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吴川鬼仔戏全集(你还记得小时候睇过的)

在朋友家吃完年例后,出来散步的时候,远方突然传来了熟悉的声音—-鬼仔戏演唱声。

走近一看,现在听戏的人今非昔比,看着那稀少的人群,觉得特别可惜。随着现在社会的娱乐节目多样化,受众被分散,喜欢听传统曲艺的人群在逐步减少。

广东吴川鬼仔戏全集(你还记得小时候睇过的)(1)

吴川作为“木偶之乡”,鬼仔戏曾经在我们当地流行甚广,很多村庄常常是从年初一直做到正月十五,很多时候是从傍晚直做到天亮,不停地做,仍有人看。记得小时候,一知道村里有戏睇,便异常兴奋,和小伙伴们早早拿着凳子去霸位置。有时听到别村有戏睇,还跟一些大人跑了十几公里的路,到别的村去看鬼仔戏。

每当有戏睇的时候,戏台附近会异常热闹,聚满了买各种小食的商贩和前来睇戏的人们,叫卖声,儿童的嬉戏声,大人们聊天声等等,交织在一起,演奏出独特的交响曲。每次,趁木偶戏还未开始,都会和小伙伴们静静地在一个角落,看师傅们装扮木偶,感觉十分神奇,有时还冒着被骂的危险去动动木偶。

“咚,咚”第一声啰声响起,把我从回忆中拉回来,这一响声这也预示木偶戏即将要开始。唱木偶戏的师傅们已经不再年轻,花白的头发,黝黑的皮肤和稍稍粗糙的双手,全神贯注地演绎着每个角色。即使捧场的观众并不多,但他们依旧认真地演唱到最后,这就是热爱和敬业的最好诠释吧!老师傅说,他会一直唱到他唱不动为止。

广东吴川鬼仔戏全集(你还记得小时候睇过的)(2)

查阅了相关资料,木偶戏起源于汉代,至于木偶戏何时传人吴川,众说不同,据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明万历年间(1570—1620)闽南商船到吴川沿海口岸经商,带来布袋木偶(又称指头木偶),吴川说唱艺人仿制、效其操作,组班演出,此为木偶传人之始。光绪《吴川县志》载:“明万历年间、闽广商船大集,因而附近黄坡、梅菉生意大盛、时逢元宵、中秋、重阳或各种神会,张灯结彩,送神演戏……”。传说当时演的戏是指头木偶戏。接着为适应观众喜欢长剧,便巧妙地在木偶身上安装身竹、手竹、同场偶像插在演区木架上,这样操作方便,表演灵活,便演变成小型单人木偶戏了。一担箱子走遍四方,操作表演,配唱念白,敲锣打鼓,武打大开,一人完成,令人叫绝。

广东吴川鬼仔戏全集(你还记得小时候睇过的)(3)

吴川木偶戏班分布全市各乡镇,由于吴川方言各地不同较复杂,故各地小、中班木偶戏的演腔便有所不同。如吴阳、黄坡、中山、振文等地的方言为吴川正统方言,长岐一带邻近化州,说的话便近似化州方言,故演唱时近似化州腔,浅水、兰石、覃巴等镇邻近高州茂名,故那里的木偶戏班的唱腔就近似高州茂名腔了。吴川木偶戏的唱词,与我们当地民歌有关,吸收民歌的精华,唱词口语化,是一种通俗流畅而富有鲜明个性的文艺形式。唱词多用七言句式,十分讲究平仄,以四句为一唱段,第一句尾字为上平声或仄声,第二句尾字为平声,第三句尾字为仄声,第四句尾字为平声。通常上句(一三句)尾字不拉腔,下句(二四句)尾字控腔。演唱中有时还穿插吟诗或道白。

广东吴川鬼仔戏全集(你还记得小时候睇过的)(4)

小班木偶戏班,为单人木偶戏,一个人从头到尾演出一台戏,唱、做、念、打一身当:装备简单,一担可挑,一张方台,撑起支架,演员坐在台上操纵行当就可演出。中班木偶戏班,一般为两至三人,其中一人掌板,敲打锣鼓钹兼演唱,两人台前操纵木偶表演一样可唱可道白。大班木偶戏班,约20人左右,为木偶粤剧班,唱、做、念、打及排场均按粤剧台本演出。舞者兼唱,也有专人配唱,造型逼真,表演生动,配上灯光、布景及音乐伴奏,成了综合艺术的完美统一。

广东吴川鬼仔戏全集(你还记得小时候睇过的)(5)

南怀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希望这传统的木偶戏表演,咱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文化,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来源:吴川爆料 网络

掌上吴川团队综合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