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经典语录人生感悟 三十五岁后重读双城记

童年读物,在中年后再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第二部是狄更斯的《双城记》。狄更斯的小说,一直是我的童年最爱,从《雾都孤儿》开启,到《大卫·科波菲尔》,都翻烂了,唯独《双城记》,久闻大名,但是童年时除了开头那段“名言”,其他的内容还真没留下多少印象,这次读企鹅经典文库再版的《双城记》,有了这二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倒是会有如下这些体会:

双城记经典语录人生感悟 三十五岁后重读双城记(1)

1、“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很多人对《双城记》的印象,大概与我一样,就是开头这段话,但是对这段话的理解,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很多人会感到这句话背后的“分裂”,这怎么能合并在一起描述一个时代的特征呢?

我重读后的理解是,这其实是同一个时代,不同人的感知:有的人觉得很美好的事,对有的人来说就是很糟糕的,对有的人来说是无比智慧的决定,在有的人看来是荒唐透顶的。而这种“分裂”,显然已经到了“势如水火”,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地步。

双城记经典语录人生感悟 三十五岁后重读双城记(2)

2、为了成全他人,牺牲自己的爱,值不值得?书中的主要情节之一是,卡顿因为与情敌的容貌相似,最后代替情敌赴死,这是狄更斯时代的爱情观,显然狄更斯也推崇这种牺牲。但是,放在这个时代,这种做法显然值得商榷。

这种牺牲,是让人窒息的,甚至有点病态。得不到自己的爱人,于是便用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以显示自己的爱和高尚情操?对不起,爱不是这样表达的,对自由和仁人志士的推崇,自然也不是用这种方式。

双城记经典语录人生感悟 三十五岁后重读双城记(3)

爱本身就是自私的,是占有,没有那么多的道德。假设对方没有选择自己,祝福、从容离开也可,愤恨、抱怨一阵也可,总而言之,是远离这段关系,而非继续纠缠。而这种牺牲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深度的纠缠——我为了成全你的爱,牺牲我自己,那么你们就永远不会真的幸福,真的开心,因为这是沾了血的爱。于是,他便以这种方式,继续存在这段关系里,直到永远。

或许在狄更斯的年代,这种爱有存在的价值,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并不希望再看到这种自我牺牲了——你可以为更高的理想去牺牲,但不要打着为了某个人、为了爱的名义。

双城记经典语录人生感悟 三十五岁后重读双城记(4)

3、对狂热的警惕,即便过了100多年,依然值得深思。狄更斯写作这本书,是在1860年代,当时的欧洲,正硝烟四起,他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狂热和躁动,心感不安。

于是,作为作家,他“借古讽今”,把笔触投向了更早一些的法国,那个年代的躁动,距离狄更斯的年代不远,正是狄更斯用来提醒世人,切勿重蹈覆辙。

《双城记》问世之后,人类社会历尽磨难,也多次遭遇这样的躁动:

双城记经典语录人生感悟 三十五岁后重读双城记(5)

以为是在赢得光明,其实是在走向黑暗。以为是在争取公平,其实是在制造更大的不公。以为取得了胜利,其实是犯了更大的错误。最糟糕的是,人类一次又一次进入了这样的循环之中,即便意识到了错误,但还是继续犯错——乐此不疲。而这背后,都有巨大的躁动在伴随。

双城记经典语录人生感悟 三十五岁后重读双城记(6)

与狄更斯时代接近的另一位欧洲文人,在他的《乌合之众》中,对这种躁动提出了深刻的洞见。而在互联网时代沸反盈天的当今,这种“乌合之众”,正以海量的方式再现。我们可以走出《双城记》吗?或许,还是要回到《双城记》中,汲取狄更斯的养分,然后走出我们的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