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

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场上首次惊艳亮相,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1)

毛泽东在延安

但鲜为人知的是,围绕这场战斗的决策,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员林彪之间却有着严重的分歧和争议:毛泽东始终强调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即“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认为“集中打仗在目前看是毫无结果可言的”,而林彪坚持“要集中一师兵力,利用有利地形,打一场大的伏击战”。

一、林彪的机断专行

在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937年9月中旬开到晋北前线之前,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9月7日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协商联合作战抗日。阎锡山提出在平型关、沙河、繁峙一线与日军作战的计划,要求八路军予以配合。彭德怀提出八路军的配合方案:“以友军坚守平型关正面,八路军115师隐蔽集结于敌前进道路侧面,夹击进攻平型关之敌。”阎锡山表示同意。(王焰主编.彭德怀年谱,1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当然,彭德怀的设想只有参考价值,毕竟当时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主要决策应该由,也必须由,前线领导人做出。

在1937年9月23日前,在前线的115师师长林彪多次踏勘平型关的地形,准备集中兵力打个伏击战。

朱德和彭德怀1937年9月23日命“115师在平型关外侧选择地形,进入伏击状态,相机出击。”(彭德怀年谱,181页)

但朱德和彭德怀只是让林彪“相机出击”,打与不打完全由林彪决定。

按照平型关战斗另一个指挥者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元帅的说法,“当时,这样的作战计划,前线指挥员有权根据情况决定。好打就打,只要事后报告一下就行了。事实上,事先请示也不可能,军委和总部不十分清楚前线的具体情况,敌军怎么样?地形怎么样?……事事请示,就会贻误战机。”(《聂荣臻回忆录》,第34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8月)

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2)

而林彪9月24日才侦悉到日军第二天有大举进攻平型关的迹象。另外,根据115师宣传部部长萧向荣将军《平型关战斗前后的日记》的记载,9月24日“黄昏后,第六集团军总司令部,专员送了一封信来,信封里面装着一份‘二十五日平型关出击计划’的图,图上划着红蓝二色铅笔所划的粗线标记,并注明二十五日拂晓后开始实行。还看见在明天五路出击的计划中,希望我军担任东河南镇及蔡家峪的两路。师长和副师长(引者注:指林彪和聂荣臻)在洋蜡光下研究着,桌上铺着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图上的每一根线差不多都被看过了。最后定下了决心,立即在电话中下达了命令:‘于本晚二十四时出发,向白崖台开进’。”

也就是说,八路军115师25日的出击是应国民革命军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的请求,而林彪24日黄昏后才接到这份“请求”,根本没时间向总部请示,只能机断专行。

二、毛泽东的高瞻远瞩

1937年9月17日,毛泽东致电包括林彪在内的所有八路军高级将领:

“红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部署得当,能起在华北(主要在山西)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为战略上展开于机动地位,即展开于敌之翼侧,钳制敌之进攻太原与继续南下,援助晋绥军使之不过于损失力量,为真正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义勇军,创造游击根据地,支持华北游击战争,并为扩大红军本身起见,拟变更原定部署,采取如下之战略部署:……我一方面军(引者注:指林彪的115师)应以自觉的被动姿态,现时进入恒山山脉南段活动。如敌南进,而友军又未能将其击退,则准备依情况逐渐南移,展开于晋东南之太行、太岳两山脉中。”

在八路军第115师到达晋东北抗日前线,第120师转向晋西北前线时,毛泽东于9月21日致电彭德怀强调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如何决定作用,而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要实行这样一方针,就要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侧翼,就要以创建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

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3)

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在延安

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然而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之可言的。

他明确指出:目前情况与过去国内战争根本不同,不能回想过去的味道。他要求彭德怀“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与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

毛泽东还担心:“整个华北都是危如累卵。个别同志对于这种客观的必然的趋势似乎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被暂时情况所诱惑,如果这种观点不变,势必红军也同阎锡山相似,陷入于被动的、应付的、挨打的、被敌各个击破的境遇中。”

