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河生态公园(汾河川上秋意酣)

山西汾河生态公园(汾河川上秋意酣)(1)

汾河两岸绿意浓

山西汾河生态公园(汾河川上秋意酣)(2)

大力发展育苗产业

山西汾河生态公园(汾河川上秋意酣)(3)

山西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市民游玩好去处公园

山西汾河生态公园(汾河川上秋意酣)(4)

生态静乐 绿色静乐

山西汾河生态公园(汾河川上秋意酣)(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西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概貌

这里,青山为屏、碧水为带,绿翠成海、七彩织锦;这里,云落水中、草长天上,川上虫鸣、湿地鹳飞;这里,时光很慢、阳光很暖,少了城市的喧嚣,多了心灵的安逸。山西静乐,一个浪漫而美丽的名字,一处朴实而清新的家园!

2012年—2022年,这十年,是静乐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到如期脱贫摘帽,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静乐昂首阔步,高歌猛进!

近年来,静乐县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致力于“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美好愿景,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建设“山水静乐”“生态静乐”为目标,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抓手,攻坚克难抓造林,因地制宜建生态,壮士断腕促环保。让“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园林县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藜麦之乡”“山西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天然氧吧”等“国字头”县域名片熠熠生辉。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静乐,正以生态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倾情呵护 碧水长流 一泓清水润乐土

山西素有“华北水塔”之称,汾河被称作山西的“母亲河”,地处母亲河上游的汾河静乐段又被称为“汾河之肾”,可以说,静乐汾河段对于省城太原乃至整个华北水源都有一定影响。

“闻着花香,听着鸟鸣,伴着‘汾河流水哗啦啦’的应和,在这里晨练真是神仙般的自在!”在静乐县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晨练的李先生兴奋地说。旁边的张阿姨也高兴起来:“汾河上绿头鸭成群结队,空中不时有黑鹳飞来飞去,迁徙季节还曾有白天鹅游过,这都是以前没有见过的。”

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是一处集研学观光旅游与运动休闲的“绿色天堂”,无论对于区域内水生态建设,还是城乡品位提升,都有着很高价值。该湿地公园建成于2019年,是忻州市唯一的全省20处国家湿地公园之一,南北总长20公里,建设总面积594公顷,湿地率高达69.53%,公园的建成极大地净化了水质、涵养了水源,使得汾河湿地水草种类增加到230多种。水鸟是衡量水质标准的苛刻“测试师”,这里水鸟的种类也由过去的50多种增加到了110多种,湿地公园附近成了褐马鸡、黑鹳等野生动物重要的繁殖栖息地。

静乐是晋西北少有的富水县,汾河纵贯全境42公里,境内7条支流、298条小河流以汾河为主轴呈网状分布,汾河流域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99.6%,加之引黄工程向汾河生态的补水,静乐汾河段流量由过去的6立方米/秒增加到23立方米/秒。

随着河川植被状况和水域环境的持续改善,丰富了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了河水洗净功能,深度净化水体,有效维护了汾河上游生态平衡,减轻汾河中下游及黄河生态安全保护压力。连续7年国考断面汾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2019年11月份,汾河断面出水水质达到I类标准,确保了省城人民饮用水安全,呈现出“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盛景,千年古邑焕发出“金鹅泊水,泽被六社”的山水文化光芒,为静乐绿色发展和全域旅游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厚植底色 青山常绿 秀美山林筑屏障

静乐县的落叶松种子1962年落户并扎根塞罕坝,经过塞罕坝人的不懈努力,成就了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当年静乐的落叶松种子,以顽强的生命力,为塞罕坝撑起了最早的一片新绿,贡献了一份“静乐之绿”。而今,这种“静乐之绿”,在母亲的怀抱中,更是泼翠流碧,以绿染川,以绿画山。

如今,走进静乐天柱山、风神山、岑山、黄金山等任何一座山,你就走进了一座座绿色“宝藏”。春风十里桃花笑,夏入山中清凉至,秋霜竞艳松涛歌,冬雪漫舞翠飞银,山连山,景移景,绿的温婉带着山的祥和,这里不光成为了人们心灵栖息的“乐园”,也成为了野生动物活动的“天堂”,为静乐县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实,包括今天四季皆景的黄金山在内,过去基本都是名副其实的“黄土山”。静乐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汾河上游,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脆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静乐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开拓出了静乐新的发展之路。

静乐县委、县政府把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建设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林区、水土保持林区、生态经济林区“三大体系”,积极发展特色林业、森林旅游、苗木培育和林下资源开发四大林业产业。

围绕“一城三山两河”发展框架,实施荒山造林绿化等工程,近五年绿化面积达到57万余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2.41%。随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的实施,全县林草覆盖率将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汾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824.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3%以上。

综合施策 整沟藏靓 美丽乡村换新颜

昔日穷乡僻壤破窑洞,今天山清水秀变了样。庆鲁村,这个深处山沟沟的小村庄,因为整沟治理带来了新“三化”,即沟里“靓化”、山上“彩化”、村民“财化”。实施整沟治理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论和“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实践探索。从2017年开始,静乐县把庆鲁沟作为整沟治理的试点,按照“生态在沟顶、生产在沟谷、生活在沟口”的空间布局,以点带面,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庆鲁沟整沟治理的成功实践,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静乐境内沟壑纵横、河流众多,沟壑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0%以上,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和山西省“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布局,结合静乐生态区域布局,充分利用国土绿化空间开展荒山绿化、灌木林改造、疏林地提档、失败地再造、未成林补植,着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把绿化过程变成“造富”过程,变成富民增收的过程。去年,全县完成营造林面积6.5万亩以上,覆盖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89家,带动农户1780户,其中脱贫户1425户,增收1638万元。同时,通道绿化和生态园林村建设项目实现了乡村生态园林化,全方位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的贡献。

铁腕治理 蓝天常新 天然氧吧怡人心

绿色就是底色,生态就是生命。立足汾河上游的客观实际,静乐县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为了守得住“一片蓝天、一泓碧水、一块绿地”,顶着经济发展压力,既不布局污染产业,也不上马“两高”项目。

全面落实空气质量巩固提升相关政策要求,认真开展夏季臭氧削峰工作,全面巩固建成区清洁取暖覆盖成果,持续强化道路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管控。2022年1—8月份,二级以上优良天数比率达86.4%;PM2.5平均浓度25μg/m3,PM10平均浓度60μg/m3,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3.54。全力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容提质项目、汾河沿岸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进度,积极开展黄河流域试点地区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汾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国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100%,全县境内未发现劣Ⅴ类水体。强化全县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污染地块修复,不断提升全县土壤环境监管能力。

静乐临山而厚重,濒水而秀雅,以山涵静,以水养乐,她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延续着光荣的传统,饱含着深厚的期许,昭示着璀璨的未来;她清新可爱,恬静祥和,闪闪发光,以壮美的绿色谱写静乐新篇章!

本版文字:静乐县融媒体中心 李会珍

(责编:温文、马云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