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朱英俊(南唐名将朱英俊)

南唐朱英俊(南唐名将朱英俊)(1)

悠悠东溪水,日夜流淌;巍巍幕阜山,起伏连绵。

在幕阜山东段的余脉、阳新富河一带,活跃着一支旺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生生不息,耕耘不缀,历经千余年长盛不衰。这支旺族就是兴国东溪朱氏一族。

谈起东溪朱氏,就离不开他们的始迁祖——“南唐名将”朱英俊。

显赫家世

朱英俊讳昭,名进、俊、晋、英俊,号万春,又号万年,是兴国东溪朱氏一世祖,居住地为浮梁七溪中的锦溪,迁居地为如今的湖北省阳新县木港镇田畈村,简称朱家田畈。

谱载,朱英俊出生于后周显德三年正月初三日,也就是公元956年正月初三,细算起来,朱英俊出生距现在1000多年了。

朱英俊有着显赫的家世,他简直就是含着金汤匙来到人间。其高祖朱廷秀世袭侯爵——亭英侯,驻军浮梁,是浮梁七溪朱氏始祖。曾祖朱文豪尽管是廷秀的继子,但从小跟随其父在军营里摸爬滚打,长期在军队里的耳濡目染,深得廷秀喜爱,后出任南唐朝议大夫、吏部尚书。文豪生三子,新、荣、符,南唐均给予这三子高官厚禄,长子新南唐朝奉大夫,次子荣南唐大中大夫,朱英俊的祖父符也是光禄大夫,这些“士大夫”的职务说白了是让你享受这种高官的待遇,可以不到朝庭上班,他们随廷秀居在浮梁七溪的锦溪里。朱英俊的父辈承禄、承礼、承裕、承祐等十几人也是继续享受南唐给予的高级别待遇,其中就有兵部尚书和工部尚书的,特别是英俊的父亲承祐,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丞上柱国,这可是南唐的柱国大臣。因此,在英俊成年的时候(大约是16岁左右),南唐就授予了他一个武官的职务,这应该是皇上给予大臣的奖赏,也可以这样认为,成年的英俊到部队服役了,他服役是带着官衔去的,麾下部将应该是其高祖朱廷秀的老部下,驻兵浮梁。

南唐名将

南唐是在金陵一带建立起来的一个偏安政权。还在英俊的曾祖朱文豪15岁左右的时候,朱温篡唐建立了后梁政权。尽管后梁也是朱氏政权,但世沐唐朝皇恩的朱廷秀没有承认这位宗亲建立的后梁政府,而是忠于后来在金陵建立起来的、号称唐皇室后裔的南唐小朝庭。

南唐打着继承李唐衣钵的旗号,招徕了一大批唐皇室的旧部、旧臣,其中,就有手握兵权的朱英俊高祖朱廷秀。别看其高祖驻军浮梁,那可是南唐的西南边陲了,也就是说,朱廷秀在替南唐镇守边疆。其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因此,南唐政府继续给了朱英俊一家显赫的地位也在情理之中。

南唐朱英俊(南唐名将朱英俊)(2)

之所以称为南唐,那是后人在编史时,为了有别大唐、后唐而注上南唐的,而南唐当时的统治者均称自己的朝庭为唐,在东溪朱氏族谱中经常把南唐和唐混为一谈,应该就是这个原因。

朱英俊驻军浮梁的时候,南唐国已经岌岌可危了,其西边的南平国已被宋太祖赵匡胤消灭,使得朱英俊一下子直面强大的大宋军队。为了试探南唐的实力,大宋朝庭常常派小股部队去骚扰、袭击朱英俊率领的队伍,制造边境纠纷,朱英俊当然是奋力抵挡,尽其能力保一方百姓安宁。因此,朱英俊也深得当地百姓的喜爱,“南唐名将”的称谓由此而来。

省亲之旅

朱英俊出生的时候,他的曾祖父60多岁了,谱载朱文豪活了八十有三岁,直至英俊二十岁的时候才去世。在古代,一般活到80岁的人,享五世同堂之乐应该不成问题,而事实是,文豪确实是见到了他的玄孙的,至少是见到了英俊的长子天章了的,更何况还有不少年龄比英俊大的堂兄弟们。

朱英俊出生的时候,也正是南唐走向衰败的时候,统治者不思进取,朝臣也是贪图享乐。此时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基本上扫除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兵锋直指金陵,消灭南唐只是时间问题。

