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成语玉斧修月背后)

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成语玉斧修月背后)(1)

​成语“玉斧修月”典出何处?唐朝人咋会知道月亮表面凸凹不平,是反射太阳的光芒?

成语“玉斧修月”形容一个人善于写文章,以“修月手”比喻善于写文章的人,以“月斧”比喻写文章的能力本领。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王文玉挽词》中赞誉逝者的才华:“才名谁似广文寒,月斧云斤琢肺肝。”

南宋豪放派诗人刘克庄在《最高楼》词中描述:“懒挥玉斧重修月,不扶铁拐会登山。”

金末史学家、诗人元好问在《蟾池》一诗中写有:“下界新增养蟾户,玉斧谁怜修月苦。”

宋朝人也常常以“玉斧修月”隐喻国土的完整和缺失以及国家的兴盛于衰败。

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写有诗句,“吴刚玉斧何曾巧,斫尽南枝放北枝。”

诗中的“南枝”、“北枝”指的就是南宋和金国。

“玉斧修月”典出于唐代学者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天咫”篇:“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砍之……”

相传月亮上有蟾蜍,还有一颗高五百丈的桂树,树下有一个叫吴刚的人,祖籍河西,因为学神仙之术犯有过失,被贬到月宫砍伐桂树,吴刚用斧子砍一下,桂树就会马上愈合,因此,吴刚只能无休止地劳作,接受上天的惩罚。

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成语玉斧修月背后)(2)

​和“玉斧修月”有关的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

唐文宗太和年间(公元827年—835年),有个叫郑仁本的人,他的表弟姓名如今已不得而知,此人和一个姓王的秀才到嵩山游玩,攀援葛藤,跨越山涧,来到了一个极为幽深的地方,无法辨认方向而迷路了。

天就要黑了,郑仁本表弟和王秀才不知道该往何处去,正在踌躇不前的时候,忽然听到草丛中发出打呼噜的声音,两人顺着声音拨开杂草,发现有一个穿白色布衣的人,枕着包裹正在呼呼大睡。

郑仁本表弟和王秀才冲着白衣人大喊:“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

——我们偶然来到这个地方,现在迷路了,您是否知道通往官道方向的路啊?

那个白衣人抬起头看了他们一眼,不说话,又睡过去了。两人再三呼喊,白衣人才坐起来,对他们说:“来此!”

——你们过来!

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成语玉斧修月背后)(3)

​两人凑过去,问白衣人从哪里来,白衣人顾左右而言他,神秘兮兮笑着说:“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

——你们可知道月亮是由七种珍宝组成的吗?月亮整体上是圆形的,月表凸凹不平,月亮之所以发出亮光,是因为太阳照射在其凸出地方的缘故。

白衣人继续说:“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

——曾经有八万两千户奉命修建月亮,我就是其中的一户。

白衣人说着话,打开自己的包裹,里面果然有斧子、凿子之类的工具。

白衣人又从包裹中取出两包“玉屑饭”,送给郑仁本表弟和王秀才说:“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

——这饭就送给你们吃吧,虽然不能长生不老,却可以保证你们一生没有疾病。

白衣人站起身,为郑仁本表弟和王秀才指治了一条路说:“但由此,自合官道矣”

——从这里走,就能找到官道了,话音刚落,白衣人就无影无踪了。

一千多年里,人们都没有重视这段记载,以为段成式不过是一个志怪小说的作者而已。

即便是段成式凭空杜撰,能够想象出月球表面凸凹不平也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了。

大约在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架现代天文望远镜,

他发现了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有环形山,有洼地、有平原,这是人类第一次观测到真实的月表。

早于伽利略七百多年的段成式能通过肉眼,想象出月表的形状,仅仅以凭空杜撰、荒诞不经去解释?

实在是说不过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