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张日山尹南风什么关系(说说导演李玉塑造的南风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2011年,李玉和范冰冰、陈柏霖、张艾嘉等人合作的《观音山》上映,这部影片讲述了三个迷茫的年轻人和一个孤独的老年人的碰撞。

前段时间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北大女学生包丽(化名)长期受男友精神暴力,逼她堕胎、绝育等等。当时这件事情就引起了一时轰动,这个北大高材生,和男朋友在一起一年,就让她完全失去了自信,全身充满低价值感,以致自杀。

这不由得让人感叹,青春太敏感,人心太难测。每个人在爱的同时又很渴望得到被爱的机会,而这种机会不是谁都有的,所以在爱与被爱之间,我们往往迷失自己。

《观音山》大概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高考失利的青年,因各自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背井离乡相互依靠在社会上颠沛流离,租房时遇到了一个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孤独的中年女房东常月琴,从一开始的互相嫌弃到后来四个人报团取暖,最后常月琴却仍然用结束生命的方式结束了孤独。

这部电影也有很多人分析评价,今天我就导演李玉塑造的人物形象来做一下分析。

导演李玉塑造的这四个人物形象,我不得不佩服南风。她渴望依赖,又不得不独自负重前行,虽是生活有千难万阻,却也一直都砥砺前行。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导演李玉塑造的南风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叛逆、闯荡、不抱怨

影片开头就是南风在一个十分简陋的屋子里,画着大浓妆去酒吧讨生活,我还以为这个片子里,南风会有多俗套的形象设置,后来果然让我颠覆了认知。

原著张日山尹南风什么关系(说说导演李玉塑造的南风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1)

南风有个暴力酗酒的爸爸,懦弱无能的妈妈,所以她的父爱是缺失的,母爱是压制的,在家庭这里,她得不到想要的温暖。在一个破旧的公共浴室里,她和妈妈打电话,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妈,嗯,我都挺好的,嗯,钱不是已经寄回去了吗……”。电影版的樊胜美?不过她比樊胜美想得开,爸爸喝醉酒之后打妈妈,她劝妈妈离开他,“跑不就完了吗,你没长腿啊!”

原著张日山尹南风什么关系(说说导演李玉塑造的南风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2)

挂断电话后,她会让人感到心疼,但这种心疼不是来源于她本身的抱怨与凄苦,而是她个人的不惧风雨的被逼无奈的叛逆和闯荡。

所以我觉得在李玉的塑造下,我们看到南风以后,心里难免会感叹:青春或许就该是这样的,没什么好抱怨的,想到什么便去做什么,年轻就是资本,可以让南风不顾一切的直面风雨。这也是她唯一的资本。

爱情、造作、不做作

南风独自一人在酒吧唱歌讨生活,好在还有两个朋友。一个是丁波,母亲病死了,父亲再娶了,他一直认为父亲是在母亲死去之前就已经变心了,耿耿于怀,记恨于心。愤而离家的他独自出来流浪,开黑摩托,做酒吧服务员,就这样一个人,或许是南风唯一的可以再依赖的一个人。

这个人南风找对了吗?不敢说,毕竟太年轻了,但南风和丁波确实彼此依赖着。南风在酒吧打伤地头的命根子,索赔2万,被赶出酒吧。丁波把赖以生存的摩托车卖了3000块钱,借口是查得严不好干。

南风接过钱的那一刻,她真的不明白吗?不可能,在一起风风雨雨这么长时间,她当然明白,借口终究是借口,但她还是欣然的接受了,不用考虑这是不是欠了个人情,这样不分彼此的感情,是绝对的信任和依赖。

这种感情,早就超越了友情,友情以上,恋人未满,影片到最后两人才跨过这道鸿沟。这大概也是导演在表达某种期许,其实从始至终都是爱情,只是他们在这迷茫的青春岁月里,不敢互诉衷肠,而导演最终还是让两人有了个圆满的结局,这其实和南风洒脱的人物形象也相挂钩。

原著张日山尹南风什么关系(说说导演李玉塑造的南风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3)

之间有一次,丁波和别的女生搞在一起,南风看到后离开了那间出租屋,留下了字条“我走了,不回来了”。我觉得这件事情看起来确实矫情,却一点都不做作,因为这是南风发自心底的最纯粹的爱,这种爱就该是自私的,你和别人搞在一起了,那我为什么还要理你?

