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多少岁开始让梨(让梨的孔融最终结局如何)

一提起孔融,可能我们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孔融让梨。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其天赋在幼时就有所显露。

孔融多少岁开始让梨(让梨的孔融最终结局如何)(1)

孔融,自文举,为孔子第二十世孙,是东汉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在四岁时,就已经能够背诵许多辞赋,而且懂得了不少礼仪,深得父母喜爱。据说有一日,孔宙买梨回家,专门挑了其中最大的梨给这个讨喜的儿子。没想到,孔融却推脱说:"我年龄最小,应该吃最小的梨。您那个梨就给哥哥吧!"说着,孔融便从一堆梨里挑出了最小的一个梨。

但也许老天爷不够喜欢这个懂礼数、有才华的少年。

孔融多少岁开始让梨(让梨的孔融最终结局如何)(2)

在孔融十三岁时,孔融的父亲孔宙去世,家里顿时失去了顶梁柱。面对父亲突然的撒手人寰,年幼的孔融悲痛欲绝,难过到甚至无法自己站立,需要别人扶着。在强调孝道的古代,孔融这种为父离去而难受到无以复加的行为,是人们非常褒奖的。

孔融正因为自己的孝举,在州里受到广泛赞誉。年少的孔融不仅把孝践行的很好,还把仁义施行的很到位。

当时,名士张俭被中常侍侯览记恨,而张俭是孔融的兄长孔褒的好友。侯览因为个人恩怨无处消解,便密令州郡暗中抓捕张俭。张俭为了避难,前去孔褒家,请求孔褒庇护。但不巧的是,当张俭到孔褒家时,孔褒有事外出,并不在家。反倒是孔融为张俭开了门。

此时的孔融,只有十六岁。在张俭看来,孔融还不过是一个小孩子,不懂事。所以张俭难以开口告诉孔融自己的处境。孔融见张俭一脸窘迫,便主动开口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最终,孔融还是把张俭收留在了自己家中。

后来,收容张俭一事败露,孔融、孔褒一家人都被逮捕。在国相等一众官员的干涉之下,张俭全身而退,但孔融一家却没这么幸运。

孔融一家人被问询,但上头却迟迟不能给两人定罪。正如孔家人自己的申辩所言: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

正如我们所见,孔融一家人都为人正直且讲求仁义。正是在这样的家庭之中生活,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成长,孔融,成为了一个极其坚持己见,讲仁义,一身正气的人。

后来,孔融受司徒杨赐征兆,成为司徒掾属,正式步入仕途。也正是因为身在官场,孔融才和曹操有了交集,最终命丧曹操手中。

孔融最初的工作,是暗访、检举贪污腐败的官吏。被孔融列入黑名单的人,大多数是当朝宦官的亲族。当时的尚书为了避免得罪宦官,惹祸上身,便把孔融等一众司徒召集起来,斥责他们行事不当。正直如孔融,他哪里受得了尚书这样为权贵折腰的做法,便当着大家的面陈述这些宦官子弟的违法行为,毫不隐瞒。

其实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孔融其实并不适合官场。虽然他有才华,能践行仁义,但他太锐利,不懂得在官场中调和关系。孔融不是个外圆内方的人,他更像是由内而外的"方"。

后来,孔融被新晋大将军何进提拔为大将军掾属,后又辗转至侍御史、司空掾属。在孔融为官早年他还没和曹操闹矛盾,反倒是和董卓结下了梁子。当时,董卓总揽朝中大事,权倾一时,想要废掉汉少帝。看清董卓心思的孔融忍不住了,在他看来,董卓这样是大不敬。于是孔融便经常与董卓争辩,也因此被董卓记恨在心。

后来,袁绍和曹操坐大。孔融心知二人终将取代汉天子,所以不愿与他们为谋。即使孔融的门客百般建议,孔融也始终拒绝加入他们。

所以对曹操而言。孔融虽然颇有才华,但并不是自己门下为自己效力的人。其实我们很容易想明白,"得不到,就毁掉",只有这样,孔融才不会在未来成为曹操的威胁。

但正如问题所说的那样,曹操是个惜才的人。他其实还不会因为人才选择中立,选择不加入自己一方而轻易杀掉一个人。让曹操对孔融痛下杀手的,其实还是孔融自己。

孔融多少岁开始让梨(让梨的孔融最终结局如何)(3)

我们前面说过,孔融是个极其正直的人。在孔融眼里,容不下那些有违仁义的狼子野心的做法。

孔融曾拐弯抹角地骂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迎娶袁熙的妻子。他还直白地讥讽曹操讨伐乌桓。孔融和曹操的不对盘,还不止这么一次两次。在国家处于饥荒和战争中时,曹操上表请求禁酒。结果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用傲慢失敬的语言表达反对意见。

我们今天为孔融惨死于曹操手下而惋惜,但在曹操心里,他已经是忍无可忍了。

就像现在,人们常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孔融为人过于刚硬,不重视社交之道,还三番五次去拔曹操这老虎屁股上的毛,自然,也就被曹操视为得除去的对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