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记录最新(评论双十一)

每年的“双十一”选购,就像一次“最强大脑”的挑战比拼,往往“费尽心机”,最后还落得一个被套路的结果。

“双十一”购物季正在火热进行中。11月4日,中消协发布“双十一”消费提示称,消协组织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一些商家“双十一”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涨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设置各种花式“买赠”,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甚至可能是全年最贵。

每年的“双十一”,既是购物狂欢季,又是“套路高发期”,这份提醒的出现算得上是常规警示。

说实话,电商平台成千上万的商家是否真的在“双十一”期间降价销售,相信对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是个谜。因为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如果不是长期紧盯一家或数家店铺,能知晓价格涨落,或者熟悉某类商品的市场行情,实际很难知道“双十一”期间商家是否真正降了价。

双十一记录最新(评论双十一)(1)

去年“双十一”促销海报 资料图

现在大家都知道“双十一”套路多,各种打折优惠、叠加满减、预售赠品等促销手段繁多,即使商家定了价还需要分清到手价、尾款价、预售价等不同计价方式。此外,不同优惠劵、不同时段的支付价款计价方式还不一样,不同优惠券对应的商铺品类又不一样。每年的“双十一”选购,就像一次“最强大脑”的挑战比拼,往往“费尽心机”,最后还落得一个被套路的结果。就现在“双十一”的纷繁复杂程度而言,某种意义上,消费者在“双十一”购买到的商品是全年最贵价都是有可能的。

对商家和平台而言,“双十一”已经演变成为一年之中最难得的消费旺季,商家会用尽一切手段,获客引流,提升业绩。单纯从最基本的商业逻辑来讲,“双十一”就好比最好的捕鱼季,“鱼”肥且多,无论营销手段如何繁复,最终目的是让商家和平台实现利益最大化,消费者需要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知。

对于“双十一”的营销套路和涉嫌“消费欺诈”的行为,一方面需要平台加强监管调控,做好后台监控,及时下架、惩处违规商铺;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也需要压实主体责任,尤其在“双十一”期间,除去为消费提醒警示外,还要加强监管力度,利用大数据平台和有效技术手段,提升监管精准度,一旦查实有商家存在商业欺诈行为,就该严厉处罚,以儆效尤。

一次处罚,胜过千次警示。“双十一”这场消费狂欢,需要用些“霹雳手段”,廓清那些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的营销“迷魂阵”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和生

编辑 官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双十一记录最新(评论双十一)(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