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1841年虎门之战为国捐躯(南明英勇殉国的靖国公黄得功)

方山在六合东沟镇以北,县志记载,明末靖国公黄得功葬方山梵天寺旁。方山在清代属于仪征管辖,嘉庆十五年(1810)春,新任仪征县令屠倬下车伊始,即派人寻访靖国公黄得功墓,两年后始在方山找到遗迹,遂于嘉庆十七年(1812)重修黄得功墓,立碑撰记、亲临祭奠。

我撰写《阮元仪征事》的时候,在书中专有一节“好官屠孟昭”,记述阮元在浙江诂经精舍的这位得意门生仪征任职期间所做的好事,其中用“打个岔”的方式,介绍了屠倬为之立碑的黄得功。为此也曾去方山、奶山一带寻访过,但是没有打听到,一直压下来成了个小小心病。

2019年3月6日,连续两个月阴雨终于见太阳了,下午我妻子要和朋友去挖野盖菜,我问有具体地点吗?答曰没有目标,随便哪儿都行,我说那我给你们服务一下,开车去方山,我探访梵天寺,你们挖野菜。于是快乐成行。

方山距离仪征六合交界处只有6公里,离仪征鼓楼的导航车程为24公里。我从东区上沿江公路,经青山镇、东沟镇到方山,半小时即达。三年前我也驾车来过,当时是从奶山路走的,没有找到。这次过了奶山路继续向北,问了两个人,没费多大事,来到山南一个小庄子,停车在木料和鹅卵石堆场,老乡说,梵天寺就在前面半山,那棵树上有喜鹊窝的,西边不远就是,恐怕断墙还在呢。

【梵天寺残垣】

谁1841年虎门之战为国捐躯(南明英勇殉国的靖国公黄得功)(1)

【梵天寺断壁】

进入断壁残垣,我发现这应该是坐北朝南三间房,我是从东北方向进来的,这个屋角的木柱尚立,残墙高度不足一米,东墙和北墙残存长度皆不足三米;东南角已经全塌,木柱已倒;西南角西墙已倒,南墙有一面半尚好,木柱砌在墙内还是竖立着。南墙看不出大门样子,在南墙前面真有个“砖堆”,近看是老百姓用红砖大瓦堆砌的小庙,有佛像和烛台;西北角砖墙已塌,但木柱还竖着。废墟内还能看到几根房梁。四周杂树茂密,都是常见的构树(壳树)。从断壁的墙砖成色来看,风化程度较轻,不像是清代古砖,连民国的都不像,向外的墙面用石灰勾缝,向内的墙壁则石灰粉墙,向内部分墙体使用汪砖二并一代替整砖。

梵天寺历史悠久,县志载,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天监年间,起初叫兴云寺,北宋治平年间赐额“梵天”,明清有七次重修记载。眼前这栋建筑,估计是解放后所建,大部分是现代砖,夹杂少量旧砖和旧屋顶汪砖,建筑用途基本肯定是寺庙,其理由,一是山下老乡指示的方位就是这里,二是废墟前有老乡堆砌的小庙。我多年探访的经验,老百姓喜欢在旧庙遗址堆砌新庙。

我在梵天寺四周转了一下,都是村民自家的坟墓,没有发现黄得功墓,由于附近没有村民可问,所以还是下山去了鹅卵石堆场。简单问了一下两位老者,一位叫李世强,70岁,另一位叫周独富,68岁。他们没有听说过黄得功的故事,更不知道有黄得功的坟墓和墓碑。梵天寺所在地属于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镇方山村寺前周组。

谁1841年虎门之战为国捐躯(南明英勇殉国的靖国公黄得功)(2)

【梵天寺位置图】

我的信息发出后,六合文史研究者骆远荣先生给我发来了四十年前梵天寺的“遗照”。

谁1841年虎门之战为国捐躯(南明英勇殉国的靖国公黄得功)(3)

【梵天寺“遗照”(骆远荣提供)】

介绍一下黄得功的生平事迹。

黄得功(1594-1645),号虎山,辽东开原卫人,先祖合肥。行伍出身,使双鞭。因军功授总兵,崇祯末年封靖南伯,参与拥立福王晋靖南侯,破左梦庚被封为靖国公。清军攻南京,弘光帝弃城逃往芜湖荻港黄得功军中求护驾。黄得功力战而死,翁夫人自杀,二人俱葬仪真方山黄母墓旁。

