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1600多名女孩走出云南贫困大山(走出云南大山的她)

来源:【云南日报】

从大山里走出去

再回到大山的怀抱

在这片孕育自己的土地上

90后布朗族教师李红找回了出发的意义

“我想把我学到的都教给学生

能给孩子们带来改变就是最大的价值”

2007年

李红考上了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

2012年毕业后她选择到北京当兵

见识到外面世界的繁华

也深知家乡与城市的差距

退伍后的李红仍然选择回到“出发地”

在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芒洪拉祜族布朗族乡

母校芒洪中心完小

担任二年级音乐和数学教师

让1600多名女孩走出云南贫困大山(走出云南大山的她)(1)

李红在课堂上 受访者供图

再次回到母校

李红从懵懂的学生变成了教书的老师

“走上讲台看到下面的学生

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芒洪乡地处耿马县东南方

地形均为山地

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

全乡有傣族、拉祜族等9个民族

李红是布朗族

回乡当老师后

她希望通过自己来影响更多的学生

身体力行告诉课堂上的每一双眼睛

不要止步于此

要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让1600多名女孩走出云南贫困大山(走出云南大山的她)(2)

看到李红的经历后

网友们表示:

这么有爱心的好老师就是孩子们的福气

将我军光荣传统和部队优良作风

糅合到教育之中

言教加身教

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以下是李红的自述

让1600多名女孩走出云南贫困大山(走出云南大山的她)(3)

李红在课堂上 受访者供图

回到“出发地”

我小时候特别崇拜老师,感觉他们懂得多,很厉害。印象最深刻的是语文老师,我长大后才明白他为什么严厉。我现在上课也很严厉,我也很关心学生的生活,特别是班里那些“问题”学生。

毕业前我曾回到母校实习,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心情紧张又激动,生怕教不好让自己从前的老师失望。再次回到家乡感到变化很大。我小时候学校的主路还是土路,现在都是笔直的柏油路。学校的设备从以前的黑板变成了现在的一体机,也有了各种兴趣班、功能室和体育器材……这些我小时候想都不敢想。

现在我们也有音乐教室,有时候我会带学生去弹钢琴,学校还有架子鼓等乐器,也有舞蹈室,孩子们都很喜欢。

云南临沧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老师只能自己学民族语,做自己的翻译,和学生沟通。小时候我数学不太好,但是现在更喜欢给学生们上数学课。班里有的学生数学学得很吃力,对这类学生不要勉强他们,假如这次考了20分,下次考了23分我就夸奖他有进步。

告诉学生“外面世界很精彩”

有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不想让孩子上学,没有“走出去”的意识。我上音乐课时会放各类节目,让学生看看外面的同龄人在干什么。孩子们对这些节目很感兴趣,他们从小就在山里面,非常向往外面的生活。

我们这留守儿童很多,很多家长在外面打工,孩子跟爷爷奶奶生活。老人们不会讲普通话,比较难沟通,我们只能跟孩子多交流。我会多关注留守儿童,但不会让他们感觉到被区别对待。我也在班会上和孩子们讲家长的打工生活不容易,让他们理解父母。

做老师要因材施教。有的学生体育劳动方面特别积极,我就在体育这方面多鼓励他。慢慢我也摸索出来,对那些调皮的孩子,严厉的同时要给他们更多的鼓励。曾经有个学生经常逃学去玩,我就每天去堵他,晚上还出去找他,怕他出事。他学习成绩不好也不想读书,我经常鼓励他。

我特别喜欢小朋友们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样子。有时候我在学校里看见孩子们追着我跑,说“老师我帮你拿书”“老师我帮你干活”,就觉得很幸福。我教过的学生有心里话都愿意跟我倾诉。去年我生日的时候,已经毕业的学生还回来为我过生日。

现在,我所在的芒洪中心完小全校总人数有459人,我带的班级共有27名学生。我觉得能给孩子们带来改变特别有价值。能够激起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给他们增加知识,让他留在学校,就很有意义。我特别享受把他们都教会的成就感。

来源: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璐 记者 张依琳 实习生 丁佳怡)

责编:陈创业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