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现代意义(儒家的思想)

关于“儒学”,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和理解。现代人以南宋朱熹确立的“四书”为依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多认为“四书”是阐释伦理道德,所以把儒学定为一种伦理学。我们常说的成语“四书五经”,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儒家经典远不止“四书”,还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朱熹也曾说道:“四子,六经之阶梯。”由此可见,“四书”只是通向“五经”的阶梯,并不是儒家经典的全部。司马迁的《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对儒学进行了概述和界定,可以总结为三个主要的特点,那就是:求道,所谓“于道最为高”;为学,所谓“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致用,所谓“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这三个基本特质也代表了儒家的最高追求,作为儒学的创始人,也是教育家的孔子,一生都是重人道、重学问,也落实到致用上。他主张“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要学的不仅仅是社会文化、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学习自然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个“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突然觉得孔子当年就有“跨界”思维,要求掌握这六项基本技能,既是“专才”,又是“通才”,还是佩服古人的思想。

中庸之道的现代意义(儒家的思想)(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