1、行伍出身,屡立战功

黄得功十二岁时偷喝自家酿酒被母亲责备,当晚他去了军营,第二天参加了与后金军作战,杀敌二人,获赏银五十两,交予母亲赔罪。

此后他参军打仗,擢升游击。崇祯九年(1636年)被征调入京,提拔为副总兵官。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得功随熊文灿到河南征剿农民军,十三年(1640)从太监卢九德作战,十四年(1641)升任总兵,与王宪分护凤阳、泗州陵,黄得功驻定远。在庐州大战时俘获张献忠部一万余人,险些活捉张献忠。

2、拥立福王,晋升侯爵

崇祯十七年(1644年),黄得功讨伐平定叛将刘超,被封为靖南伯。同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尽,清兵入关。凤阳总督马士英联络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武将,派监军卢九德、妹夫杨文骢前往淮安迎接小福王朱由崧(老福王朱常洵崇祯十四年被李自成所杀)到仪真,四月二十七日南京礼部率百司来仪真迎接,五月十五日小福王在南京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光”。黄得功因拥立有功,晋靖南侯。

3、牵制高杰,驻守仪真

拥立福王登基的四位武将,皆升官进爵,开设四藩:兴平伯高杰镇守徐州、泗州,东平伯刘泽清防守淮安、扬州,广昌伯刘良佐镇守凤阳、寿州,而黄得功晋为侯爵,镇守滁州、和州。因驻防地盘、安置家属等问题,引发矛盾,兵部尚书史可法被排挤出内阁,出驻扬州督师。高杰强驻瓜洲,史可法请调黄得功驻仪真以牵制。六月,黄得功驻扎仪真后,居民陆续回家,“稍渐复业”。

九月,登莱总兵黄蜚带本部人马南下,黄蜚与黄得功同姓,两人是旧交,互称兄弟,黄得功率三百骑,沿运河往扬州高邮方向迎接。高杰认为黄得功想乘机图己,决定先下手为强,在土桥埋下伏兵,黄得功行至土桥,正在吃饭,突然伏兵四起,黄得功仓促上马,举铁鞭迎战。战马中箭倒地,换马再战,有一名敌将舞枪直前,黄得功大喝一声,挟住他枪,乘势将他拽下马来,一鞭毙敌。黄得功又杀数十人,怎奈伏兵太多,只好跳入一处断墙中,他吼声如雷,追者不敢进。瞅个间隙,只身一人飞马逃脱,三百亲兵“皆没”。

在土桥伏击黄得功的同时,高杰同时派兵“以千人夜袭仪真”。守城副将邱钺、马岱等侦知后商议:“高杰派兵夜袭,就是抓住我军主帅外出的机会想占便宜,我们姑且凭借城墙坚守不出,等天明后主帅回来,咱们内外夹击,大事可成。”因而闭门坚守,令士卒饱食熟睡;城外四隅,虚设烟火,以为疑兵。天快黑时,高兵大至,见已设备,不敢前进。又见烟火联络,以为是黄军兵营,于是炮矢齐发,打到夜半,火药俱尽。城中望见,马岱争先杀出,追至新城,千人丧魂,有顷而歼。

土桥之役,黄得功伤了元气,遂向南京朝廷投诉,要求严惩高杰,否则要与之决一死战。弘光帝命太监卢九德,史可法遣监军万元吉,到仪真来劝和,“亲诣行营,奉玺书和之。”黄得功在仪真厂东山光寺接诏,因怒气未消,不肯和解。恰逢黄得功的母亲去世,史可法来仪真凭吊,乘机劝说:“土桥之役,不管是谁评论,都说是高杰不义。如今将军以国事为重,仗着有理而放他一马,是将军您高风亮节,收大名于天下也。”黄得功气色稍和,但始终觉得所部伤亡太多,一口气咽不下去。史可法于是劝高杰也做出姿态,赔偿好马,出千金为黄得功母亲丧事之用。黄得功不得已,只好作罢。

