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来自于安徽啥地方(安徽歙县----京剧发源地)

黄梅戏来自于安徽啥地方(安徽歙县----京剧发源地)(1)

歙县位置图

歙(shè)县,古名歙州,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面积2122平方公里,人口49万。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歙县古城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是徽州文化和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有“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徽班)之乡”、“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牌坊之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

黄梅戏来自于安徽啥地方(安徽歙县----京剧发源地)(2)

今日歙县

一、历史沿革

1、秦置歙县,属鄣郡。治所即今安徽歙县 (徽城镇)。西汉元封二年 (前 109) 属丹阳郡,郡都尉驻此。东汉建安十三年 (208),分属新都郡。

2、西晋太康元年 (280) 属新安郡。隋开皇九年(589) 废。十一年 (591) 复置,属歙州。

3、隋末为新安郡治,唐武德四年 (621) 为歙州治。

4、北宋宣和三年 (1121) 为徽州治,元至元十四年 (1277) 为徽州路治,明为徽州府治。

5、民国初属安徽芜湖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

6、1949年属皖南行署区徽州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属芜湖专区。1961年复属徽州专区。1971年属徽州地区。1987年徽州地区撤销,改为黄山市辖县。

二、地名来历

《说文》释歙: “缩鼻也。” 以其地形如塌鼻状盆地,为古越语方言地名。《旧唐书•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南宋淳熙《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上两种说法不准确。

三、旅游景点

黄梅戏来自于安徽啥地方(安徽歙县----京剧发源地)(3)

1、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明万历十二年( 1584)建,八柱,口字形平面,结构稳固,造型丰满。石坊施以仿木构建筑彩绘的雕饰,图案典雅,刀法娴熟。许国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其四柱三楼冲天式石坊形制,垂明清数百年,在石坊建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全国独一无二。

黄梅戏来自于安徽啥地方(安徽歙县----京剧发源地)(4)

2、徽州府衙。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着二堂。

黄梅戏来自于安徽啥地方(安徽歙县----京剧发源地)(5)

3、新安碑园、太白楼。新安碑园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园林式建筑,它凭太白楼,靠披云峰,借练江水,临太平桥,以曲折有致而又含丰富的借景表现手法,依山傍水而筑,显得幽深而奇巧。它因陈列了两套著名帖刻《余清斋》和《清鉴堂》而驰名。整个园林由真赏亭庭院、小天都庭院、两清堂庭院、披云小筑庭院等部分组成。

太白楼,徽派楼宇式建筑。它背靠披云山峰,面临练江水,原为一座洒肆。唐代诗人李白来歙访隐士许宣平不遇,曾在此饮酒,后人为纪念李白,特将酒肆改名为“太白楼”。

黄梅戏来自于安徽啥地方(安徽歙县----京剧发源地)(6)

4、徽园。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县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2000年11月建成开园,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

黄梅戏来自于安徽啥地方(安徽歙县----京剧发源地)(7)

5、徽商大宅院。徽商大宅院位于歙县县城练江之西,与练江之东的徽州古城遥遥相对,故亦称“西园”。徽商大宅院完美重现了明代建筑肥梁瘦柱、简约舒展,清朝及民国建筑内涵丰富、雕饰细腻的特征风貌。

黄梅戏来自于安徽啥地方(安徽歙县----京剧发源地)(8)

6、棠樾牌坊群。棠樾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组成,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几乎全部采用石料筑成,是体现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作。

黄梅戏来自于安徽啥地方(安徽歙县----京剧发源地)(9)

7、新安江山水画廊。全长约百里,是黄山——徽州古城歙县——千岛湖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新安江山水画廊两岸生态环境极佳,呈现高山林、山中茶、低山果、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与掩映其间的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

黄梅戏来自于安徽啥地方(安徽歙县----京剧发源地)(10)

18、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大学时代曾名知行,歙县黄潭源村人。陶行知纪念馆位于歙县城内中和街。1984年由崇一学堂旧址改建,大方砖门额镌刻胡耀邦手书“陶行知纪念馆”六个填金大字。门厅正中设陶行知全身汉白玉坐像,二楼为展厅,陈列陶行知生平介绍和有关文献、实物,厅后为崇一学堂旧址。

图文丨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