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专业学生专业课(学科专业基础文学理论)

一、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一)文学,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文学专业学生专业课?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文学专业学生专业课(学科专业基础文学理论)

文学专业学生专业课

一、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文学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是一门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都不属于文学范畴,都是非文学。独特表现力的语言、强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具体的形象等是构成作品文学性的重要因素。

(二)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指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世界是文学的基础和文学表现的对象;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活动的产物。

(三)文学创造

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特殊生产活动。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它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常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使用陌生化言语。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一眼能看清的。文学创造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

(四)文学创造主体

是存在于文学生产活动中的文学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没有文学创造也就没有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生产者,也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者,他是精神劳动者。

(五)文学创造客体

对文学创造的客体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有的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因此,文学的客体即人的心灵;一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不过,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性:第一,它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第三,它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六)创作动机

是激起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个部分。

(七)艺术构思

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八)创作灵感

灵感,英文是inspiration,来源于“吸气”。引申有领悟、顿悟之意。心理学认为,灵感虽然是突发的和不可预期的,但多产生于大脑集中注意的优势兴奋之后,一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从创作构思的角度看,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经过艰苦地思索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感悟和发现,是认识上的飞跃。因为来得突然,仿佛天赐神授,如不及时抓住,又极易消逝,所以人们总觉得它神秘。灵感的降临对打通作家闭塞的思路,超越苦思冥想而不得的创作僵局具有重要作用。

(九)艺术真实

是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它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艺术真实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艺术真实并不要求照搬生活现象,并不排斥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能否从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取决于艺术家是否具有进步的思想、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十)艺术形式

是指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十一)文学典型

是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必要的文学手段。文学典型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象,它通常具有如下美学特征:一是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二是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三是它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四是它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更能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十二)审美意象

“意象”一词运用很广,含义颇多。文学创作中所说的意象是一种审美意象,是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形成的心中之象,是饱含作家情感或寄寓作家思想的具体形象。是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十三)意境

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尤其是诗词作品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是对抒情作品整体表达效果的概括。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十四)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结构是内容的存在形态。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我们称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为深层结构。

(十五)情景交融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方式包括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指先抒情,后写景。借景抒情指先写景,后抒情。

(十六)文学风格

是文学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十七)创作个性

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作品中的性格特征,是作家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

(十八)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文学批评对作家创作、读者阅读以及作品价值的实现都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十九)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传统文艺学,将其表述为“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还只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要使之转化为可供广大读者消费的对象,还有赖于将其观念形态的文本加以物态化、商品化的过程,即经由编辑、出版、印刷等阶段,使作家观念形态的作品变为批量印刷的文学书籍,并进入文化市场(书店、书市、书亭、书摊等),被读者购买并阅读。这样,文学活动才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

(二十)文学传播

文学传播是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即文学的出版与流通。文学传播是沟通文学创造者与文学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文学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将作家的个人创作转化为某种程度的社会共享,但其传播方式的改变,极大地影响到传播的效果与范围,影响到文学接受系统的结构与性质。

(二十一)大众文学

是与“精英文学”(又称“高雅文学”或“纯文学”等)相对而言的一种浅易、通俗、流行和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学类型。其主要特点是思想内容浅易甚至浅俗,艺术形式简明,富于消遣娱乐功能。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盈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二十二)共鸣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二十三)“双百”方针

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这一方针是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的方针,是促进团结的方针,是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其内核有三点:一是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是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三是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整体,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性质的总体理解。在此理论前提下,马克思、恩格斯还对文学的起源和发展、现实主义文学创造、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后来,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普列汉若夫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他文艺理论流派。

(二)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所处的位置

人的生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马克思把其概括为两大基本层次,即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文学活动基本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它与生活活动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活动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是生活活动的艺术化和升华。

(三)文学的双重性质

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从本质上说,文学是意识形态。而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既具有普遍性质,也具有特殊性质。文学的普遍性质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它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文学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其规律之一就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文学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不仅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方面,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上。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文学工作者一方面要在批判中继承,另一方面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种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推陈出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传统的优秀文学。

(五)文学创造、文学言语的独特性

1.文学创造的独特性。

从精神生产领域看,文学创造与科学、道德、宗教及其他各种艺术创造等精神生产活动一样,都是人对于世界的意识活动。但是,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规律。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将人导向能充分地体现其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2.文学言语的独特性。

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

(六)理智和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理智是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思维)。 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情绪与情感二者相互纠缠,亦相互影响,主体的态度、评价可能导致某种特殊的情绪,而先在的情绪体验也可能带来不同的态度、评价。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理智与情感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负作用;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有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的可能。

(七)艺术形式创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艺术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艺术形式的创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从内容出发去选择与创造形式;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重视形式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八)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两者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一方面,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只有通过典型人物的活动才能呈现出来,同时,典型人物对他所处的环境又非永远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典型人物具有能动性,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九)文学叙事与抒情的主要区别

抒情与叙事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抒情性作品中有叙事因素,叙事性作品中也有抒情成分,很难截然分开,只是各有侧重。但作为表达方式,叙事与抒情是有区别的。第一,概念不同。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而叙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叙事的兴趣不在于静止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第二,表现对象不同。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第三,表现方式不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第四,把握的角度不同。抒情表意文学所要把握的是社会现实的精神或情感意义,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领悟与认识,因而其内容主要是对内在的思想情感的表现。叙事文学则是讲故事,即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第五,表达情感的灵活度不同。文学抒情一方面受到特定现实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却具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与叙事相比,抒情更少受到对象的客观性制约,心灵更加自由。

(十)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示。风格则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风格的多样化。

(十一)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两者之间形成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很明显,没有文学生产就没有文学消费,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文学作品,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且生产着新的消费者;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反过来也制约着文学生产。文学消费是文学产品最终得以实现的环节,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与规模,体现着文学生产的目的与动力。

(十二)文学批评的作用

文学批评能影响作家创作,甚至影响文学的发展。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具体的作家作品,任务是评价其优劣得失,因而,它对文学创作有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它通过理性的、有说服力的分析评价,肯定其成就,指出其不足,从而帮助作家提高创作水平。另一方面,文学批评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评价而涉及广泛的文学现象时,会影响一个时期甚至一代文学的发展动向。进步的、理性的文学批评能促成进步文学的繁荣兴旺。

文学批评是读者和作家作品之间的一道桥梁。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鉴赏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和提高,它可以帮助读者进行正常的、有益的阅读和鉴赏。

文学批评在促进文学繁荣、提高读者鉴赏水平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理论建设,使自己得到发展。

(十三)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思想标准:一是从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角度考察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是从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角度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是看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一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艺术典型;二是真实而又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三是完美而又独创的艺术形式,包括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但是由于各类文学作品内部构造的不同,它们自身还有一些特殊的艺术要求,如小说的典型人物塑造,诗歌的意境、音韵,戏剧的矛盾冲突等。

两者的关系: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必须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很好地统一起来。

(十四)批评家的态度及素养

批评家的基本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全面的公正态度;艺术平等的态度。

批评家的基本素养:思想理论方面要求思想敏锐,理论深刻,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和前沿性;专业艺术方面要求具有专家的学识功底,尽可能成为某一专业艺术的专家,至少熟悉、懂行;知识技能方面要求知识广博,技能熟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