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祖国15集(歌唱祖国5)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为什么这些歌曲,年代再久远,一听仍会心潮澎湃?为什么这些歌曲,即便很久没听,旋律一响,仍会热泪盈眶?

因为这歌声中有家国,有她的筚路蓝缕,有她的艰辛曲折,有她的拼搏奋斗,有她的欣欣向荣;因为这歌声中有风云,有一代代人的血和泪,有无数人的悲与欢,有一个民族的屈辱与自信,有一个国家的光荣和梦想。

这是历史之歌,也是未来之歌。它们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气质中最坚硬的部分,也抒发着亿万中华儿女灵魂中最柔软的心声。它们呼应着祖国母亲的心跳,也紧扣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脉搏。

岁月留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选取有代表性的7首歌曲,和祖国母亲一起,和千万读者一起,听听这些直入人心的壮美旋律,听听歌曲背后那些动人故事。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乔羽词、刘炽曲、郭兰英演唱)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堪称流行歌曲式的“抒情歌曲”。也许是因为第一句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的缘故,很多听众都将这支歌曲亲切地称之为《一条大河》。正如词作者乔羽回顾当初的创作立意所言:我每次听到《我的祖国》,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我的故乡、我的童年,因为故乡外婆家的北边也有一条大河,记忆中那条大河上总有来来往往的木船以及“船上的白帆”。

歌唱祖国15集(歌唱祖国5)(1)

△《我的祖国》乔羽手迹

“大河”之源头

作为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颇有代表性的旋律大师,作曲家刘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厚积薄发的创作过程。出生于贫民家庭的刘炽,在考入延安鲁艺前,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西安市的“鼓乐社”、学校音乐课和戏曲音乐。对西安鼓乐的学习,特别是学习吹竹笛、吹笙,为刘炽若干年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9年,延安鲁艺成立一周年,18岁的刘炽进入鲁艺的大门,和日后成为新中国音乐事业骨干人物的时乐濛、黄准、陈紫、庄映等人同为音乐系第三期的同学,后来,他和关鹤童分别在《黄河大合唱》之《河边对口曲》中演唱“张老三”和“王老七”。在鲁艺学习期间,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自由作曲课”对刘炽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冼星海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在十余年后的《我的祖国》等刘炽代表作中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不论是《七月里在边区》(1942)之《七月里》和《在边区》《胜利鼓舞》(1942-1943)、秧歌剧《减租会》(1943)之《翻身道情》、歌剧《白毛女》(1945,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曲),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荷花舞》、歌曲《新疆好》(1951)、《让我们荡起双桨》(1955)等,均在冥冥之中为这首《我的祖国》的诞生做了必要的、充足的准备。

早在创作《我的祖国》一年前,有着“词坛泰斗”之称的乔羽,便已通过《让我们荡起双桨》与刘炽成为“搭档”。此次的“一条大河”可谓是二人的第二次“珠联璧合”。当然,谁也没有想到,一年后,他们又有了第三次“珠联璧合”之作——单乐章合唱曲《祖国颂》(1957),成为这两位大家又一部经典之作。

歌唱祖国15集(歌唱祖国5)(2)

△刘炽旧照

“大河”之形成

作为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的歌词当年有着先后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该片的导演、编剧沙蒙、林杉等人情急之下自己动手完成的:

祖国啊,我的母亲!您的儿女,离开了您温暖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在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

然而,沙蒙在延安时期的老战友、作曲家刘炽对这一版歌词不甚满意,于是向剧组推荐了自己的老搭档——词作家乔羽。此时远在江西的乔羽,在沙蒙的几封加急电报的催促下,星夜兼程地赶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入住“长影”的“小白楼”。不愿重复自己的乔羽认为,如果按惯例为这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谱写一首充满着“火药味”的歌词,很容易与影片的整体基调太“靠”,就像舞台上演员的着装颜色与舞台背景完全相同——缺乏对比。在沙蒙每日光临“小白楼”的“逼债”高压下,乔羽灵感突发,根据不久前为创作电影《红孩子》剧本横渡长江的记忆,完成了插曲《我的祖国》的歌词: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短短的几句歌词,分别从“视觉”——“波浪宽”“白帆”;“听觉”——“风吹”“号子”;“味觉”——“稻花香”三个方面,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唤起银幕上下人们的思乡之情,进而以“心潮逐浪高”之势,将全曲和全剧推向高潮——爱我中华。

