭萌”的口语。这一古蜀方言的读音,也是后来我国史籍中四川

领略茶的趣味,当从”茶”字说起,“茶”字本身就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字。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皋芦、不夜侯等,直到如今,茗和茶还通用。就是一个“茶”字,也表示诸多意思。

还有借用“茶”字而言它的非茶之茶,如人参茶、花旗参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绞股兰茶、罗布麻茶、杜仲茶、柿叶茶、虫屎茶、姜茶、凉茶等,其“茶”字,并非表示茶,而是寓意泡出来的汤水好像是茶。

草木之中有一人

言对青山不为青,两人土上去谈心。

三人骑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这是昔日流传的一个谜语,打四个字,谜底是一句应酬语。

茶字起源(茶字的起源与演变)(3)

草木之中有一人,就是“茶”字,“茶”字为“草”字头,“木”字脚,中间是个“人”字。再以“茶”字为线索仔细推敲,原来谜底是:请坐奉茶。

“草木之中有一人”,谜面妙极,形象生动。按照茶树生物学特性,茶可以戏称为草木结合的植物。茶树本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每年萌发生长出多轮芽叶,人们采摘这部分幼嫩芽叶作为制茶的鲜叶原料,俗称“茶草”,古有“茶称瑞草魁”“喜与众草长,得与幽人言”之句,这样说来,茶树又成了草本。

作为制茶鲜叶原料的茶草,或称茶菁,可谓之为每年从茶树上长出的“草”,而且茶树的芽叶,有越采越发,不采少发的特性,与草相似,生命力极强。在人工培育下,茶树在栽种以后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每年都可以多次萌发芽叶,供人们采摘,炒制出各种各样的茶叶佳品。这就是“草木之中有一人”的缘由。

茶字起源(茶字的起源与演变)(4)

还有个茶谜,也很有趣,谜面为:

生在山里,死在锅里,

埋在罐里,活在杯里。(打一物。谜底为:茶叶。)

这个谜语,形象生动,颇有创意。茶本来生长在山里,茶叶采下后,投入高温的炒茶锅杀青炒制,茶叶的生命活动停止,制好的干茶,贮藏于茶叶罐里。干茶放入茶杯,经开水冲泡,芽叶舒展,栩栩如生,生意盎然。

茶字起源(茶字的起源与演变)(5)

古称荼苦近称茶

古代没有专一的“茶”字,以至于出现许多异名或同义字,字形、字音、字义相差甚大,不识者,根本想不到它们与茶有什么关系。古代用来表示茶的字有:荼、槚、荈、蔎、茗、茶等。著名的书法家启功1989题诗有云: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

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宇千金百世夸。

“荼”(tu),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说法不一。

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晋代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茶,苦茶也。”“荼”即今之“茶”字。

槚(jia),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荈(chuan),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蔎(she),是古时四川西部茶的俗语。

茗(ming),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通用,为茶的雅称。

茶字起源(茶字的起源与演变)(6)

“茶”字,首见于唐代《本草》。茶字,由“荼”字演化而来,唐玄宗时期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将“荼”字减去一笔,定为单一“茶”字。初期“茶”字与“茶”字通用,但陆羽在撰写《茶经》时,已一律用“茶”字。中唐以后,大约在9世纪中叶,普遍采用“茶”字。

茶树本为木本植物,将原来表示茶的“荼”字,减去一画,改“禾”为木,使之更名副其实。这一笔之改,可谓改得恰到好处。现代除统一用茶字之外,间有用“茗”字言茶,但与历史上所谓“晚采为茗”的含义完全不同。现代在用到“茗”字的场合,反而带文雅别致之意。

破睡须封不夜侯

茶的别名、雅号很多,奇妙非常,脍炙人口,见诸文字记载者,诸如:不夜侯、涤烦子、消毒臣甘氏、清友等。

不夜侯

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宋代苏东坡也有诗赞茶有解除睡意之功:“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茶字起源(茶字的起源与演变)(7)

涤烦子

唐代的《唐国史补》载:“常鲁公(即常伯熊,唐代煮茶名士)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明代潘允哲《谢人惠茶》诗曰:

长日燕台正忆家,

故人新惠故园茶。

茸分玉碾闻兰气,

火暖金铛见雪花。

漫道玉川阳羡蕊,

述如鸿渐建溪芽。

泠然一啜烦襟涤,

欲御天风弄紫霞。

消毒臣

据唐代《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 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曹邺深知饮茶益处,他在另一首诗中还说饮茶具有“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的神奇功效。

茶字起源(茶字的起源与演变)(8)

清风使

据《清异录》载,五代时,有人称茶为清风使。唐代卢全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余甘氏

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清 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