眼见自己无力保家卫国,此时有些郁闷的朱英俊只得辞官省亲,省亲地点是周家泉。古代的省亲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取得了功名,衣锦还乡。二是到外婆家省亲,三是陪夫人到夫人的娘家省亲。分析这三种省亲类型,第三种最有可能。一则朱英俊一直随父母居住在锦溪,他带兵也可能就在锦溪一带,不存在衣锦还乡;二是从他父亲娶的三位夫人来看,没有一位是姓周的,排除了他外婆家在周家泉的可能,而他的二夫人正好姓周,这样来看,朱英俊陪二夫人回娘家省亲是最有可能的。他岳父的居住地就是如今的朱家田畈,那时的名称叫周家泉。

古代讲究门当户对,朱英俊的岳父家肯定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根据族谱推测,他去岳父家时应是19岁左右,当时的法律规定,男十五、女十三就可以结婚了,要是男二十、女十六还未婚配,那当地政府就要出面干涉,指派婚姻。19岁的朱英俊结婚生子也很正常。原配臧氏,生下了他的第一个儿子天章,但家谱对臧夫人的记载语焉不详:“元配夫人臧氏,生子:天章。臧卒,葬坦头打鼓墩。复娶周氏,生子五:袭、聪、寔、彤、璘”,从这段文字来看,他的元配应该是生下天章不久就去世了,不然怎么复娶周氏呢?如果把“复娶周氏,生子五:袭、聪、寔、彤、璘”这句话放在“臧卒,葬坦头打鼓墩”的前面,那就可以理解为朱英俊娶了臧氏后,又复娶了周氏,两个老婆同时存在。但不管怎么说,即使两位夫人同时存在,英俊也是最喜欢周夫人的,这从周夫人连生五子就可以得到答案。

19岁的英俊一表人才,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用现在的话说,简直是帅呆了,所以,周家泉那里的人都称他为“英俊”,或直接叫朱英俊。英俊之名由此而来。

至于周夫人是不是周家泉人,这从朱英俊殉国后,周夫人携子回到周家泉居住应该可以印证她就是周家泉人。

南唐灭国的第二年,朱英俊的曾祖去世了,谱载,朱文豪葬在了朱家营杉木园,与他父亲同茔,终年陪伴着他的继父廷秀公。

奉诏出山

谱载,开元七年,朱英俊奉宋太祖诏二次出山,随军远征,行前,在庭前栽了一棵槐树,告诉夫人,如果此树枝叶茂盛,就携五子定居此地(周家泉)。这段文字记载值得商榷。开元七年,也就是975年,那时朱英俊才20岁,哪来五子?有一种可能是他二次出山,夫人也随军了。朱英俊既然是南唐名将,家族又是当地的名望大族,一般的统治者都要借助这样的家族来稳定时局,或来收买人心。因此,宋太祖给朱英俊下诏书是很有可能的,并且还给了他一个不低的军职,夫人随军也很正常。就拿现代来说,战争时期,20岁当军长、师长也大有人在,所以,20岁的英俊在新朝的军队里有一个不错的军职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家谱对朱英俊的军职是这样记载的:“初任节度使,次任荆州都督,拜荣禄大夫”。这个记载肯定有问题,因为这个节度使也好,荆州都督也罢,均没说是南唐授予还是北宋授予。如果是南唐授予的话,南唐灭国时英俊20岁,且不说这个年龄任节度使和荆州都督了,南唐鼎盛时的疆域最西部也只管辖到鄂州,即现在的武昌,不可能有荆州都督一职给他。如果是北宋授予的话,终观整个宋代,在官职设置上,武官是没有都督这一官名的。至于荣禄大夫,历代都有,那只是一个闲职,相当于现在给一个级别你享受待遇而已。所以,家谱这么记载,让我等着实摸不着头脑。

因此,笔者只好根据当时的环境,做出一些推测:朱英俊奉诏后并没有马上随军出征,而是在某一地驻扎了下来。当时宋太祖征召他时是为远征准备,在准备期间,朝庭授予他一个节度使的官职,驻军某地,这个某地应该就在周家泉或浮梁一带,然后招兵买马,充实队伍。宋朝的节度使没有唐朝那么大的实权,唐朝的节度使不仅有军权,还有行政权、司法权和财政权,几乎是集党政军权于一身,而宋朝的节度使经过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后,仅仅只保留带兵权,而且还得受当地行政长官节制。跟唐朝比,相当于从大军区的司令员降为军分区司令员了。

可正当为远征进行全国动员的时候,宋太祖突然驾崩,一下子打乱了大宋朝庭的布局,这样就将远征一事搁置了下来。于是,已奉诏的朱英俊就一直驻扎在当地,继续等待朝庭命令或诏书。

这一等就是十年左右,这十年间,朱英俊又生了五个儿子。这样,三十左右的他一共有了6个儿子,似乎不可能,但仔细一想也合情合理。

谱载,文豪生于893年,18岁生长子,22岁生幼儿;英俊的祖父符生于915年,19岁生承祐;他的父亲承祐生于934年,22岁生俊祖。既然文豪公22岁能生3子,那英俊30岁前生6子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为国捐躯