作曲家刘炽拿到这第二版歌词后,几天足不出户,在反复吟唱《小放牛》等多首民歌后,一口气谱写出《我的祖国》引子的旋律。音乐的闸门打开后,主歌、副歌的旋律接踵而至。也许是受歌曲《歌唱祖国》(1950)的影响,《我的祖国》恰到好处地融合了颂歌、进行曲两种不同体裁的气质和意境之美。由于作曲家刘炽一贯遵循“音乐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故其巧妙地处理了“我家就在岸上住”之“岸”、“听惯了艄公的号子”之“听”等“倒字”现象,以及“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之“船”的“甩腔”,成功地冲破了歌词语言对音乐的束缚。

在经历若干歌唱家试唱《我的祖国》后,沙蒙、乔羽等人将歌唱家郭兰英锁定为最终演唱人选。聪慧的郭兰英听清了曲谱,开口就唱,开始对这首“小菜一碟”似的歌还没什么感觉,但越唱她越觉得这首歌的歌词抓人。当她唱到“这是我们强大的祖国”时,大家发现她突然瞪大了眼睛。事后大家问起,郭兰英说:“没想到这首歌会这么伟大!所以我越唱越有精神,唱完了我才进入了角色!”听完郭兰英的演唱,工作人员的眼中都噙满了泪花。这首歌是在当时录音设备最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第二天,电台便向全国播放,神州万里回荡起郭兰英的“一条大河波浪宽”的美妙歌声。

歌唱祖国15集(歌唱祖国5)(3)

△电影《上甘岭》剧照

乔羽家门口的“一条大河”

究竟是什么启发了乔羽在极其惨烈的战争场面中加入了一条美丽的大河,这条河是黄河、长江?还是其他的什么河流?《风华少年——乔羽的青少年时代》的作者、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朱继德表示:“老爷子自己曾说过,其实歌词中写的这条大河,是每个人心中家门口的那条河流。小时候谁的家门口没有一条河呢?不管这条河有多长多宽,哪怕一步就能跨过,也应该是条大河。所以就用一条大河,不具体说什么河,但这样的一条河跟人的一生都有关系,跟人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都有关系。所以一提到河,马上能想到很多事情。写成大河,不管哪个地方的人都会觉得是自己家乡的那条河,这样就很亲切。”

“一条大河”里有“水”,“让我们荡起双桨”里有“水”,“春雨蒙蒙”里还有“水”……有人统计过,乔羽的词作里至少有二十几首与水有关。“其实,不管哪处‘水’,都有乔老爷子故乡水的影子。”朱继德说,“乔羽幼时,他的家就住在学校对过东门里的财神阁胡同。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家乡济宁运河的水给老爷子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他从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他依然能够清晰记得船过闸口时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和支在大运河岸边的两口熬鱼汤的大锅,运河的水滋润了老爷子的一生。”

2009年5月30日,乔老曾对着摄像机镜头,用一口纯正的济宁乡音谈起儿时大运河济宁段的生活场景:“我的家离大运河只有几十米。那时候,大运河上的来往船只特别多,非常壮观,有运煤的、运粮的……船过闸的时候,船沿与河岸船闸两边离得特别近,照样能顺利通过,那时候船工的技术很高。晚上的时候,大运河上就比较静,我们经常去放荷灯,就是自己制作成荷花式样的灯,能够飘在水上,特别漂亮。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去放荷灯,那时候是特别的多,据说荷灯是用来追忆亡灵的。所以我小时候的大运河白天很壮观,晚上很静谧、神秘。”