4、荻港大战,以身殉国

弘光元年(1645),高杰移师河南意图进取中原,朝廷下诏让黄得功和刘良佐守邳州、徐州,不料高杰手下许定国已经降清,在睢州设宴除掉高杰,随行的河南巡抚越其杰、巡按陈潜夫和参政睢阳道袁枢在夜间逃脱,高杰中计被杀。

谁1841年虎门之战为国捐躯(南明英勇殉国的靖国公黄得功)(4)

【江北四镇布防图】

高杰死后,黄得功回防仪真,此时高杰的老营、将士和妻子尚留在扬州,黄得功觉得这是报仇和夺他地皮的好机会,准备出兵扬州,朝廷急忙派卢九德奉谕阻止,并将黄得功调防到庐州。

四月,宁南侯左良玉率八十万大军东下请清君侧,至九江后病死,军中拥立其子左梦庚为帅,弘光帝命黄得功趋上江抵御,驻师荻港。黄得功在铜陵大破左梦庚,左梦庚兵败后降清,黄得功论功加左柱国,晋靖国公。此后朝廷命黄得功移防驻扎太平府,一心一意“办贼”。

此时清兵已经渡江,弘光帝弃城逃往黄得功军中,清兵直追。黄得功刚刚收兵回营,见到弘光帝,大吃一惊,流泪说道:“陛下死守京城,臣等犹可尽力,怎么能听信奸人之言,仓卒到此!况且臣刚刚打完仗,还没缓过气来,哪有能力护驾?”弘光帝说:“只有爱卿可以依仗啊。”黄得功泣曰:“臣只有以死报效!”

黄得功在刚刚结束的战斗中负了伤,手臂几乎要掉下来,此刻他身着葛衣,打着绷带,身佩腰刀,坐在小舟上指挥麾下八位总兵迎敌。而四镇之一的刘良佐已经降清,大声呼喊让黄得功投降,黄得功怒斥:“你居然投降!”忽然一箭飞来,正中其喉偏左。黄得功感觉到天命如此,大势已去,扔了佩刀,将刚刚拔出的箭猛刺自己喉咙而死,太平翁夫人闻讯后自杀,总兵翁之琪(崇祯丙子科武状元)投江而亡,中军田雄则劫持了弘光帝降清请赏去了。

5、忠愤不阿,民感其德

黄得功是个粗人,文化不高,但爱憎分明。对那帮纸上谈兵为弘光帝拟诏书指挥军事的朝臣,黄得功看不起他们,接诏时往往大骂使者,甚至撕毁诏书。他的忠义出于天性,只要是对国家大事有利的事,他总能忍辱负重,顾全大局。

弘光朝真假太子一案,黄得功敢于直言:“东宫未必是假冒的,先帝的儿子就是您的儿子,恐怕不会有那种一点证据没有,就敢来胡乱冒充的人。我担心在朝堂上的这些大臣,谄谀徇私的人多,抗颜直谏的人少,即使有认识太子的人,也不敢乱说,怕惹祸上身啊。”当时太子的真伪没人敢判定,黄得功敢于直言,忠愤不阿。

黄得功每临出战,总要饮酒数斗,酒喝得越酣畅,打仗越勇猛。他喜欢使铁鞭,打仗结束后往往鞭上的渍血沾到手腕,要用水泡很久才能洗掉,大家都称他为“黄闯子”。他从基层干起,做个偏裨小将,跟着大帅立功名,不曾有独当一面的机会,等到他单独带兵,专镇封侯,不到一年多,南北转徙,主上逃跑,将兵溃散,还没等到展示实力,就不幸殉国了,实在可惜。

黄得功军纪严明,下无敢犯,这在明末乱世,是十分难得的。他带兵所到之处,百姓皆感其德。庐州、桐城、定远都为他立生祠。黄得功归葬在仪真方山,他母亲的墓旁。

仪征的县志上也有三条百姓怀念黄得功的信息:

