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

他爱民如子,不谋名利,被朝野上下称为“有脚阳春”;他刚肠嫉恶,公正无私,是大唐王朝有名的铮臣“铁筷子”;他匡君辅国,殚精竭虑,是缔造“开元盛世”的有功之臣;他功勋卓著,名重海内,史书常把他与姚崇并称盛唐贤相。那么他到底是谁?为何千载而下,他的大名依旧如雷贯耳。他到底又是凭借什么彪炳青史,流芳百世的呢。

开元四年(716年),玄宗下诏,调广州都督到中央,准备安排他做刑部尚书。为郑重其事,皇帝还专门派心腹宦官杨思勋前往长安郊外迎候。可等到杨思勋好不容易见到这位远道而来、风尘仆仆的岭南官员时,这位官员的表现却很不近人情。从京畿驿站到长安城内,一路之上,这位广东官员根本就没有搭理皇帝的特使杨思勋,不仅如此,他还满面严肃,目视前方,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1)

熟悉唐史的朋友,肯定对这个杨思勋有一定的了解,当年中宗在位时,发生过“重俊政变”,危难时刻,就是这位杨太监,身先士卒,手起刀落,砍下政变将领中一人的首级,才使叛军队伍人心大乱,中宗等人转危为安。凭借这段英勇辉煌的过往,杨思勋就成为皇帝非常宠信的宦官,平时朝廷大臣见了他,都得礼敬三分,客客气气

我们不禁好奇,既然如此,这位千里迢迢从南方而来的大臣为何对迎接自己的杨思勋爱答不理呢,他为何如此有派,他怎么就这么不随和呢,那么这位远道而来的官员他到底是谁呀?如果把这位牛人的经历仔细梳理一遍,他的表现,你就不感奇怪了。此人的确很有来头、非同一般。其实他就是大唐王朝,乃至整个中国王朝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贤相—宋璟。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2)

天纵英才,少年得志

2005年大陆热播了一部古代刑侦推理悬疑剧《大宋提刑官》,该剧主角是断案如神,拥有世界法医学鼻祖之称的宋慈,而宋璟就是这位宋提刑的唐代先祖。虽说剧中宋提刑审凶断案出神入化,大名鼎鼎,但真要是和他的这位唐代先祖比起来,肯定逊色很多。不过两人虽说生活的时代不同,在历史上留下的功业也不一样,不过有一点他们倒很相似,那就是他们的性格—嫉恶如仇、刚正不阿。

宋璟是邢州(今河北邢台)南和人,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宋璟其人可以说是少年天才,他二十岁就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唐代人常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中进士,人家还说你少年得志,何况二十岁就考中进士,那造成的轰动效果,绝对不亚于今天十二岁就考上清华大学的小神童。正因为擅长文辞,宋璟曾在武则天当政期间,做过凤阁舍人(中书舍人),这个职务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替朝廷和皇帝起草政令。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3)

道德君子,以正匡国

武则天称帝已经是六十七岁高龄了。晚年的女皇对朝政越来越力不从心,开始有所懈怠。这时有两个面首走进女皇的宫廷生活,开始受宠起来,这两位男宠就是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其中张易之恃宠而骄,仗着女皇的宠爱,飞扬跋扈,胡作非为。张易之曾想让自己的弟弟张昌期当雍州长史,女皇本来也同意了,结果最后被检校太子左庶子魏元忠谏止。魏元忠得罪张易之不止于此,他还上书武则天,称张易之兄弟是小人,应该赶出后宫。张易之因美色受宠,胸无城府,是睚眦必报的年轻人,这下魏元忠就彻底惹恼了张易之。他便诬陷魏元忠与高戬曾私下议论说:

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长久。

意思就是说:武则天现在已经老了,我们不如投靠太子。

武则天闻言龙颜大怒,马上将魏元忠、高戬下狱,还让魏元忠与张昌宗当廷对质。

张昌宗就指使中书舍人张说出来作证,证明魏元忠有上述反语。如果张说作证说魏元宗确有此言,不光魏元忠会被下狱处死,连皇太子李显怕也会累及治罪。见张说被宣召上殿,宋璟就抢先一步,拦住张说,对他说:

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閤救子,将与子同死。努力,万代瞻仰,在此举也。

宋璟这是用儒家仁义学说来激励张说。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人生在世,名节和义气是最重要的,不能以陷害正直的人来求得自身的苟安。就算因此被贬职罢官,也可以流芳百世。如果你有什么不测,我就奋力救你,如若不成,就让我和你死在一起,能否名垂青史,就看你如何表现了。