毛泽东的指示精神是不宜打平型关战役这样的运动战,更别说阵地战了。毛泽东的战略设想是充分发动群众,不断壮大中共领导的力量尤其是武装力量。毛泽东不主张以现有的力量与日本硬打硬拼,而是避开敌正面进攻,向敌后进军,去开展游击战,建立根据地。

根据聂荣臻元帅的回忆:“在洛川会议上讨论作战方针时,曾出现过不赞同游击战而主张打运动战的分歧意见,他(引者注:指毛泽东)担心部队挺进前线后,一些同志蛮干。”(《聂荣臻回忆录》,第359页)

毛泽东这里强调的是“广泛发动群众”和“游击战争”。

完全可以说,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因共产党、八路军的参加而翻开新的一页之际,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了我党我军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的方针策略。

此电中还提到:“林彪同志来电完全同意我十七日的判断与部署,他只想陈旅集中相机给敌以打击,暂时不分散。”毛泽东回答道:“这种一个旅的暂时集中,当然是可以的,但如许久还无机可乘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54页。这表明,毛泽东同意和批准了林彪的建议。

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也说:“战斗前,毛泽东已同意前方提出的想以一旅集中、相机给敌以打击、暂时不分散的意见。”《毛泽东传(1893—1949)》,第489页。可见,毛泽东在主要强调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同时,已萌发了在有利条件下可以暂时集中的思想。

三、林彪的看法

林彪并非不明白毛泽东的深谋远虑,但他坚持己见却有自己的考虑。林彪在到达平型关地区后,根据对地形的勘察和对敌情的分析,结合毛泽东21日的电报,以个人名义(聂荣臻副师长23日才同先行的林彪汇合)向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提出了集中兵力打一仗的建议,阐述此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力主大打一仗。

林彪陈述了五条主要理由:

l、目前敌正在前进中、运动中、作战中,为我进行运动战的良好机会,我友军目前尚有抗击敌人之相当力量,为能得到友军作战之良好机会。现地域为山地,乃求山地战之良好机会。倘过此时机,敌已击破友军通过山地,并进占诸主要城市时,即较难求运动战山地战及友军配合之作战。

2、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过少,则有失众望。

3、兵力过少,则不能将以绝对优势兵力消灭敌之一部。

4、目前须打胜仗,捉俘虏,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打了胜仗更容易动员群众与扩大红军。

5、目前如集中一师以上兵力于窄狭区域求战,当然是不妥的,用不开的,但以一师以下兵力则是需要的,用得开的。目前这一仗应以集中约一师的兵力为好,待今后客观情况上已失去一师兵力作运动战之可能时,再分散作群众工作和游击。

很显然,林彪不认同毛泽东“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之可言的”的看法。并声称“目前这一仗应以集中约一师的兵力为好”。

在平型关战斗前,林彪多次踏勘平型关的地形。林彪于9月23日一大早在115师师部主持召开了343旅(旅长陈光)连以上干部参加的战斗动员会,亲自分析战局,介绍敌情,下达作战任务。

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4)

平型关前线的八路军指挥员

当年的115师686团长李天佑上将在《首战平型关》一文中回忆,在这个战斗动员会上,林彪说:“同志们,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担当起,也一定能够担当起这救国救民的重任!”林彪说:“我们要在日寇进攻平型关时,利用这一带的有利地形,从侧后猛击一拳,打一个大胜仗。给敌人一个打击!给友军一个配合!给人民一个振奋!”

根据萧向荣将军《平型关战斗前后的日记》记载,林彪“全部的报告大约经过了两个钟头”,林彪最后说:“‘这几天来,我(师长自称)正在研究着,这个仗究竟要如何打法,才能取得完满的胜利,使我们能捉到几千俘虏,一直往后面送去,来鼓励民众抗战的热情与胜利的信心。’说着,大家都兴奋得笑起来了,每个人的心里,都希冀着将要到来的胜利的第一战,能够很快的达到。”

聂荣臻23日这一天带115师的另一个旅(344旅,旅长徐海东)到达前线同林彪汇合,他赞同林彪的看法。

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5)