家谱对朱英俊卒于哪一年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这样记了一笔:“靖节白沟河”。白沟河在如今的河北雄安一带,朱英俊的殉难之地为白沟河,说明他已经远征了。

纵观正史,宋辽围绕白沟河一带进行的战争有两次,一次是980年,这次规模不大,以北方兵为主,宋败,伤亡万余人。第二次是986年,这次宋倾全国之力,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大败,死伤数万。朱英俊参加的就是第二次战役。

从朱英俊奉诏到远征,等了十年左右。收复北方幽云十六州一直是宋太祖的一块心病,可是,天不假年,宋太祖突然驾崩,中央权力重新洗牌,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终于登上了皇位。坐稳皇位后的赵光义开始着手准备去完成哥哥未竟的事业,但他没有他哥哥那样的军事才能,也缺乏他哥哥那样的政治手腕,在对军队的指挥和调度上优柔寡断,将一手好牌打成烂牌。朱英俊不幸成为他这个错误决策的牺牲者。

此时的辽国刚立的新皇是一位小孩,其母萧太后摄政。宋统治者错误认为,辽国主弱母强,朝政不稳,正好是伐辽收复幽云十六州的绝好时机。于是,在公元986年,几乎动用了全国的力量,与辽国进行了一场最大规模的战争。是役,30岁的英俊终于率部远征。谱载临行前他栽了一棵槐树应该就是这个时候。国史记载,宋太宗调集了全国35万精锐,分东、西、中三路向辽国发起了统一战争,从作战地点上来看,朱英俊应该是在曹彬为主帅的东路军里。曹彬统领的东路军兵力最多,20万左右。一开始东路军进展顺利,打到白沟河一带原地待命。待命期间,东路军的将士见西路军和中路军节节胜利,为了抢功,将士们就怂恿曹彬主动出击,免得到时国家统一后无功而返。曹彬就这样头脑发热,强渡白沟河,孤军深入,此时粮草又跟不上来,被辽国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的反击,一泄千里。东路军的溃败也影响到了另两路军,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估计朱英俊就在这次战役中不幸殉国了,终年31岁,地点就是在撤退途中的白沟河,时间大约是986年的四月份左右。

这一仗消耗了大宋的大半国力,著名的杨家将杨业也在这次战役中殉国,此后,大宋再也无力发动统一战争了,由战略进攻转到战略防御。

谱载,英俊殉国后,扶柩回乡与臧妣合葬坦头打鼓墩。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朱英俊在军中有着不低的军职,不然,是不可能让你扶柩回乡的,绝大多数士兵和低级军官都葬在了牺牲地,你朱英俊凭什么扶柩返乡?凭的就是他那不低的军职。所以,荣禄大夫的官衔应该是宋朝给他应得的待遇。

朱英俊殉国后,周夫人根据他生前的安排,就带着五个儿子回到了娘家周家泉居住。

南唐朱英俊(南唐名将朱英俊)(3)

从周家泉到田畈

古人在选择居住地时,首先考虑的是水源问题,择水而居。谱载,从兴国到周家泉要走一段水路。其实,那个水路就是兴国的母亲河富河(当时名为雉水)。周家泉在富河的东边,所以,古时候把富河东边称为东溪。因此,东溪指的是一个方位,而并非是某一地。我们还可以这样推测,当年朱英俊的省亲之路是这样走的:从浮梁锦溪坐船到长江,逆江而上,经富河到兴国,然后下船步行到周家泉。

周夫人携五子来周家泉定居,等于放弃显赫的家世,白手起家。很难想象,一个带着五个孩子的文弱女子,如果没有旁人的资助和帮助是很难生存下来的,这间接印证周夫人就是周家泉人。

朱英俊临行前栽的那棵槐树活得挺拔坚强,枝叶茂密,周夫人在娘家的资助下也坚强地活了下来,慢慢地,朱英俊的子孙在周家泉一带繁衍兴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周家泉就变成了朱家泉,又经过若干年后,朱家泉就变成了如今的朱家田畈。朱英俊也成为了如今的俊祖。

悠悠东溪水,流淌着俊祖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血脉;巍巍幕阜山,述说着后世子孙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如今,俊祖的子孙就像那棵茂密挺拔的槐树那样,繁衍出了数不清的枝枝叶叶,他们依托东溪,向周边迁徙,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天涯海角。据最近的一次修谱来看,俊祖子孙已繁衍了60余万人,成为了江南一支名副其实的旺族。

俊祖的故事还将一代一代的传颂下去,这将激励着60多万子孙以不同的方式报效祖国、建设祖国,他们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奋斗在各行各业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贡献着自己的毕生精力,成为祖国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作者:朱封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