听宋璟如此一说,张说颇受感动之余,就临时反水,反戈一击,魏元忠由此躲过一劫,免于一死。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4)

武则天

宋璟正直之名,天下共知,武则天知人善任,就让他做了御史中丞,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朝廷风纪和上书进谏。宋璟见张易之与其弟张昌宗在朝廷肆无忌惮,扰乱朝纲,就上书武则天说:根据举报,张昌宗和李弘泰占星,卜问吉凶,言及朝政,罪大恶极,请陛下治罪。 武则天看罢奏折说:

易之等已自奏闻,不可加罪。

意思是说:这事,张易之已经对我说了,这叫坦白从宽,就不处罚了。

宋璟哪里肯放过这个扳倒张易之的千载良机,他就说:“张易之见事情即将败露才不得不说,再说此事涉及谋反,哪里能宽恕免罚,请陛下将张易之交到御史台,以肃法纪,我知道张易之很得宠,今天我说这番话会遭祸,然而大义所在,就算死我也认了

原话是:

易之等事露自陈,情在难恕,且谋反大逆,无容首免。请勒就御史台勘当,以明国法。易之等久蒙驱使,分外承恩,臣必知言出祸从, 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

见宋璟态度如此坚决,武则天内心非常不悦,不过她素来敬重耿直正派的大臣,也就免为其难,忍痛割爱,将张易之交给宋璟。宋璟刚把张易之带到御史台大堂,还没来得及审讯,武则天赦免张易之的诏书就到了,眼见张易之再一次逃出生天,宋璟非常生气。不过事后武则天即令张易之私下拜谢宋璟,但是宋璟坚决不见。并说:“要是公事,我们就在大堂上说,如果私人相见,不好意思,法不徇私。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5)

直言纠过,仕途坎坷

神龙政变,武则天提前下台,中宗复位。因为直名在外,唐中宗就任命宋璟为谏议大夫,希望他能继续直言进谏,匡正得失。不久,朝廷又任命宋璟为黄门侍郎,这是门下省的副长官,也就是后来的门下侍郎,从此,宋璟位列宰辅,成为朝廷重臣。武则天虽说已经故去,因朝廷格局君弱臣强,所以继位的唐中宗就极力拉拢武三思,希望借助武三思的势力来加强皇权,如此一来,武三思就开始身价倍增、炙手可热起来。有一次,武三思求宋璟办事,宋璟就说:“你应该老老实实待在王府,不要干涉朝政,难道你没有看见西汉吕太后死后,他两个侄子吕产、吕禄被杀的下场吗”。这下宋璟算把武三思给狠狠得罪了。

景龙四年(710年),中宗暴崩,宋璟担任洛州长史之职。等到唐睿宗李旦继位,宋璟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这算是宋璟二度拜相了。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6)

武则天

中宗死后,韦皇后称制摄政,李唐王朝再度岌岌可危。于是李隆基就和太平公主私下联合,发动了旨在诛杀韦皇后的唐隆政变,这次政变很成功,一举铲除了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势力。由于政变前,李旦并不知情,未能参与,因此无尺寸之功的李旦在当上皇帝后,明显底气不足,整个朝廷大权实际上就被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二人瓜分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见太子李隆基处处与自己作对,太平公主怒不可遏。她就抓住李隆基不是嫡长子这个身份劣势,到处煽风点火,撺掇大臣,蛊惑皇帝废掉李隆基太子储君之位。

有一次,太平公主就等在光范门内,见一群退朝的大臣步行过来,她就下辇对大家说:李隆基不是嫡长子,没有资格当太子。宋璟一听马上反击说:太子对天下立有大功,这是我们大唐的社稷之主啊,公主你怎么能发出这样的异议呢?

《旧唐书》的原话是:

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安得有异议!

