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戏院(说起丹桂戏院那些角儿们)

文 | 毛贤君

戏院与小吃的完美关系

当年,丹桂戏院一带是老烟台夜生活的中心。离丹桂不远,老桃花街的南端,还有个光陆戏院(新中国成立后改成大众剧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拆除),所以这周围遭十分热闹。

丹桂戏院(说起丹桂戏院那些角儿们)(1)

那时,戏院散戏散得晚,往往演到半夜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点。“好角儿压轴子”,好演员的戏往往排在最后。同时,在临散场前十至十五分钟左右,戏院把门的就不再收门票,让观众随便入场。

丹桂戏院(说起丹桂戏院那些角儿们)(2)

早年间,丹桂戏院虽没有扩音设备,但角儿们的演唱往往声调高亢,响遏行云,在戏院外也听得清。天还不太冷时,有的铁杆戏迷粉丝就到丹桂戏院周围蹲守,摇头晃脑先听上一阵儿,挨到戏院把门的发了善心,敞开大门不要票,就手提马扎,屁颠屁颠地跑进去过过戏瘾。一些京剧名家来演出时,丹桂戏院门口更是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

人多,商机自然就多。丹桂戏院附近,饭馆、小吃店一家挨一家,点着嘎斯灯卖小吃的摊点也一个挨着一个,直到演员和观众散尽才打烊。至于在戏院门口来回叫卖小吃的流动摊贩,或拐着小篓,推着小铁车,或挑着担子,挎着箱子,更是络绎不绝。

戏散场了,观众和演员要吃宵夜,所以带动餐饮业的红火,而风味独特、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又使丹桂戏院更有吸引力,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丹桂戏院“底包”强大

1999年版的《烟台文化志》是这样描述丹桂戏院的:“清末光绪年间(1893-1906)掖县(今莱州)张子禄创办。初名徳桂茶园。民国初年改为丹桂舞台,1944年又改为金刚戏院,1948年改为胜利剧场。初建时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场内有8根木柱以支撑楼顶,对面楼和东西楼均为包厢(1个包厢能坐10余人)。楼下池中是八仙桌(约40余张),旁为边座,可容千余人。改为丹桂舞台后,撤八仙桌改为长条座椅。”

1961年9月,我到祖父供职的烟台戏具社干临时工,学着做盔头(即京剧演员演出时戴的帽子),师傅曲长运先生是烟台老半半堂戏装盔头店的经理。他博闻强记,熟知老烟台的历史掌故,提起丹桂戏院的往事,更是如数家珍。

曲先生告诉我,丹桂戏院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有一套京剧演员的班底,戏班行话称之为“底包”,阵容颇强大,外地名角儿来丹桂演出时,由他们给配戏,平时则自己演出。

当时底包中比较出名的有文武老生张少甫,他念白口齿清晰,唱腔声情并茂,拿手好戏有《大明府》《王佐断臂》《坐楼杀惜》《捉放曹》《扒蜡庙》《南天门》《打渔杀家》等,深受烟台街戏迷的欢迎。

凡请来的外地老生演员,若是盛气凌人、傲慢自诩者,张少甫的靠轴子戏,下场前便必让观众叫一两个好,抢过对方大轴戏的风头。

他曾担任过烟台梨园工会会长。同行中家有红白事或遭难招灾的事,他就发动大家互助互济。建国后,张少甫曾在华东戏曲学校任教。

武生李仲林戏路很宽,长靠短打的戏都很擅长。他经常上演的剧目有《武松杀嫂》《三岔口》《武松打店》《伐子都》等。有一年,外地名角儿崔盛斌来丹桂戏院演《双儿铁公鸡》,由李仲林配戏。两人在台上翻筋斗,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没完没了较着劲地翻,观众齐声喝倒彩。到最后,俩人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实在翻不动了。到了后台,经人调解,两人才合作将戏演完。

上世纪50年代,上影厂拍摄电影《盖叫天的舞台艺术》时,李仲林为盖叫天配戏,《狮子楼》中的西门庆就是李仲林扮演的。

丹桂戏院(说起丹桂戏院那些角儿们)(3)

京剧《狮子楼》资料图 文图无关

小生赵俊卿,文武小生、扇子小生的戏他都能演。他擅长演出的剧目有《奇双会》《群英会》《花田八错》。他的评剧唱得也不错。

花脸刘胜任,擅长演白脸末一类的角色。小丑刘少奎,经常上演的剧目有《乌盆记》《花子拾金》。他配戏的水平也很高,很受外来的演员欢迎。

此外,底包中还有老旦、彩旦新灵芝,旦角张淑芳、王仲兰,二花脸陈把子,都是深受烟台观众喜爱的演员。

丹桂戏院与那些角儿们

老烟台人学戏成风,乐此不疲。

当时,丹桂戏院的底包中,有二人业余教戏。他们是段崇交和杨麒麟。

段崇交人称“戏包”,绰号“小阎王”,对京剧各个行当都很熟稔,记忆力强,极有天赋,不管哪个演员来丹桂唱戏,只要他看过,就默记在心,唱腔、做派、场面,记得都很清楚。凡有人虚心请教,他都知无不言,手把手地教。

杨麒麟也教了不少的票友和徒弟。著名老生马玉良原来是场面上打锣的,后改学老生,就是跟他学的。

丹桂戏院(说起丹桂戏院那些角儿们)(4)

资料图 文图无关

当时烟台著名的票友有曲学海(后下海,成为京剧团演员)、许焕章、张世良、曹子乾、傅少轩、蔡心水、贾宽臣、张兰坡(后为金少山弟子)、傅志鉴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琴师贾贤实的伴奏技压一方,堪称一绝。

那时,先后来烟台丹桂戏院演出的有:崔艺斌的《西游记》、唐韵笙的《闹朝扑犬》、女老生翠宛立的《六国封相》、王亚伦的《刘海戏金蟾》《天河配》《三进士》、赵松樵的《鹦鹉救真主》《苦中义》、他的儿子小赵松樵的《呆中福》、男旦角小杨月楼的《石头人招亲》、须生白玉琨的《疯僧扫秦》、老生周啸天的《打登州》《辕门斩子》、武生盖春来的《金钱豹》、林树森的关公戏《千里走单骑》,以及吕均超、王芸芳合演的新编京剧《香妃恨》、李香匀的《霍小玉》等,都能连演二十至四十多场,场场爆满,给烟台的戏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烟台人懂戏、爱戏,热情好客,许多演员如周啸天,李香匀、张艳芬、田菊林、黄桂秋、赵松樵、孟丽君都先后多次来烟,在丹桂戏院演出。程砚秋、马连良、言菊朋、李多奎、叶盛兰、张君秋、袁世海等京剧大腕也都来丹桂戏院演出过,票价卖到4至5元钱一张,黑市票价曾炒到20至30元一张。正可谓,檀板弦歌犹在耳,余音绕梁堪回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