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以前我读故乡一位知名作家写的一篇文章,开篇说:“孔老夫子对饮食有着病态的追求。”接下来他引用了《论语》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来支撑他对孔子关于饮食的理解。

当时我读了论语大概二十多遍,我知道他这样理解是不对的,但说不上来哪里不对。《论语》就像素描的线条,一句话就是一笔,慢慢的把孔子的形象饱满化。我在读《论语》的时候,经历了初读很无聊,再读很有趣,越读越有味儿,三个阶段。

论语十二章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1)

为什么初读会很无聊,毕竟是文言文,读起来还是缺乏语言环境的基础,很多东西难以读懂,所以感觉会无聊,读来读去不知道读的什么。再读会感觉孔子的血肉再慢慢饱满。

他也是个有个性的人,也想得到别人的重用。

《阳货篇》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这一句足见孔子也想展示政治抱负,很像我们有的朋友,觉得一肚子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机会,突然有一天,有一个不是很好的单位,主动打电话邀请你过去做一番事业,势必会思量再三,跃跃欲试,但是孔子最终还是没有去,毕竟公山不狃自己是三桓季孙氏的家臣,这个人等级太低,想从公山氏实现政治理想谈何容易。且像孔子这样的人,如果反复择人而仕,必定会让人觉得他不够明智,所以他宁可不去。但是,他一定心动了,所以才会有想去这个念头。

论语十二章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2)

《阳货篇》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这里又有一个工作机会摆在孔子面前,这件事情在《史记》和《左传》都有记载,佛肸作为赵简子的家臣,在赵简子伐范中行氏的时候,佛肸在中牟作宰,他肯定听说孔子的能耐,所以找人联系孔子,想跟孔子一起做点大事。孔子很想去,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六十多岁了,政治抱负还是没有实现,所以他又想去了。子路就出来劝说孔子不要去,子路用的孔子的观点劝说孔子:“我以前总听老师您说,委身于做坏事的人,这不是君子该做的啊。现在佛肸作为赵氏家臣反叛赵氏,你还想去,这是咋回事?”

孔子说:“嗯,你说的对,我是说过那样的话。那是说给一般人的,以我的段位,我质地坚硬,怎们磨都不会消磨掉,我很白,放在泥里也不会黑化。唉呀,我怎么能像一个大葫芦一样挂着不能吃呢?”孔子自己感叹不想大而无用,一辈子就这样苟活。但最终孔子是没有去的。我想孔子没去的原因是,孔子这个时候已经读明白了《周易》知道这一生可能在政治上无法施展抱负了,所以不想强求了。

论语十二章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3)

其实明显看的出来,孔子有普通人的一面,想做点事情,想为人所用,但又不想轻易委身于人。就像我们平时找工作一样,也会有这样的矛盾心理。很多人胸怀极大的梦想抱负,苟且于现实生活,每日消磨于琐事之间。而得到一些小公司的赏识,想拉拢他过去一起做事,他肯定会思考小公司的现实情况,老板的格局。最终他要做个决定,也许还是哪里也不去,仍旧岌岌无名于目前岗位。

所以说《论语》越读越有趣,非常现实,孔子经历的,可能是每一个落魄的人所经历过的,但孔子效法的天道健行的精神,让他虽然奔波于现实生活的苟且,却从来不消沉自己的意志。多读读《论语》就会了解孔子,他并不是人们嘴巴里耻笑的“孔老二”,他是一个鲜活的人,会和人开玩笑,会关心别人。

对于食物,孔子曾经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也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能固守于穷的精神气质。还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些都足以明见圣人对饮食生活的真实态度。

至于他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则专门指在祭祀时候的敬诚之心。不能作为他个人对饮食生活的追求佐证。

论语十二章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