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嗣源登基时容貌变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局限性)

五代后唐同光四年,西元926年,后唐皇帝李存勖在局势混乱中被杀。此前,就有部分后唐军队宣布拥立李存勖生父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为皇帝。随着李存勖被杀,李嗣源也名正言顺的成了新的皇帝。

为什么李嗣源登基时容貌变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局限性)(1)

虽然名义上,李克用才是后唐的太祖。但是毕竟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如果继承后唐的皇位,无疑在法理上存在大量的欠缺。但是,文化水平偏低的李嗣源却不在乎这些。他坚持继续沿用后唐的国号,并以李存勖的继承者自居。从此,后唐开启了李嗣源的时代。

1、李嗣源的努力

如果说起五代第一明君,你会想起谁?相信多数人会想起后周的柴荣。但如果说五代第二明君呢?相信很多人表示茫然。

但个人觉得,五代第二明君,应该是后唐明宗——也就是李嗣源。

李嗣源称帝之前,中华大地已经经历了中唐以来长达上百年的战乱。此前后唐的李存勖在位期间,由于李存勖的一系列胡乱操作:包括杀戮功臣,滥用小人,已经导致后唐在行政管理师陷入严重混乱。

事实上,李嗣源的登基之路也堪称传奇:当时有藩镇不满李存勖的清洗,于是起来造反,而李嗣源起初是被李存勖派去镇压叛军的将领。哪料到平叛的军队也认为李存勖确实不适合当皇帝,于是,这些平叛的军队也哗变,并拥立李嗣源做新的皇帝。从李嗣源称帝,不难看出当时后唐的社会环境。

为什么李嗣源登基时容貌变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局限性)(2)

因此李嗣源虽然称帝,但也不希望后唐继续动荡下去。于是李嗣源登基后,开始修正李存勖在位起家的一些谬误:比如选拔一些有威望、有才干的贤才参与朝政,同时尽力减轻赋税,给老百姓生产的动力。一时间,后唐社会的环境有所改善。甚至很多后唐境内的百姓有了一种幸逢治世的感觉。

2、李嗣源的局限

李嗣源少年时候就跟着李克用南征北战。当然那时候还是晚唐时期。常年的戎马,也意味着李嗣源没有时间学习文化只是,所以,李嗣源其实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

因为文化水平的局限性,所以,李嗣源固然可以在乱世依靠武力手段登上皇位,也固然可以依靠一腔热血去尽力治理后唐帝国。但是,文化水平的不足,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李嗣源的眼界,固化了李嗣源的认知结构。所以,李嗣源不可避免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出现力不从心的状态。

比如,李嗣源也知道军阀割据是动乱的根源,但由于能力有限,所以,李嗣源做不到消除藩镇割据。此外,五代十国的战乱世道,也让李嗣源不能过分猜忌藩镇,否则,很可能引起反噬。

在权力分配问题上,李嗣源也显得笨拙。比如,李嗣源和安重诲的关系就是如此。

李嗣源还是战将的时候,安重诲是李嗣源麾下的将领,二人的关系可谓莫逆之交。后唐同光四年,安重诲也在拥戴李嗣源做后唐皇帝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基于这些因素,李嗣源总是要重用安重诲的。

为什么李嗣源登基时容貌变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局限性)(3)

其实不论是古代的皇帝,还是现代的企业家,想把自己的意志传递到基层,总需要一定数量的办事人员,来辅佐自己。按理说,安重诲和李嗣源的关系,应该成为一段佳话。但渐渐的,安重诲和李嗣源的关系出现恶化。

比如安重诲认为,自己和皇帝有交情,而且还是功臣,所以,安重诲逐渐膨胀起来,甚至公然伪造皇帝圣旨,杀戮宰相。一时间,安重诲有了权臣的既视感。

为了防止安重诲继续做大,于是李嗣源诛杀了安重诲。事实上,这也体现了李嗣源对部下的驾驭水平。

李嗣源在治家方面也较为失败。李嗣源晚年,自己的次子李从荣就开始筹备造反,结果事情失败被杀。李嗣源死后,他的儿子李从厚继承了皇位。不过,李从厚在位没多久,就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推翻了。而李从珂在位期间,还逼反了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导致了后唐的崩溃。

从李嗣源几个儿子的情况来看,不得不说,李嗣源的教育,也是失败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