见太平公主上蹿下跳,危及太子储君之位,宋璟就找到姚崇,商量对策。此二人虽说都不是太子心腹,但是他们毕竟是武则天时代就活跃在政坛的老政治家,因此两人也都心系李唐,不希望李唐王朝政坛再起波澜。经过短暂商议之后,二人联名给唐睿宗上了一道奏折。奏折建议将太平公主迁居洛阳,让太平公主远离长安这个政治中心。如此一来,太平公主倍感委屈,她不找姚宋二人,而是直接对李隆基发难,说你为什么容不下我这个姑姑,姚宋上书是不是受你指使。虽说姚宋谏言确实和太子无关,但他毕竟是这道奏折的最大受益人,因此自己也是百口莫辩。为了安抚姑姑,无奈之际,太子李隆基狠狠心,只好“舍车保帅”,上书父皇,说姚宋二人离间我们皇家骨肉,建议将其处死。唐睿宗当然明白其中原委,处死的惩罚太过严重,李旦只将宋璟贬出朝廷,让他到楚州做刺史。后来宋璟又辗转在各地为官,先后做过魏、兗、 冀三州刺史,河北按察使,幽州都督,睦州刺史,广州都督。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7)

宋璟

重返中央,任相有因

开元四年(716年),宋璟应诏入朝,担任刑部尚书。同年,姚崇因中书主书赵诲受贿案,被迫辞去中书令之职。很快,宋璟就接替姚崇做了首席宰相,这一年,宋璟五十四岁,正是一个政治家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的黄金年龄。那么宋璟到底有何才德,能令一代明君唐玄宗将关乎天下苍生、社稷安危的宰相之位,加授其身呢。我觉得玄宗选择宋璟,不是心血来潮的率性决定,而是深思熟虑的明智之举,理由如下。

(一)忠于皇室,心系李唐

宋璟在历史上以正直守正出名,步入官场以来,他做人做事从来都只讲是非,不讲利害。武则天当政期间,他就曾旗帜鲜明地反对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中宗时期,他是反对武三思的主力先锋;唐睿宗继位后,为维护李隆基的太子地位,他又不惜得罪权势熏天的太平公主。要知道,无论是武则天时期的张易之,唐中宗时期的武三思,还是唐睿宗时的太平公主,他们可都是皇帝的亲信宠臣,是当时政坛上红得发紫、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在当时你主动跳将出来和他们作对,无疑会惹祸上身,轻则丢官罢职,重则身家不保。即使是狄仁杰这样的名臣,也没见他有勇气直接和张昌宗硬杠,做一个不畏权贵的铮臣。宋璟反对当朝权贵的行为,虽看似鲁莽,却不存私心。也正因为如此,不论是武则天还是唐中宗唐睿宗,他们既非常明白又都十分清醒,所以这母子三人对宋璟的处罚,仅仅是把他贬往外地,让他做一个州官刺史而已。任何时期,一个王朝要想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宋璟这样忠心正直的大臣辅政,能行吗?肯定不行。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8)

(二)多地任官,精明强干

正因宋璟屡屡得罪权贵,所以他本人在仕途方面也是饱受打击,屡遭挫折。换作旁人,残酷的现实早就磨圆了棱角,变得和光同尘,做一个盲从上司的懂事官员了。可是宋璟偏偏例外,虽说刚正不阿的性格给他的仕途没少减分,但是他不畏权贵、宁折不弯的政治风骨却从未改变。人嘛,往往是祸福相依。也正因为多次贬官,他才有机会辗转各地,有机会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疾苦。就早期个人做官经历而言,他和姚崇倒有颇多相似之处。

举一个宋璟在地方做官的德政,开元四年,调入中央任职之前,他在岭南做广州都督。宋璟一到广州,马上就从广州的街道市容看出了问题。因为岭南地区卑湿水热,为追求通风凉爽效果,当地人无一例外,都选择竹子和茅草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这其实也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结果。用竹茅建造房屋,虽说通风凉爽,但也有一个巨大隐患,那就是安全问题。毕竟竹子和茅草都是易燃物,一旦发生火灾,往往是一家失火,殃及邻里,最后半条街都烧没了。宋璟是北方人,他深知瓦顶房屋的妙处,于是他就从北方请来很多烧瓦匠人,教会当地人烧瓦。而且还搞了旧城改造工程,拓宽商业街道和居民住宅的距离。从此以后,广州人就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顶房屋,安全系数自然大大提高,这当然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政。所以当宋璟离任赴京时,那也是万民伞级别的待遇。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9)

