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22个(246-理事双明-君臣五位)

【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2-15

佛教常识22个(246-理事双明-君臣五位)(1)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上一节课最后讲了曹洞宗复杂的正偏五位——正位、偏位、正中偏、偏中正、兼带这五种位置……“理”和“事”五种位置与五种关系。

用“正偏五位”学说来解释和比喻君臣之间的关系,就是曹洞宗著名的“君臣五位”理论。那,谁为正位,谁为偏位呢?君,为正位;臣,为偏位。我们用“理”“事”关系来看,就是说,君占着理,臣占着事。

君事臣,这个就叫:正中偏——实际上,“正中偏”就是“君事臣”。君让臣办的事儿都叫:具体事儿——对吧,所以这叫“背理就事”……具体的事儿啊,就是具体的事儿,不用谈理……背理就事。

臣向君,这就叫:偏中正。为什么?因为臣办君交代的事情的时候,你就要把握君的心理和君的理……君的心意和君的理。这就叫“舍事入理”。

那,君臣道和……那,就是:兼带。

这就叫:君臣五位。君正位;臣偏位;君让臣办的事儿,这就叫……具体事儿,这叫:背理就事……这就叫“正中偏”;臣办这件事情把握君的心和理……在办具体事儿的时候,这叫“偏中正”—— 舍事入理;君臣道和……哎,双方配合地很默契,这就叫“兼带”。“君臣道和”,实际就是互相有度,也就是儒家常说的: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各自把握好各自的身份。这是一个角度展开的“君臣五位”学说。

另一个角度展开“君臣五位”是说:君是理;臣是事;理事之间,如果只有君这方面在发挥作用,就相当于舍事入理,那就是“正中偏”;如果是只有臣这方面发挥作用,那是“偏中正”,这就叫背理入事——那,双方这都失位,失了身份的表现。所以,只有“君臣道和”才是“理事圆融”……那,又用华严宗的理论灌进来了。所以,“兼带”,或者说“君臣道和”,就是理想化的君臣关系、君臣结果和君臣相处之道。

这个比喻很复杂,但是呢,曹山本寂,他用诗来对“君臣五位”做了一个特殊的解释。什么是君呢?……就按“君臣五位”的理论,他做的诗啊……什么是“君”?君,叫:“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哎……大家自己体会吧。那什么是“臣”呢?“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哎……就是灵机弘圣道,完全把握住圣心,然后再利用智慧让众生得利。如何是“君事臣”呢?……就什么叫“中偏正”呢?“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如何是“臣向君”呢?“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哎呀……很有感情。那,什么叫“君臣道和”呢?……就是“兼带”呢?“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五位君臣原文:僧问曹山五位君臣旨诀。山云。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形像。偏中正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埋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随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时有僧出问。如何是君。云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如何是臣。云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如何是臣向君。云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如何是君视臣。云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如何是君臣道合。云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也。因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著。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曹山本寂就用诗歌,把“君臣五位”各自的状态作了描述。本寂同学是不是特别有才?特别有诗才?对。因为曹山本寂,他的师父洞山良价嘛……他的师爷——云岩昙晟。云岩昙晟少年时有两个好朋友,这两个好朋友是谁?寒山、拾得——我们《佛教诗词》课里讲过啊,佛门两大诗人啊。这个石头系一系都非常有诗才,你看,从药山惟俨以下——船子德诚,写一“大”《船歌》;道吾圆智写一个《乐道歌》(关联参考阅读 佛教通史 第240,241课),哎……到洞山良价这儿,都分别写诗。而且,曹山本寂,本身他就是寒山、拾得那个诗集——《寒山集》的编辑人。

曹山本寂的这种政治观,是有他的来源的。中唐以来,“节度使制”是中唐以后的一种政治体制——是政治、军事合一的一种体制。这种“节度使制”导致自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大增。所谓“安史之乱”,那都是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那都是节度使。尤其是大量的外族节度使……他俩还都是外族,而且产生了雇佣兵制,就威胁着中央政权。所以,中唐以后,科举出身的官员都要求坚持郡县制,来强化君主集权。韩愈的奏疏写得很清楚:明君道,正臣直,直言天下。那,这一句话,实际后来不怕死的忠臣老用,海瑞也用过——“明君道,正臣直,直言天下第一事”【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臣海瑞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其实这话皇上不爱听,你这话等于教育皇上。

