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物极必反(读道德经有感鸡犬之声相闻)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道德经物极必反(读道德经有感鸡犬之声相闻)(1)

《物演通论》中讲道德经的治世核心:国更小,人更愚,事更俭,物更朴。,

不去做过多的变动,是不是开历史的倒车,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构建道德经体系的周王朝衰败,并且于四海之内势力渐渐趋于微弱,所以支撑老子的思想之中的体系是支离破碎的,大道隐没,从而归隐之风盛行亦自此而始。

探寻知识和认知的普世和下移,是不是作为古代封建文化好的开端,这一点从孔子开办私塾开始就可以看出,中国人从古至今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当下的文化因素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的人口和地域性自给自足,已经无法满足在信息时代,人们对文化和知识的渴望。

幼年时期读过的《碳和钢的比例:满清是如何入住中原》的汉化问题,可以明显的看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精神的核心和内核。而代表中国文化的国学思潮和复古者的思想拥护者的老子,在文化和精神领域构筑的思想,是否在今天是否依旧适用,则不再去过多讨论。

道德经物极必反(读道德经有感鸡犬之声相闻)(2)

其实,在写那些文字的时候,我有过思考。到目前为止,中国本土衍生的道学文化其实过多被道家的求长生毁了。为了更好的探寻当下社会精神供给和物质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的时候,我可以很明确的发现,中国文化的属性之中的等靠思想异常严重,甚至我自身,在学习和研读道德经的时候,时常为其中的某些道理深表赞同。因为我算是教育和文化的传承者,这和我诞生的地域及先天的属性有关,但是中国文化的属性内核,本质上都是求逍遥物外,与世无争。安安静静的做自己的事情。所以渴求改变当下自身的我,与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理念,第一次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矛盾冲突。

一方面是需求,另一方面是匮乏。如何解决呢?

少私寡欲,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我们内心世界的构造影响不大。都是有自己学习和自己体验的认知的一种总结。而最终的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在生活中切记不可用力过猛。如何长生即长久的存在,本质上就是让自己的欲望始终处于最低的层次,让自己的思想不去过多沉浸于物欲横流的世界之中。这部分,从一开始认清楚之后,我们就需要从一开始就果断放弃。并不是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去主动改造周遭世界变得更好,而是学会怎么对待和处理与周遭世界的关系。从本质上和这个世界的链接,不管是主动和被动,都是人为设置好的。

比如家文化中的房子,这是传统文化的弊病,衍生到现在的租房文化,购房文化等等。当然有识之士,可能不再去买房。但是房价的涨落确实能够展现一个人的认知的转移,中国文化中以家文化的核心载体和场景都是以家为展开的,包括现在,我所从事诸多行业中,更多是要么是拆掉旧的房子,要么就是装修新的房子。

另一个就是物质世界的需求的矛盾。中国的人口之多,资源的匮乏,也许有一小撮人已经步入富裕的阶层,但是中国大多数的人还是比较贫穷的,而贫穷的人因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还在不断的苦苦挣扎的时候,更多的人开始转向对感情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二者必须有一个是先开始的先决条件。如果不知道这一生该如何去度过,倒不如看看中国大多数的人是在干什么。然后运用逆向思维不去这么做,就能摆脱当下的约束和束缚。大家都在买房的时候,我是不是可以不去租房,大家都在买车的时候我是不是可以不去买车。而是沉下心来,过好自己的生活,追求精神世界的独立自主。而真正的有识之士,是在思考的如何长久的存在,老子提供的思路是,用最小的物质基础满足自己基本的生存需求,另外自己调控少私寡欲,这是我之前一直都没有的认知,我自己的认知局限认为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是比较富有的,所以我决定暂时放弃精神世界的追求,而去做到物质和世俗界统一认知的成功,这件事情,本身就毫无意义。

道德经物极必反(读道德经有感鸡犬之声相闻)(3)

因为我们从一开始的时候,就不存在那个先那个后的问题,如果不能够解决齐头并进,百花齐放的效果。最终会陷入极度的虚无和焦虑,在不安和迷茫中蕴含暴躁和伤害。虽然我们自己都无法认识到这些事情带给我们的伤害有多大。精神世界的搭建和创造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但是这个物质的基础上如果过多,则是提高体验和参与感,并不能长期带来快感,而真正的幸福,还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这个世界大部分人的追求,告诉你,应该需要什么,这些事情真正的本质和核心还是回归到一开始的主体。

只有国更小,民更愚,事更俭,物更朴。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不知道自己的局限和妄自突破,本身是守不住的。构建一个稳定的价值体系并不能应对当下的多变格局。只有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才能在这种风潮和思想来临的时候有所作为。因为看到了最终的趋势和走向,才能在无知和动乱的欲望与认知中,保有一丝清醒,把痛苦转化成前进的动力。

哪怕内心世界已经波涛汹涌,表面丝毫看不到变化,安静且沉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