(三)众臣推荐,皇帝赏识

宋璟少年天才,才华横溢,很早就蜚声政坛,武则天时,宰相苏味道就称赞宋璟是王佐之才!开元四年(716年)11月,宰相卢怀慎病逝,在病逝前,他给玄宗上了一道遗表,在遗表中,他称自己虽然无才,但是还算能慧眼识人,从政多年,冷眼旁观,也发现不少人才,例如、李杰、李朝隐、卢从愿。但是他着重推荐了宋璟,说宋璟其人是公忠体国,志存高远,陛下如果提拔他做宰相,他一定鞠躬尽瘁,辅佐陛下开创大唐盛世。

另外开元贤相姚崇罢相后,也曾上书玄宗,推荐了宋璟,说宋璟公正无私、高瞻远瞩,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若为相,必定能助陛下开创太平盛世,希望陛下不要忘了他。

当然,唐玄宗那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他之所以任用宋璟,肯定是基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用人方略,但不可否认,这些重量级人物的推荐,对宋璟任相也至关重要。另外,宋璟在各地为官的诸多政绩,皇帝肯定也都是知道的,正是凭借这些业绩,宋璟才被玄宗拔擢到宰相这个岗位上来。

(四)大公无私,顺应时势

玄宗刚刚继位,唐帝国的形势还真不容乐观,自武则天当政以来,又历经中宗睿宗两朝,可以说整个大唐积弊已久、乱象丛生,百废待兴,因此当时政府的工作重心就应该是革除积弊、拔乱反正。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唐玄宗就得选用一位善于权变、富有智谋的务实宰相,从而打开局面,使国家步入正轨,因此姚崇才有幸拜相,主宰国政。经过姚相国殚精竭虑的治理,四年下来,唐朝积弊已除、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整个国家欣欣向荣。既然国家已经开始走上正轨,这时唐玄宗就需要选用一位能恪守正道,一秉大公,坚持原则的大臣来维持当前局面。由此宋璟才替代姚崇,进入玄宗视野,权掌中枢,提领六部,才有机会大展宏图,建功立业,成为一代贤相。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10)

权掌中枢,正道辅君

那么宋璟任相以来,做了哪些工作,用以巩固姚崇当国以来的成果,维持局面呢?

(一)直言极谏,知无不言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开元七年(719年),玄宗的岳父王仁皎去世,皇帝就召来宰相宋璟,要宋璟招呼工部,让他们给自己的岳父修建一座五丈一尺的大坟。宋璟闻言,马上谏言不可,并陈述理由,他说:根据我们大唐丧仪礼法的规定,您岳父是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可以坟高一丈九尺,如果陪陵可以追加到三丈,但无论如何也到不了五丈一尺。玄宗好奇就说:“当年我外祖父怎么就建了五丈一尺的坟呢”宋璟回应:“那是因为当时宰相不是我,要是我的话,他的大坟能建起来吗?再说了,我这样做也完全是为了成全王皇后朴素勤俭的美德,既然制度规定,我们就得遵守,否则谁还愿意守法遵礼呢”。玄宗听罢觉得有理,只好听从。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11)

(二)不树私恩,周而不比

开元四年(716年)秋天,唐玄宗要驾临东都洛阳,行至崤谷,因为调度不力,造成交通拥堵,玄宗大怒,马上下旨,罢免相关责任人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的官职。这时宋璟马上进言说:

陛下富有春秋, 方事巡狩,一以垫隘,致罪二臣,窃恐将来人受艰弊。

意思是说:陛下你还年轻,没怎么经历过出巡,假如因为这样一件事,就处罚这两个人,我担心将来官员会因取悦陛下而更扰民。玄宗一听很有道理,就想收回成命。

结果宋璟说:

陛下责之,以臣言免之,是过归于上而恩由于下。请且使待罪于朝,然后诏复其职,则进退得其度矣。

宋璟的意思是说:不可,陛下你处罚他们,我进言你又放过他们,这样一来,不是使他们感激我而怨恨你吗,既然已经下旨,那就算了,你让他们戴罪立功,然后找个机会再赦免他们,让他们官复原职,这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玄宗一听很高兴,就更加信任欣赏宋璟了。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12)