曹洞宗的这个“君臣五位”学说,实际就是中唐以后这种政治思潮的延续——就是要强化君主集权。曹山本寂,他支持加强军权,反对这种“节度使制”——就是“节度使”这种政治、军事合一的政治体制。但是,他也反对把君权绝对化,所以,他讲“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什么意思啊?就是——必须二者兼带……意思就是说:君臣必须“道和”,上下平等,损害任何一方都是有害的。说穿了呢,曹山本寂,他就属于一个调和派,说——虽然君主我给你最大的权利……我支持给你最大的权利,但你不能乱用,要“君臣道和”;虽然你是核心,我们紧密围绕在你周围,但是不能让你为所欲为。洞山良价的“伦理学”,加上刚才讲的这个复杂的,曹山本寂的政治学,它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禅宗——曹洞宗的政治学。用禅学形式阐发的,我们也可以叫作“禅政治学”——这是非常独特的一块。

前面的课里讲,曹洞宗的禅观、哲学观——四大块,对吧,第一块是“君臣五位”;第二块,是配合它的“五相偈”。“五相偈”,偈语的“偈”。那,这个就很神啦,它就进入玄学范畴了。对于曹洞宗的核心理论,就是所谓说的“君臣五位”,他虽然用诗歌讲了,但是呢,他还进一步把它玄学化了——曹山本寂,他用“五相”来表示“五位”。什么叫“五相”呢?“五相”就是用诗歌配合为“五相”做解释。这个像什么呢?就是……说白了,就像《易经》,它就向这个方向发展。

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跟《易经》合上,那完蛋……你都立刻复杂,那何况还是复杂的道理。他就是把“君臣五位”用《易经》的形式——因为《易经》每一个卦,它都有卦辞,他也就是把“君臣五位”像卦辞一样,用诗歌作卦辞,来解释这个“君臣五位”。

国学里,有两个领域是最复杂、最难学的:一个是佛学;一个是《易经》。对吧,如果跟佛学和《易经》比啊,儒家那个什么《论语》、《大学》、《四书》、《五经》那都不叫事儿。曹洞宗讲理事关系……这个“君臣五位”理论,它是从哪儿发端出来的呢?它是从《华严经》系统发端出来的,就是……理事关系、五位关系。而《华严经》在佛教里,叫:万经之王。万经之王……《易经》它是儒家的,在儒家里叫:群经之首。哎……你听这两名字——万经之王,群经之首……然后,把它合在一块儿,就是“五相偈”。那,这是难上加难,了不得了,对吧……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等于曹洞宗,将它的“君臣五位”学说,用《易经》的方式变成一种卦象,然后,配合上了卦辞——就配合了“周易”的卦象。这个卦象,解释曹洞宗的“君臣五位”就叫作:五位旨诀。这就向更玄妙的方向推进啦……这个我就不讲了,主要是我也不懂。

正中正叫“大过”;偏中至叫“中孚”;正中偏叫作“巽卦”;偏中正叫作“兑卦”;然后,兼中正叫“重离”。这个……它就跟“周易”的“卦”配上了。中国的学问,你只要跟周易的卦象配上,那你就上了一个台阶儿了啊!如果你再配上卦象的释文加以发挥……就是……“周易”只要配上卦文放在任何一个领域去发挥,其实它可以解释任何领域的事情,哎……这就是“易经”的本领,“易经”是可以解释任何领域的。它的好处,就是会显得很高级,它的坏处呢,就是会变得很难以理解……高级……它肯定难以理解。而且,它有的时候会让很清楚的主张变得很模糊。

其实“理事关系”这四个字,它就是曹洞宗的全部理论的一个基础——就,华严宗的理事关系就是曹洞宗的理论基础。讨论曹洞宗的基本问题,抓住这个四个字就够了——因为,洞山良价,他经常用的也就是“体”、“用”;“动”、“寂”;“偏”、“圆”……这些“理事关系”来解释他的禅观。

洞山良价在《玄中铭》里说过,“混然体用,宛转偏圆……虚玄不犯,回互参旁”【原文:窃以,绝韵之音,假玄唱以明宗,入理深谈,以无功而会旨。混然体用,宛转偏圆。亦犹投刃挥斤,轮扁得手。虚玄不犯。回互傍参。寄鸟道而寥空,以玄路而该括。然虽空体寂然,不乖羣动。於有句中无句,妙在体前。以无语中有语,回途復妙。是以用而不动,寂而不凝。】——就是说,认识体用、回互都是手段,目的在于指导参禅者的现实生活。那,如何指导现实生活呢?《玄中铭》后面说,“虽空体寂然,不乖羣动……用而不动,寂而不凝”——这又听着很玄妙是吧?其实,说穿了就是一句大白话,叫作: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洞山禅说的“体”、“用”最终如何指导生活。所以,洞山良价在《玄中铭》中,归结洞山禅的玄中之旨,是十六个字,叫“用而无功,寂而虚照,事理双明,体用无滞”【原文:是以高歌雪曲,和者还稀。布鼓临轩,何人鸣击。不达旨妙,难措幽微。傥或用而无功,寂而虚照;事理双明,体用无滞玄中之旨,其有斯焉】。这就是洞山禅的玄中旨。