后来南风处理完家里的事情,还是回去了,在楼梯道上丁波扭头回去又回来,帮南风拎起包就进屋。这一刻,丁波心里肯定是欣喜万分的。导演像我们展示什么是年轻的爱情,彼此都是迷茫,谁也承诺不了对方什么,但是你又是我的一切。而李玉塑造的南风又稍有不同,她的处境之难,让她有着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成熟,所以她的小矫情,让人看起来丝毫不做作。我一直觉得这也是这个人物形象讨喜的原因所在。

仗义、狂妄、不后退

当然,还有肥皂,一个怯懦的富二代,在他们三个人当中,肥皂就像牵连南风和丁波的线,把他们三个串在一起,相依为命。但肥皂给不了南风安全感,生来就富贵的肥皂也无法体会南风的负担,不像丁波,他能体会南风,因为他们是同一种人,渴望依赖却不得不独自负重前行。

肥皂被人欺负讹钱那次,南风打破自己的头亲吻对方的女伴来震慑对方,把钱要了回来。这不就是青春的仗义吗?有人说她这是自毁型人格,但我对此不敢苟同。自毁型人格是一种极端的偏执,为了逃避而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毁灭。

原著张日山尹南风什么关系(说说导演李玉塑造的南风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4)

而南风,她这么做是在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不是自毁,这或许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少年意气,狂妄自大,年轻气盛,最不乏激情,定要让对方害怕自己,但又渺小到只能通过伤害自己来表达“你看我什么事做不出来,我们绝不是好惹的”,即使这样,她也毫不后退。



总结

影片中的《观音山》是一座山,他们三人曾带着常月琴一起重塑观音像,重拾信仰。但“观音山”这个片名也是因为它是成都的一个火车站。

“就像一群陌生人从这里上车,相遇相爱,这里的爱可能是大爱,而到了下一站他们可能就下了车,但是就是因为有了这一站的相处,他们的生命就有了不同。”

南风在这一站,带着青春的迷茫和激情,在艰难中毫不畏惧的闯荡,满是少年意气,满是自信荣光。当年我们每个人想象的青春,或许都是这样,跌跌撞撞,磕磕绊绊,随着心走的,都是好样的。

所以李玉塑造的南风这个人物形象,符合大家对青春所有的幻想。这种女孩子,总不至于到下一站会像北大包丽那样,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就否定了自己。而观众看起来也不由心生欢喜。

原著张日山尹南风什么关系(说说导演李玉塑造的南风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5)


后记

除了南风的人物形象很讨喜,电影有很多情节处理的很让人有意外惊喜。比如丁波偷了房东的钱给南风还债,没有俗套的一个人默默承担,而是三个人一起作,偷偷拿钱偷偷还钱,这样的处理非但不落俗套,反而给人一种格外清新的感觉:“年轻真好”!

这部电影也有很多地方不够精致。比如镜头晃得让人难受;很多细节处理的也不尽合理,比如常月琴的儿子车祸死了,女朋友带着蛋糕来找到她家里,大概是为了交代故事情节,但这位女朋友到家里是为了悼念她儿子?还是为了来气她?确实不是人之常情。

但是这部影片不可否认是个好片子,同是青春主题,《观音山》多了几分不落俗套的文艺范儿,也正是如此,每个人物形象都不至于让人有“恨铁不成钢”的厌恶感。看完《观音山》,我不得不承认,南风才是最看得开的,不怕天不怕地,世事如何都该闯荡,这才是我对青春所有的幻想。谁的青春不迷茫,年轻的我们总想在外流浪,但外面的世界绝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原著张日山尹南风什么关系(说说导演李玉塑造的南风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