115师主力进入平型关

萧向荣的日记这样记录115师9月24日的活动:“……以营为单位,传达昨日林师长在干部会议上的报告,进行战斗动员。团长,副团长,政治处主任,分别到各营去做报告,特别着重说明这次战斗的意义--保卫平型关,关系于山西及华北抗战的前途,关系于整个的政治影响,并说明我们胜利的把握--这一带地区是山地,能求得山地战;敌人在运动中,能求得运动战;平型关阵地有友军的配合,能求得配合战;这些客观上的条件,都是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再加上我们活泼灵巧的战术,极富经验的领导,全体战士的英勇果敢,我们是有必胜的把握的……”。

从萧向荣当时的日记看,林彪的看法深入军心,115师士气高昂。

纵观林彪在指挥平型关战役期间的思想和行动,与毛泽东1937年9月21日的指示方针相去甚远,他几天来“正在研究着,这个仗究竟要如何打法”,现在他要大打出手了!

四、林彪坚持己见,打了一场大仗、硬仗

9月24日夜,天下起了倾盆大雨,115师的干部战士们既无雨衣,又缺御寒的服装,但他们沿着崎岖的山沟前进,任凭秋雨湿透征衣。

9月25日清晨,经过一夜风雨侵袭的115师指战员忍受着饥饿和寒冷,趴在冰凉的阵地上,等待着敌军进入伏击圈……。

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6)

战斗打响后,八路军将士不畏强敌,奋勇作战,取得了辉煌战果。但战事的惨烈海时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别的姑且不论,单说一点,如此规模的伏击战居然没有抓到一个俘虏,在红军战史上尚无先例。可见日军的顽抗到了何等地步,双方搏杀的残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时任第686团组织处股长的欧阳文回忆道:

战前我们给战士作动员,说是要优待俘虏,我们准备要抓1000个俘虏好送到全国各地去作展览。结果一个也没抓到,这时的鬼子还真有点“武士道”精神,到死都不投降。我亲眼看着我们团的一个副营长背起一个鬼子的伤员往后走,结果被鬼子把耳朵给咬下来了,气得旁边的一个排长一刀把那个鬼子的脑袋给砍下来了。

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7)

八路军缴获的战利品

此战,第115师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马车200辆,缴获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支、军马50余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牵制了日军第5师团的进攻,支援了平汉路和同蒲路上的国民党军作战。

全国各界人士给共产党八路军发来大量贺电、贺信,甚至连蒋介石也来电表示祝贺。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战开始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这一胜利首先在于它的政治意义,八路军115师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精锐一部使日本侵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彻底打破,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友军和全国人民。

在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的混乱战局下,平型关大捷雄辩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确有战胜任何敌人的勇气和力量,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希望之所在。

五、平型关战斗开战前,林彪并没请示军委和总部,所以毛泽东等人并不知道

如聂荣臻所说,“前线指挥员有权根据情况决定。好打就打,只要事后报告一下就行了。事实上,事先请示也不可能,军委和总部不十分清楚前线的具体情况。”(《聂荣臻回忆录》,第349页)

开战前,林彪并没请示军委和总部,所以毛泽东等人并不知道。

1937年9月25日毛泽东致电朱德等人并告林彪: “战略意见:……不管蒋、阎协助与否,目前红军不宜过早暴露,尤不宜过早派遣战术支队,应候蔚、涞之敌脱离蔚、涞攻至满城附近,灵、广之敌脱离灵、广攻至繁峙附近,上述四县兵力极少之际,然后使用我林师全部向北突出,依情况再分成无数小支或分成二三个集团,向着恒山山脉以东以西以北广大地区敌之空虚侧后,举行广泛的袭击战。若在敌之主力尚未集中于其主要的攻击点、敌之后方尚未十分空虚之时,暴露红军目标,引起敌人注意,那是不利的。若仅派遣战术支队,那是无益的。……” (关于华北作战的战略意见,《毛泽东文集》第二卷)

同日,毛泽东还致电周恩来、刘少奇并告朱德等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民运、统一战线等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华北正规战如失败,我们不负责任;但游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须负严重的责任。……要设想在敌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今后没有别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毛泽东文集》第二卷)

在这一天毛泽东强调的是“游击战争”,而且毛泽东回应林彪上次的电报,认为“暴露红军目标,引起敌人注意,那是不利的”,而林彪此时已经大打出手了!