1、八蜡庙,除祭祀先啬神农、司啬后稷、百种、飨农、邮表畷、猫虎、坊田、水庸等神祗外,还增祀了宋苗在成、元刘承忠、明黄得功。

2、明皇华亭,在厂东,山光寺东北。靖国公黄得功接弘光帝诏于此。

3、普同塔院,北郊石塔寺南。明万历中,李德清建。后,靖国公黄得功与院长老善尝捐赀协修。

嘉庆十七年(1812),仪征县令屠倬找到了位于方山之阳、梵天寺旁的黄得功墓,这里有三个墓,没有封树碑碣。中间是靖南侯母亲徐太夫人墓,黄得功和与他一起殉国的太平翁夫人就葬在徐太夫人左右,屠倬重修了黄得功墓,撰写了墓表,立碑、封树、建祠,进行了祭祀。

以上资料来自《明史》、《明季南略》、《道光重修仪征县志》。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为表彰明末殉节诸臣“各为其主、义烈可嘉”,以期“褒阐忠良、风示未来”,朝廷刊行了《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专谥者33人,通谥者1395人(忠烈124,忠节122,烈愍377,节愍882)。不能议谥者则并祀於所在忠义祠2294人。史可法和黄得功都在专谥之列,评语是:

史可法:节秉清刚,心存干济,危颠难救,正直不回,今谥忠正。

黄得功:材昭武劲,性懋朴忠,卫主殒身,克明大义,今谥忠桓。

屠倬在他的《真州古迹六首》(《是程堂集》卷十一)中,专咏黄得功墓:

《靖南侯黄忠桓公墓》

豹死留皮处,长歌铁裲裆。(坎肩、背心)

骨青栖箭镞,燐碧斗星芒。

披发呼留赞,挥刀突邓羌。

一抔犹浅土,太息酹斜阳。

我的有关文章被远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的读者黄安成看到,与我取得联系,说他曾经去探访过方山梵天寺,是请寺前周组的村民周宗生老人做的向导,黄得功墓在梵天寺东,1984年被毁。

黄安成说,他就是黄得功后裔,黄氏后人生存繁衍在平坝龙凤山下,见我有兴趣了解,他给我寄来了一些资料,其中有原平坝县史志办主任周光智撰文《高原上的明末遗事》(发表在《贵阳文史》2017年第2期),现将黄得功后裔迁居平坝的信息简述如下:

《山阳县志》载,黄得功山阳县(今阜宁)羊寨乡人,祖籍合肥,年壮出关,遂籍辽阳。计六奇《明季南略》载,黄得功凤阳灵璧人,年轻时赶驴为生,有贵州举人杨文骢、周祚新北上,在浦口雇他驴子,途遇响马,黄得功力搏,响马佩服拜他为兄,反给他钱,黄得功不受,杨、周二人觉得黄得功勇而有志,就把他的故事告诉了杨的妻兄马士英,马找到黄,为之婚配,教以兵法,先在凤阳军中,后建功河北,再威震庐凤。黄得功也因此结识了贵州籍官员越其杰、吴忠藩、黄运昌、陈达道,并将女儿嫁给了陈达道的三儿子陈一爵(云南马龙知府)。

弘光元年(1645),高杰被许定国杀害,随行的河南巡抚越其杰则在夜间逃脱,到仪真见了黄得功,黄得功抱定必死决心,将结发妻子赖夫人和两个儿子托付给他,临别时剪下自己的头发交给赖夫人。南明灭亡后,越其杰不肯仕清,带着黄的家眷回到故乡——平坝马场隐居,黄氏家人则投奔姻亲陈达道在小箐铺生活。得知黄得功死讯后,赖夫人在平坝龙凤山为黄得功修建了衣冠头发冢,为安全起见,将墓主人改称“黄德盛”。该墓1998年得以重修,墓前右侧新建风烈亭,贵州省原人大副主任、文史馆馆长顾久题联曰:“肇始钟离挥戈靖南板子矶上传千古忠烈,流徙黔中克难兴家龙凤山下衍万代俎豆。”

谁1841年虎门之战为国捐躯(南明英勇殉国的靖国公黄得功)(5)

【《贵阳文史》书影】

谁1841年虎门之战为国捐躯(南明英勇殉国的靖国公黄得功)(6)

【平坝龙凤山黄德盛墓风烈亭(黄安成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