(三)不赏边功,发展生产

立国以来,突厥都是唐帝国的心腹大患。开元四年(716年),突厥首领默啜带兵打一个草原小部落拔曳固。突厥兵强马壮,连赫赫国威的唐朝都难以匹敌,何况小小的拔曳固,因此拔曳固战败简直就不存悬念。打了胜仗、返程的默啜得意洋洋、志得意满。可是不曾想,拔曳固留有后手,他们竟然派兵伏击了麻痹大意的默啜,结果默啜被杀,还被割了脑袋。拔曳固成功杀死默啜,固然痛快, 可痛快之后也很后怕,毕竟默啜那是大邦首领,你杀了他,突厥能善罢甘休吗?思来想去,拔曳固就把默啜的首级交给了唐朝出使突厥的大使郝灵荃,希望借此取悦唐朝,获得大唐的庇护。郝灵荃接过默啜的脑袋,心中大喜,回到长安,马上就把带回来的这颗脑袋交了上去,希望凭借这个敌国首领的脑袋加官进爵,结果等了一年,朝廷的赏赐终于下来了,升任他为四品郎将,郝灵荃对此大失所望,没过多久,连气带病,竟然死了。根据常情,郝灵荃应该能得到更大奖赏,宋璟为何对这个郝灵荃如此凉薄呢?其实宋璟就怕重赏郝灵荃会鼓励其他边领杀敌立功,从而使大唐帝国走上穷兵黩武的歧途,毕竟当时,唐朝国力不强,发展生产才是当务之急,维持和平非常紧要。

(四)大公无私,严于律己

开元七年(719年),唐朝一年一度的选官工作有序进行,候选人自然云集吏部。有一个叫宋元超的人,大模大样来到吏部官员面前,声称自己是宋璟的叔叔。这个自我介绍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希望吏部官员看在当朝宰相的面上,对自己多多关照。吏部官员闻言自然不敢怠慢,就准备着手安排。可是这事后来竟然被宋璟知道了,于是宋璟就以宰相的口吻,发了一道谍给吏部,说宋元超的确是我堂叔,不过我与他多年不见,对他的官声名望不太了解,假如他不提我,你们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既然现在他提到我了,那就得矫枉过正,今年就一定不能录取他,让他落选。想想这个宋元超也真倒霉,自作聪明,反而弄巧成拙,他要是得知宋璟发给吏部谍文的内容,估计肠子都得悔青。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13)

武三思

一代贤相,千秋功业

宋璟历仕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四朝,是唐朝著名的贤相和铮臣。虽说为官多年,不过宋璟真正的机遇还在于他幸逢励精图治的一代英主李隆基,正因有唐玄宗这个伯乐,宋璟这匹千里马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大展拳脚,使他承接姚崇,继续给史家津津乐道的“开元盛世”夯土奠基。

宋璟任相不过四年左右,和前宰相姚崇时间相当。上台伊始,宋璟就一改姚崇施政过程中,过于权诈的工作作风,变为守正,打上属于自己工作风格的烙印。他不赏边功,直言极谏,不树私恩,任贤使能,严于律己,守以正道,逐渐使唐朝政治迈入规范化轨道。宋璟施政和姚崇相比,虽说在具体工作方法上大相径庭,但他其实是姚崇所提“十事要说”治国方略的忠实拥趸。对于姚崇所提的治国方略,宋璟不敢有丝毫的违背,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姚崇宋璟相继为相,俨然就是西汉初年“萧规曹随”贤相相承佳话的翻版。

用宋代史学家宋祁的话说:

姚崇以十事要说天子而后辅政,顾不伟哉,而旧史不传。观开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诬已。宋璟刚正又过于崇,玄宗素所尊惮,常屈意听纳。故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14)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姚崇能向玄宗进言十条治国方略,英明神武的李隆基很是赞同,并任命姚崇为相,辅佐自己,在开元初年,姚崇就以十事要说为施政原则,具体执行。宋璟作为继相,他的正直超过姚崇,玄宗很尊重他也很怕他,常常委屈自己,听从宋璟的意见。姚崇以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治理天下,开创局面,宋璟以自己的耿直恪守正道,维持局面。二人工作方法虽有不同,但在达成天下大治这个目标上并无二致。如果说在姚崇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唐初名相房玄龄的影子,那么宋璟的所作所为,就隐约重现了一代谏臣魏征的风范。

最后我用司马光的话为姚宋作结:

姚(崇)宋(璟)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伇宽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完)。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15)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司马光(宋)

《新唐书》——欧阳修、宋祁(宋)

《旧唐书》——刘昫(后晋)

阅览后请别忘关注、点赞、收藏、分享和转发支持作者。关注账号:历史探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

他曾是太子没当上皇上却英年早逝(他历仕四朝刚正不阿)(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