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是怎么得道成佛的(凭什么将弥勒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

贵州省东部的梵净山,风光秀美,生物繁茂,早已位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它有一个更为著名的身份——梵天净土,因其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圣地。然而,梵净山所在的地点非常特殊——这一带集结了土家、侗、 苗、仡佬等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十分复杂, 菩萨、树神、土地、巫傩等万事万物,有的在当地至今仍被视作神灵来崇拜。就是处在这样一个族群复杂、民间信仰丰富杂糅的地 区,梵净山却以“佛教名山”、“弥勒道场”的称号驰名中外。汉传佛教何以传入这崇山峻岭中的“蛮夷腹地”?梵净山又是如何成为与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齐名的第五大佛教名山的?

弥勒佛是怎么得道成佛的(凭什么将弥勒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1)

单以梵净山峰峦巍峨、云谲波诡的奇异风光解释,怕是不够充分的。梵净山成为“武陵蛮夷”聚居区的佛教圣地,与其身处西南咽喉的地理位置、彼时中央王朝的政治方略及边疆政策等因素息息相关。

梵净山位于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汉书·地理志》称其为“三山谷”。梵净山山体庞大,方圆可达六七百里,是横亘在湖南、贵州、湖北、重庆四省市的武陵山脉的最高峰,自古便处在“武陵五溪”腹地。

弥勒佛是怎么得道成佛的(凭什么将弥勒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2)

武陵山脉中的“五溪”,指今日沅水上游的酉水、辰水、溆水、㵲水和渠水五大支流,主要流经湖南、贵州、湖北、重庆四省市交界处,历史上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梵净山是五溪之一——辰水的源头,自战国秦汉以来就被当地少数民族作为“圣山”朝拜。

佛教在梵净山地区的流传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最早有年代可考的寺庙建于北宋时期。位于梵净山西麓思邛县境内的西岩寺,据《清一统志》载:“在城西五里甲山寨下,宋时古刹。”说明梵净山佛教至少在宋朝时已经正式传入并兴起。元代,梵净山以东也有明确记载的佛教寺庙,如铜仁市境内的铜佛寺。明代《松桃厅志》载,天马寺于洪武六年(1373年)由僧毁墨领建;《思南府志》记载,江口县发现有铜香炉等。这些零星的佛教寺庙说明佛教在梵净山地区一直有持续良好的发展,但梵净山真正开始大规模的佛教寺庙建设则在贵州建省之后,具体来说为万历初年。

弥勒佛是怎么得道成佛的(凭什么将弥勒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3)

摄影:李云贵

佛教的兴盛,吸引了不少遁世之人来梵净山隐居。明末浙江诗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就自号“天台逸人”隐居在梵净山。原为清政府翰林院编修的深持和尚,也弃官退隐在梵净山,一生研究和弘扬佛法,至今这里还流传有许多关于深持和尚的传奇故事。不少文人逸士也以游梵净山为雅,相继登临赋诗,刻石颂功,他们与慕名前来朝拜的香客一起,使得梵净山佛教道场盛极一时。

弥勒佛是怎么得道成佛的(凭什么将弥勒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4)

关于梵净山何以为弥勒道场的说法颇多。《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中提到,“旧说者以弥勒、释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顶,于是一山分为二山”。“二山”金顶上,分别建了弥勒、释迦二殿,一线峡谷之上飞桥相连。从梵净山上的设置来说,一般上了金顶必先拜释迦,在释迦的指引下,再拜弥勒佛,凸显弥勒的至尊。另有一说认为梵净山拥有弥勒佛像、菩萨像和比丘像,为弥勒全部之净土。梵净山自古还有庆祝弥勒诞生、下生的法会。民间遂逐渐将弥勒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

苗疆走廊上的弥勒道场,在明清之后的几百年岁月里,几经尊崇,也遭遇被毁的数次劫难。几百年间,随着皇庵的香火鼎盛,周边又建起大大小小的寺院佛堂,善男信女往来不息,山间宛若城市。然而,无论弥勒道场如何沉浮,梵净山的天然“净土”一直保持下来。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覃妮娜、加贝。摄影:朱永忠 等。内容来自:《地道风物.黔东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