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婚礼必须用到的事(从汉式传统婚礼看古代婚俗流变)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汉服,或飘逸素雅,或雍容华贵,或可爱顽皮,因其独特魅力而备受人们喜爱汉服风潮推动了对中国古代服装史的深入研究,也吸引众多爱好者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汉服,汉服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代传统婚礼必须用到的事?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古代传统婚礼必须用到的事(从汉式传统婚礼看古代婚俗流变)

古代传统婚礼必须用到的事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汉服,或飘逸素雅,或雍容华贵,或可爱顽皮,因其独特魅力而备受人们喜爱。汉服风潮推动了对中国古代服装史的深入研究,也吸引众多爱好者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汉服,汉服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

本期,济宁汉服学者孙嘉程做客《文化济宁·百姓讲堂》,以《汉式传统婚礼》向市民揭秘我国古代各式汉服及婚礼民俗流变。

以周礼为核心 还原汉式传统婚礼

真正的汉式婚礼是什么样的?现在举行的主流汉式婚礼,分为汉周风、唐风、宋风、明风,但无论哪种风格,核心都离不开周礼。周礼中将婚礼分成婚前礼、正婚礼和婚后礼,婚前礼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当新郎把新娘接入家中后,开始举行正婚礼,但是这时候他们两个还不是一家人,新娘还是新郎的客人,所以新郎要以最隆重的迎宾之礼请新娘入门,新夫三揖新妇三让,体现了汉式婚礼同尊卑的核心思想。

接下来是沃盥对席,沃盥就是洗手,入席之后是同牢合卺,同牢就是同吃一个牲畜的肉,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也就是交杯酒。根据《仪礼·士婚礼》绘制的同牢席面图,古代结婚新人要吃黍、稷、腊俎、豚俎和鱼俎等。黍就是小米,稷指黄米,腊俎是指腊肉,豚俎指去掉脚的乳猪以及两片猪肺两块肺尖,鱼俎是十四尾鱼干。

餕余设袵,是正婚礼的最后一步,也就是我们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送入洞房。

各朝风采各异 从婚礼看民俗演变

古往今来并没有规定具体形制的婚服,只要求合乎其身份的礼服,所谓婚服就是那个时代所流行的合乎礼制的汉民族礼服。婚服分为男女两类,自周到汉一千多年服饰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已经表现出对天地的敬畏: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士人正婚礼新郎上身穿玄色交领衣,下裳则穿纁色裙,这个纁色不是黄色,而是橙色。同时新郎的下裳有个规定,为纁裳缁衪,就是橙裙黑边。而新娘就相对简单,纯衣纁袡,现在一般认为新娘婚服是黑色为主体橙色缘边的丝质衣裳。

到了汉朝,相对周制礼仪基本一致,只是纳采的物品多了,纳征的聘金也重了,在婚服上,男士依旧是周制的衣裳制,女性则增加了风靡一时的曲裾袍,也是纯衣纁袡。《后汉书·與服制》还提到过一款名为采十二色重缘袍的女子婚服,用十二个颜色做缘边。

唐代是个有趣的朝代,历史像转了弯,习俗、风气都往有趣的方向跑,那么唐朝的婚礼又是什么样的呢?孙嘉程表示,红男绿女似乎是人们对唐制婚礼最直观的印象,稍微有些了解的还会想到却扇、钿钗礼衣。其实所有朝代的婚礼都是以周制为蓝本,唐制也不例外。汉代虽然男婚女嫁有一定自主权,但父母之命的作用越来也大,且奢靡之风日益加剧,到达唐朝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婚礼大操大办极尽奢侈,不复最初周制所提倡的简朴庄重。

《唐代封演》提到,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下婿也叫障车,汉人非常注重礼节,先秦至两汉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周到,但自南北朝之后,受胡风影响,发展出了刁难女婿的习俗,下婿,特别盛行于唐代。下婿就是新郎在亲迎的路上会被女方家的人堵住,必须要男方给大量的红封和礼物,还要赞美新娘,哄得女方家里高兴才放行。催妆是指催促新娘赶紧梳妆打扮出门嫁人,新郎经历下婿的千辛万苦到达新娘家门口时,要作诗一首,旁边的人吹吹曲子放下炮,新娘认为诗不错才愿意出门。唐朝诗人徐安期作催妆诗:“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著双眉待画人。”催妆诗不少见,诗中的韵味也相当动人。却扇习俗起源于晋,盛行于唐,是指新娘出门一直以团扇遮脸,直到交拜礼完成,宾客离开后才放下扇子。却扇也是有诗歌的,比如唐陆畅作:“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姮娥须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

孙嘉程表示,“三书六礼”中的三书是自唐代开始的,是唐代结婚时的重要凭证。受南北朝影响,唐代门第观念依旧存在,不过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女子再婚十分常见,夫妻二人相处不来可以选择和离。唐代离婚比较常见,不受法律限制也不受社会非议,算是封建社会里相对婚姻自由的朝代。

宋代六礼被简化为三步。议亲分起草贴、会顶贴、相媳妇,定亲分下定礼、下聘礼、下彩礼,成亲分崔亲、铺房、迎亲、仪式。相比宋代婚礼,人们对明制婚礼的凤冠霞帔印象更为深刻,其实凤冠和霞帔并不是一个等级的。冠服制度是礼乐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等级有不同搭配。明代亲王结婚时,头戴九旒冕,身着青衣,如果是太子则是玄衣,有品级的官员结婚可穿公服、常服,生员可越一级穿着举人服。

婚后礼有讲究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成妇礼”。成妇礼主要有三: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古代,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的是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将主持中馈,以尽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描述,该习俗应是后世的演变发展。

“妇馈舅姑”之后,公婆以“一献之礼”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根据《礼记》,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合起来叫作“一献之礼”。在“献”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公公在庭中所设的南洗洗爵,婆婆则在北堂所设的北洗洗爵,酬酒后一献礼成,新妇把酒爵放置于荐的东边。饮酒完毕,公婆先从西阶下堂,然后新妇从阼阶下堂。有司把妇俎之牲交与女家送亲的人,以便向新妇的父母复命。一献礼成后,分别下阶。按照旧时的民居结构,西阶为宾位,阼阶为主位,新妇从阼阶下来,表示从此之后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舅姑共飨妇之后,公公又以“一献之礼”来款待送亲的人,酒至酬宾,又以一束锦相赠。婆婆酬劳女送亲者,酬宾时亦以一束锦相赠。如果是与别国通婚,则另外赠送男送亲人一束锦。

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自此,成妇礼(婚后礼)完成。

记者:王艳茹 通讯员 孙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