乔羽出生于1927年,那时的济宁因运河漕运的便利,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城内古韵悠长的太白楼和浣笔泉,又为这座著名的商贸城增添了悠远而浓重的文化气息。乔羽少年时便常常登上太白楼吟诗作画,与千年李白进行心灵对话。几十年后,乔羽也成了文化名人,他又一次登临太白楼时,吟道:“诗酒英豪说李白,古南池畔起高台。我来已是千年后,犹见青莲次地开。”当年,乔家有一位被誉为“擂琴大王”的邻居王殿玉,组织了一个“东鲁雅乐团”,成天吹拉弹唱,令年幼的乔羽时常沉浸在美妙的民间音乐世界里。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乔羽创作的歌剧《花开满山头》《果园姐妹》,话剧《杨开慧》,电影文学剧本《红孩子》《刘三姐》等,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尤其是在歌词方面,乔羽的一管妙笔,令歌词题材得到了不断拓展。他始终与时代并肩、与共和国同行,满腔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新时代。《祖国颂》《爱我中华》《让我们荡起双桨》《人说山西好风光》《千年孔子》《说聊斋》《心中的玫瑰》《思念》《牡丹之歌》《汾河流水哗啦啦》《夕阳红》《难忘今宵》……这一首首带有淳朴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的歌词传遍祖国大地,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

在他初期歌词里,是对新中国、新生活充满激情的讴歌与赞美,把爱国豪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后期的作品,题材更广阔,形式更多样,哲理性和思想的厚重更加突出。《牡丹之歌》唤起多少人对真善美的情愫,《思念》又勾起了多少人朦胧中的眷恋,《说聊斋》道尽了人间冷暖,《算盘歌》唱出了世相百态,《夕阳红》表达了人生感悟,《祖国颂》抒发的是爱国豪情,《巫山神女》描的是奇丽境界,《爱我中华》绘的是人间大爱……

“大河”之奔腾

1956年,电影《上甘岭》公映后,插曲《我的祖国》成为该片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片段。在缺粮、少药、断水的坑道里,年轻的女卫生员王兰深情地为志愿军的伤病员们唱起了这首歌。战争的残酷与音乐的美好形成了强烈的“对位”,产生了巨大的戏剧张力,将全剧推向了一个高潮,也对该歌曲之前紧绷的战斗情节起到了缓冲和调色的作用。歌曲《我的祖国》乘着电影《上甘岭》的翅膀,飞入了共和国的寻常百姓家,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

该片导演沙蒙首次找到刘炽时,便对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过了若干年,也许电影早已被人遗忘,但这首电影插曲却能牢牢地永驻人们的心头”。事实证明,沙蒙的这个目标显然已经超额实现。一般来说,电影音乐有三种境界:一是音乐镶嵌于电影之中,成为电影这门综合艺术的一部分;二是音乐贯穿于电影的故事之中,有力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三是音乐能够脱离电影母体,可以作为一门“纯音乐”作品而独立存在。很显然,作为一首电影插曲,《我的祖国》已然进入电影音乐的第三种境界,也是电影音乐的最高境界。

不论是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还是作为20世纪中国音乐史、20世纪中国电影音乐史的一个历史坐标,歌曲《我的祖国》都是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音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心声,与《歌唱祖国》《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我为祖国献石油》等歌曲一道,成为“时代的代言人”。(来源:《光明日报》项筱刚/文、《经济日报》王金虎 范培倩/文)

走过万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欢迎订阅2019年《读者报》

邮发代号:61—98

订阅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

2. 关注“读者报官方微信”,进入微店下单订报

3.淘宝店铺:shop269196912.taobao

4.《读者报》微店地址:weidian/?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猫》杂志微店地址:weidian/item.html?itemID=224414654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