曹山禅延续了洞山的禅观——就是他回答他师父那句话:“去不变易处”。不变易——不动,就是延续了洞山禅的禅观,实际就是——最终曹洞宗禅观体现出来的“不乖羣动”。这是必然的。“不乖羣动”,或者说,“不动”地处世,而且要“理事双明”。所谓不动的处世,是——世事动,我不动……那就不怕处世,对吧,同时“理事双明”。这样,曹洞宗就从开始的这种悲观遁世……哎,也不能叫“悲观遁世”啊,就是……曹洞宗就从药山禅系开始的这种“避世”逐渐走向了弘化人间的这种理论过程,或者说,药山禅系从避世到积极人间政治的理论跳板,就是——曹洞宗的这个“玄中旨”、“不变易”、“体用无滞”。

最后……曹洞宗终于要讲完了……太复杂。最后,我们就简单地讲一下曹洞宗的接机——就是“宾主问答模式”。因为,可以说,这是一个“行脚天下”的新时代嘛,前面的课在讲临济宗最后的时候,讲的就是临济宗的接机——就是接待客人的主宾对答。临济宗的接待主宾的对答,它是有原理的,总纲叫“三玄三要”;具体的操作叫“三个四”——四照用、四料简、四宾主。那,曹洞宗对应的……可以说,每个宗派对应的,都有它的接机,就是——如何接待主宾问答。

曹洞宗的接机,那就跟临济宗的接机不一样了啊——接机对象就不一样。什么叫接机对象就不一样呢?临济宗接机的是什么?上门求教,或者说上门蹭饭的同行,对吧,上门来讨教,然后,我接待你,我问问你。曹洞宗接机不一样,曹洞宗接机对象是什么?是君臣问答——那个就高级了。对吧,如何跟皇上回话,或者说,大的官僚……它是一个君臣问答式的对话,都是跟什么……领导之间的对话,对吧,不一定是皇上啦……如何跟皇上对话啊……君臣奏对……这是曹洞宗的接机对象,都是领导。

所谓曹洞宗的接机理论,跟临济宗一样,也是四句话——(临济)它那个“四照用”不就是四句嘛……“四料简”……四句。曹洞宗也是四句,叫作“主中宾,青山覆白云;主中主,常年不出户;主宾相去几何?长江水上波;宾主相见有何言说,清风拂白月”……哎,不懂就算了啊,一般你们也听不懂。

主中宾,实际表示的是事理所覆;主中主,表示的是事理之间的自我坚持……这套理论特别庞大,听个概念就可以了。因为君臣奏对这种事情呢,我也碰不上,你们也碰不上。但是碰不上,这里为什么还要提一下这么复杂的东西呢——就是他的这套接机理论?因为曹洞宗的这套接机理论传到日本,给日本佛教史开了个头儿,就是说,我们将来要讲日本佛教史,要接着曹洞宗的这套接机理论讲下去。

在曹洞宗接机理论里,洞山良价曾经用词解释过君臣的关系,说“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即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如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就是说,作为臣子要如愚如鲁,哎……就是特别蠢笨……就是要默默地坚持着……本能地去侍奉君主……到底——侍奉君主要像侍奉父亲一样。这就是坚持了臣子之理,符合自己的身份。这就是“主中主”。

呐,看过《菊与刀》这本书的人就能听懂了。曹洞宗的这套接机理论,实际上就是日本文化里的“義理”——家臣对主公要服从義理。“義理”这个概念中国是没有的啊,只有日本有……就是,家臣要服从这个義理。这是曹洞“四宾主”要阐述的。曹洞宗的这套理论,他对日本禅宗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在曹洞宗理论里,还有一些其他的,比如说:即相即真、幻本元真这些命题,其实都是发源于华严宗的概念,然后去阐述体用关系、体用一致、事理圆融……这些东西。但是,这些思想的来源——可以说,整个儿“曹洞”的思想来源,都可以追溯到石头希迁的那本《参同契》——就是,我们去年结课讲的那本书。所以说,曹洞宗的政治学,它还是透着湖南禅的风骨,这也许是——最终,把曹洞一系……就是,他的精神是南岳法汝,但他的政治学确实属于《参同契》一系……就,最终把他归入青原一系的原因。对吧,他的枯木禅、宾主句,明显的是南岳江西禅的风格。

所以,可以说,禅宗“五家七宗”的第三家——曹洞宗,实际是中唐以来,南岳、青原两大禅系,他们禅思想共同发展,(所)作的一次彻底的总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