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丰收都有哪几个谷(丰收节里话丰收五谷究竟是哪五谷)

9月23日,是2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自2008年起,秋分这一天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五谷丰收都有哪几个谷?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五谷丰收都有哪几个谷(丰收节里话丰收五谷究竟是哪五谷)

五谷丰收都有哪几个谷

9月23日,是2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自2008年起,秋分这一天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还有什么比在丰收佳节里庆丰收,更令人高兴的事情呢?

古人也庆祝丰收吗?

在中国古代,也有农民丰收节:秋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王驾《社日》

秋季到来时,全国各地纷纷进入丰收的季节。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都需要祭祀土地神,表达感激之情。于是,古人便将立秋后的第5个戊日,作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丰收节都有啥习俗?

祭祀:

每到秋社之日,官府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梦粱录·八月》中记载:“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

朝廷以及地方官员,会在秋社祭祀社稷。明朝、清朝两代的皇帝,会在秋社日的早晨,亲自到社稷坛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放假:

“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遵生八笺》高濂(明)

“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张籍《杂歌谣辞·吴楚歌(一曰燕美人歌)》(唐)

“唐、宋社日妇人不用针线,谓之忌作。”《墨庄漫录》张邦基(宋)

“社日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五杂俎》谢肇淛(明)

文献记载,社日这一天,不管男女老少,一律放假一天。不用工作,可以尽情游玩。

直至今日,我们依旧能从诗词里感受到当年秋社那种万民狂欢,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沉浸其间的场景。

“明朝逢社日,邻曲乐年丰。稻蟹雨中尽,海氛秋后空。不须谀土偶,正可倚天公。酒满银杯绿,相呼一笑中。”——《秋社》陆游(宋)

究竟是五谷还是六谷?

其实一开始并非只有五谷,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古代中国人就采摘菰米为食,还把它列为“六谷”之一。

古人视菰米为美味,认为它们香气扑鼻。汉代以后,人们开始种植菰,此后直到唐代都把它作为重要粮食。

在《本草纲目》中曾经记载菰米的用途,说其可“解烦热、调肠胃”。

“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是杜甫对它的描述,可见菰米是多么受宠。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菰的驯化栽培,始终没有水稻、小麦那么成功,菰米的产量一直很低。并且,还有一种黑粉菌,会严重影响它的产量。

沾染黑粉菌的菰米,地下的根茎部位会不断膨胀,且无法结出籽实。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菰的茎部感染膨大之后,居然味道十分鲜美。就这样,菰米因黑粉菌而膨大的根茎,成为了另一种南方人喜爱吃的食物。

由于它们根茎浓密交错的,人们称呼这种植物为“茭”,不同的地区称它们为茭白、茭瓜、茭笋等。

因为茭白口感鲜甜,于是人们开始把菰当做蔬菜来种植,不再将其作为主食。

五谷究竟是哪五谷?

“五谷”一词,一般认为最早见于《论语·微子》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五谷”的解释,源于《汉书·食货志》,指出“五种”(即五谷)为稻、黍、粟、麦、菽。

“稻”指水稻,在加工去壳后人们将其称为大米,南方之人称其为籼米,北方称为粳米。

早期的水稻并不是人们的主要粮食,到了唐朝,稻逐渐代替了粟(今天的小米),直到明清时期,水稻才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中占到了绝对优势。

黍,即黄米,颜色和小米相近,但是黍并非是小米,体积上也比小米稍大。

黍原产于我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已经驯化栽培,因其生产期短、耐旱,竞争力强,种植最早,是古代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为不利于消化,所以现在已不用其作为主食,人们大多用其酿酒。

稷又称“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黄色的小米。小米原产于中国,小米的祖先是一种狗尾草。

在原始农业时期,因小米能适应贫瘠的土壤优先得到驯化。小米具有抗旱耐热,生长期短,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随着农业技术改进,到商周时期,小米便逐渐取代了黍,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黄粱美梦”中的黄粱,就指的是“稷”。

“麦”,在加工之后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面粉。

麦,包括了大麦、小麦,小麦是五谷中唯一起源地并非中国的谷物品种。目前的研究认为小麦是在距今9600~9000年间被西亚地区古代先民驯化出来。

菽是豆类的总称,一般而言,菽是指“大豆”。大豆起源于中国,但究竟是起源于黄淮流域,还是东北亦或者南方沿海,目前尚无定论。

在古代,大豆不仅可以直接食用,中国人还创造了豆浆、豆腐等,并发明了酱油等源自大豆的调味品。

古代还有一种说法将五谷分为“黍稷麦菽”,区别就是将“稻”换做了“麻”。

因为西北地区没有稻类作物,所以就以麻代替。虽然“麻”也能食用,但人们还是更多的将其纤维用于布料之上。

要“吃饱”“吃好”,

是人生中,

永恒不变的主题。

《黄帝内经》中记载:

“五谷为养、

五畜为益、

五果为助、

五菜为充。”

小农想说,

无论人类科技怎么发展,

农业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五谷不仅是养生的基本,

更是国之根基。

关注小农,带您了解身边的农学小知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