也是在9月25日这一天,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发出关于八路军作战方针、任务及地域划分的训令:立即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广泛的开展游击战争。”(彭德怀年谱,181页)

毫无疑问,林彪指挥115师打了一场非运动式的非游击式的阵地歼灭战;也是一场没有分散兵力去发动群众,反而集中兵力以打仗为主,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漂亮仗。

不过,正如朱德在平型关大捷的20多天后对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将军说得那样:八路军打仗靠的头一条就是指挥员根据上级意图机断行事,主动捕捉战机,采用灵活机动的打法,首战平型关就是一例。

9月25日中午,在平型关战斗胜券在握之机,林彪向朱德报捷。兴奋的朱德总司令立刻通报毛泽东、蒋介石和阎锡山。朱德26日一大早还亲自赶到115师师部检阅胜利成果、总结胜利经验。

蒋介石在致朱德、彭德怀的贺电中说:“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上海职业救国会电贺八路军:“贵军受命抗敌,立奏奇功,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捷报传来,万众欢腾。”

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它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而且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抗日军民的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

六、林彪通过战后反思,又一次服了毛泽东

平型关大捷使林彪声名大振,但林彪却有点高兴不起来,如果说平型关战斗给林彪上了一课也不为过。林彪说他有三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打日军比打国民党军困难得多。这次战斗歼敌1000余人,而自己伤亡600多人(一说1000人左右),而且许多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林彪曾在动员会上提出:抓1000个俘虏带到太原和全国各地去游行,而小鬼子宁可自杀也不投降,结果一个俘虏也没抓到。林彪后来回忆:“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过这样强的敌人,……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作战,如少存轻敌观念,做浮躁行动,必是易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不善作疏散队型之作战,特别是把敌人打坍后,大家拢在一团,喧嚷'老乡,缴枪啊!'?其实对日本人喊'老乡缴枪',他们不但不懂,而且他们也不是老乡,这种时候,伤兵往往很多,……”

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从平型关大捷的决策看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林彪的机断专行)(8)

二是没想到国民党军如此不配合。林彪在战后说:“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了。他们自己订出的出击计划,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协同配合作战能力太差了。国军自己制定的攻击计划不能得到遵守,随时改变计划。八路军正与日军激战,国军却在旁围观,坚守他们固定阵地不动。不知道配合八路军共同消灭日军,日军被八路军突袭,打了个措手不及,四散溃逃,有些逃兵从国军阵地逃,结果国军将领和士兵害怕日军,竟然很快就阵敌失守,让很多日军逃出去了。天天吹牛要与日军决战,结果决而不战。

三是没想到平型关大捷难以挽救国民党军晋北防御的败局。平型关战后不久,国民党军晋北防线崩溃,日军长驱南下,太原很快沦入敌手。

原因就在于115师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阎明的《平型关往事》一文,对于115师的伤亡也有说明:“板垣的21旅团还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三个营的战士们前赴后继向敌人猛冲,自己也付出重大牺牲,仅5连原有140人,战斗结束时只剩下30人了。”“当时部队伤亡很大,特别是三营九连,冲上公路全连只剩下10多人了。”仅这两个连,就牺牲了两百多人。总伤亡是多少呢?是“千余人”。

另外,中低级指挥员伤亡也很严重,如686团副团长杨勇和三营营长邓克明负重伤。要知道,伤亡的这1000多人绝大部分都是经过长征的红军精英,无论是政治素质还是军事素质都是非常优秀的,应该说都是以后发展部队的“种子”。每念及此,有几人不为之惋惜呢?

