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权威解析(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54)

【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54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亚圣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主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认

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古罗马诗人尤维纳曾有这样的诗句:“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

慈悲心,即怜悯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念。正因为它的存在,人的修身或者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光明的起点。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永怀慈悲,拥抱光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第一段引用名言,指出“不忍人之心”““怜悯”““温情”“慈悲心”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第二段先解释“慈悲心”的内涵,接着指出其存在的意义。综合两段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就是“慈悲之心”“怜悯之心”,这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慈悲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怀有慈悲之心的人对处于不幸境况的人会产生同情,心灵会受到触动,会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具体写作中,考生需要考虑慈悲之心是什么,如“慈悲之心”是温暖人间的薪火,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为什么要怀慈悲之心,慈悲之心,犹如寒夜中的一堆篝火,温暖了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犹如沙漠中的一股甘泉,给予在生活中拼搏的人希望,犹如一把钥匙,为自己和他人打开一扇通往人间温情的大门;面对他人、他物的不幸,我们应该怎样做,慈悲之心的意义如何,如“慈悲之心”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常怀慈悲之心,可以使人们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中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以‘永怀慈悲,拥抱光明’为主题”限定了写作的主题。考生可以先结合材料来谈对“慈悲之心”的理解,也可以联系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引出观点,如“在当今这个多元的社会,更需要慈悲之心,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接着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慈悲之心”,如“慈悲之心,就是心系天下苍生的责任与担当”“慈悲之心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胸怀”,并列举相关事例进行阐述;最后再引用名言收束全篇,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具有慈悲之心,以及心怀慈悲对自己的影响。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一个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各种软件便捷、开放,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替我们省下了许多学习和交流的时间,也让我们见多识广。与此同时,我们每天又花太多的时间沉溺其中,被不同的资讯、段子、短视频裹挟,每个时刻好像都是愉悦的,但最后发现自己茫然若失。

刘擎教授曾说:我们在丰富之中变得贫乏了。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指出,一方面网络上资源丰富,软件便捷开放,让我们省时省力,又见多识广;另一方面我们每天又被各种资讯、视频等裹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表面的愉悦之后更多的是茫然和空虚。第二段刘擎教授的话指出,网络虽然丰富了我们的资讯,但却让我们变得日益贫乏。

综合两段话来看,材料指出了网络的利与弊。网络有利的一面,材料中已经阐释得比较清楚明白。需要弄清楚的是材料中的“愉悦”“茫然若失““贫乏”具体指什么,这是了解网络弊端的关键。我们每天看的资讯、段子和短视频,既是我们感兴趣的,又是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的,所以沉迷其中,我们内心的每个时刻都是愉悦的;但是网络上的阅读是碎片化的,很多知识我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既没有探索之后茅塞顿开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又不能对感兴趣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心里自然是茫然若失;而在这种长期的不劳而获的过程中,网络上所谓丰富的信息资源花费了我们太多宝贵的时间却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优秀、更强大,反而让我们渐渐地失去了探索的欲望,进而也会慢慢失去学习的能力,变得贫乏了。当然对于网络的利与弊,考生还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不必拘泥于材料。

从“理解和感悟”“结合自身体验”等语来看,文体比较宽泛,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或散文。若写议论文,可以谈网络的利或弊,也可以谈我们如何扬其长避其短,让网络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如果写记叙文,所选材料应该凸显网络的利或弊,可以运用细节描写、情节上的反差或点睛之语来深化主题。

高考作文权威解析(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54)(1)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有着美好的期望。然而,这种期望可能和时代需求、现实条件、家人期待……存在落差或错位。

面对上述落差或错位,你有怎样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体会或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由“这种期望可能和时代需求、现实条件、家人期待……存在落差或错位”引出此次作文的核心话题——如何平衡自我的预期和家人、社会对自己的预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而家庭和社会对我们也可能有不同的期望,在复杂的现实生活和不断的成长过程中,个人的期望与家庭、社会的期望往往会出现落差或错位,题目要求考生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站在“个人”角度,论述应永葆初心,坚持自我,方能无怨无悔;可以站在“家庭和社会”的角度,说明每个人都与自己的周遭息息相关,应该勇敢地承担家庭、社会的责任;也可以辩证看待这一问题,分析个人、家庭和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论证保持不同身份之间的平衡的重要性。

写作时,考生可选择议论文文体,以“听从社会召唤,做一个有用之人”为标题,开篇提出论点:当个人愿景与社会期望发生落差和冲突时,当代青年应该听从社会的召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接着展开论述:自己的期望固然美好,但是如果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人生就缺乏真正撼动人心的光辉和力量;当代青年若想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听从时代召唤,把个人兴趣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即可。

【参考立意】

1.笑对落差,展示风采。

2.理性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

3.听从社会召唤,做一个有用之人。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借鉴”一词,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

②东汉思想家荀悦认为:“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借鉴:鉴于前事,鉴于他人,鉴于铜镜;以前事为明鉴可吸取教训,以他人为明鉴可效法其人的贤德,以铜镜为明鉴可看清自我。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指明了本文的话题为“借鉴”,并阐述了“借鉴”的含义,“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材料二指出可以借鉴的对象,并结合相关对象指出借鉴的价值,可以以前事为鉴,吸取教训,可以以他人为鉴,效法他人的贤德,可以以铜镜为鉴,看清自我。考生只要围绕“借鉴”来谈都符合题意。

解答本题,可以思考借鉴的对象,如要荐古,那可不可以鉴今?可以以人为鉴,能不能以事为鉴?可以以镜为鉴,还有何物可以为鉴?其实推而广之,万事万物皆可为鉴,因为所谓借鉴,无非是认识世界,然后反观自身。

可以思考如何借鉴。认识世界应该以为我所用为目的,即以我观物,强调认识的主体性;反观自身,则应以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即以物观我,强调自我观照的客观性。

还可以思考借鉴的价值。可以从论说的现实性、时代性角度来说,比如今天中国的国策,如一带一路等从哪些地方获得过经验和教训等等。同时借鉴可以是很多方面,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企业进步,还是文学方面,其实都需要借鉴,比如鲁迅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创造了自己的《狂人日记》,思想内容方面更为“忧愤深广”。当然借鉴是第一步,借鉴是前行的阶梯。我国的市场经济就是借鉴的成果。牛顿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站在巨人的肩头,就是借鉴,这样才前行的更远。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引出“借鉴”这一话题,由可以借助名言引出,如“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接着阐释“借鉴”的内涵,如“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列举正反事例突出“借鉴”的意义,然后联系现实社会,结合中国的发展分析“借鉴”在当下的价值,最后呼应开头。

参考立意:

1.借鉴经验,择善而从。

2.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3.借鉴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句话体现了作家的创作风格,也蕴含着生活的常理。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

材料是海明威的“冰山”创作理论。理论的内容是说,冰山因为露在水面只有八分之一,因此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写作也是这样,不能把什么内容都写出来,应该只写出一部分,剩下的让读者去思考想象和联想。同样,生活也是这样的,什么事情不能过于显露。也就是说,材料主要表达的是“显”与“隐”的关系、“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从“冰山理论”来看,艺术作品中,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作家以简练的文字,让读者从文字中联想背后的意义,读者借助文字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八分之一的分量。这里讲的也是“显”与“隐”的关系。有“有限”的文字,表达“无限”的内容和情感,这样的写作才是真正成功的写作。

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思考以“有限”联想“无限”,以“显”关照“隐”。世界是辩证统一的,个人的行为呈现的只是个体有限的一部分,更深层的内在世界隐藏如冰山,需要我们加以观照。也体现的也是人生的“留白”,有些情感不需要完全用语言表达出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行动去体现,这样的情感表达可能更含蓄,但是更深情。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需要注意“显”与“隐”的关系,什么事情如果过于直白,就没有神秘性,没有趣味,这样的生活也是索然无味的。

这样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的是生活的体验,如果没有体验很难写出内容丰富,有内涵的作品。

参考立意:

1.有限中包孕无限,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可能。

2.显露背后是隐藏,不可小觑收获背后的努力。

3.生命的高光离不开厚重的积淀。

4.个体(小我)的成就离不开强大的支撑。

5.人生(艺术)需要留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