林彪是赫赫有名的战将。115师是富于战斗经验的中共精锐。所以,在八路军方面,可谓是精兵良将。在人数上又数倍于日军,且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形,发动的又是突然袭击。日军在人数上远少于伏击者,只是一支担负后勤补给的非战斗部队,在地形上则处于绝对劣势,遭遇的是猝不及防的打击。这样的一场伏击战,林彪居然打了一整天,说明日军在峡谷里抵抗了一整天。如果以伤亡论胜负,双方实际上几乎打了个平手。如果说林彪最终胜利了,也只能说是惨胜。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日军似乎真的不可战胜。而八路军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首次登上抗日战场,就取得大捷,居然将近千人一队的日军全部歼灭,确乎有鼓舞人心之作用。经过宣传,115师的这次伏击战,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和信心——它至少让国人知道,“皇军”是可以战胜的。

但这场伏击战对中共方面,却另有意义。这是中共军队首次与日军交锋。而“惨胜”的结果,让毛泽东等人更充分地了解了日军。正式交锋前,毛泽东无疑是领导层中对日军战斗力认识最深入的,也正因为这样,毛泽东才“苦口婆心,反反复复”地给其他领导人解释八路军的抗日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那么,经过这次伏击后,使他不与日军正面交战的决心就更是不可动摇了。在这个意义上说,林彪指挥的这场伏击战对于奠定中共此后八年的抗战方针,起了现身说法的作用。

毛泽东也可以此为例,说服那些不同意他抗战方略的同志。据《中共党史大事年表》,9月25日这一天,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北方局,强调“整个华北工作,应该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9月25日正是115师与日军血战的一天。对于这场与日军的首次交战,毛泽东毫无疑问是高度关注的,战斗的进展随时会通过电报而知悉。他在林彪正与日军拼杀时就给北方局发这样的电报,很可能战斗开始未久,他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毛泽东在战斗还在进行时就致电北方局,是迫不及待地告知北方局:这样的打法,以后不可再有。

平型关大捷的喜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十分高兴,立即致电前方,盛赞115师为中国人民打了一个争气仗。毛泽东根据平型关战斗的经验,在1937年9月29日重新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毛泽东年谱,中卷26页)

平型关大捷一个月后的10月25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说:“现在八路军采用的战法,我们名之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7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将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概括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00g,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与洛川会议相比,毛泽东关于战略方针的新提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提出的八路军军事战略已经成熟。

通过“平型关大捷”的战斗实践,林彪等将领认识到:我军在目前兵力技术条件下,基本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后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认识到日本以小国侵略大国,只能占领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掌握着全国及国际资源,理应担负起正面战场的正规战。而广大乡村地带也必然成为八路军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思想统一到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上来。据此,八路军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南、晋西北、晋冀豫、冀鲁豫根据地,开辟了华北敌后战场,这不但挽救了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危机,也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七、毛泽东和林彪在平型关之战决策上的分歧到统一的过程又一次诠释了我党我军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毛泽东高瞻远瞩,从当时抗日战场实际及八路军的实力出发,适时提出了八路军战略方针即“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并不厌其烦、煞费心机地给其他领导人及包括林彪在内的高级将领做工作,让他们理解服从这一方针。毛泽东总是保持极大的耐心,不自以为是,不刚愎自用,以理服人,以结果服人,同时也通过战场实践,部分采纳了彭德怀、林彪等人的意见,在原先战略方针的基础上,附加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一条,使我党我军的抗日战略方针更加完善。

林彪作为前线指挥员,在战前三次亲自赴平型关战场实地考察地形,认为地形、日军的骄横不可一世及其他因素非常有利于我在此集中兵力打一场大的伏击战。同时他也认为八路军首战日军,有必要把仗打得大一点,将敌人打得狠一点,才能提高八路军的威望,扩大共产党的影响,进而更有利于以后发动群众。基于此,他敢于向上级说“不”,机断专行。当然,林彪也从战斗的进程和结果认识到以八路军目前的实力和日军正面作战的艰巨和代价,从而

由此我想到后来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有名的战将钟伟(电视剧《亮剑》丁伟的原型)几次违背林彪的命令,根据战场实际,临机专断,打了几个没有命令的胜仗,甚至在极特殊的情形下,上级顺着他改变了作战方案。还有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指挥80、81师围歼美军“北极熊团”的27军副军长(至今仍健在的开国百岁少将)詹大南抱怨当时的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的一句话:“全部按上级指示精神打仗,谁不会打?”

我觉得,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战胜那么多的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因素固然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个原因还是实事求是,朱德诠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句话最为经典:“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有什么武器打什么武器的仗,有什么敌人打针对什么敌人的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