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鲁班的区别 墨子是河南鲁山人

●刘蔚华●教授原文

墨子与鲁班的区别 墨子是河南鲁山人(1)

墨子是哪里人氏?历来有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鲁国人。《吕氏春秋》中的《当染》和《慎大》两篇,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这里说的“鲁人”,据孙诒让在《墨子传略》中考证,是指鲁国人。二是宋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墨翟宋之大夫”。墨子在宋国的活动较多,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见于多种古籍,于是一些人就认为墨子是宋国人。三是鲁阳人。毕沉在《墨子注》中,根据《墨子·公输》篇的记事,认为墨子是鲁阳人。因为鲁阳当时属楚,所以墨子也就是楚国人。可是从一些反映墨子与楚国关系的记事,以及鲁阳文君向楚惠王介绍“墨子北方贤圣人”来看,似乎墨子既非楚人,亦非鲁阳人。四是怀疑墨子并非中国人,而是印度人。

解放前卫聚贤持此说,除了因为墨子“色黑”(见《墨子·贵义》,下引《墨子》只注篇名)以外,没有任何根据。抛开这一说,前三说,从现在的地域区划来看,实际上只是两说,即墨子是山东人,或河南人,因为宋与鲁阳都在今河南境内。可是这两个省在列举古代文化名人时,往往都不提墨子,这样一来,墨子便真的变成“外国人”了。如何确定一个思想家的籍贯,对理解他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影响,应当根据历史资料,尽可能把它搞清楚。

目前,学界多数人接受孙诒让的看法,权且认为墨子是鲁国人。但是也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孙诒让否定毕沅之说,主要的理由是:“《贵义》)篇云:墨子自鲁即齐。又《鲁问》篇云:越王为公尚过束车五十乘以迎子墨子于鲁。《吕氏春秋·爱类》篇云: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淮南子修务训亦云:‘自鲁趋而往,十日十夜至郢。’并墨子为鲁人之确证。”“考古书无言墨子为楚人者,《渚宫旧事》载鲁阳文君说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贤圣人。则非楚人明矣,毕武说殊谬。”这说明,考定墨子籍贯的关键,是搞清楚墨子和鲁国、鲁阳的关系,其中还要搞清楚山东之鲁(东鲁)与河南之鲁(西鲁)的关系。孙诒让的考证比毕沅的考证,无疑是前进了一步,更加细密了。

墨子与鲁班的区别 墨子是河南鲁山人(2)

但是仅此还不能推翻毕沅的结论,即墨子是鲁阳人。其一,墨子是以天下为怀、游走四方的学者,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墨派“钜子”,经常往来于宋国、鲁国、齐国、魏国、楚国等许多地方,“独自苦而为义”(《贵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告子))他多次出入于鲁国,这是历史事实,但这还不是说明墨子是鲁国人的确证”,而只是一种可能性。《墨子》一书所记载的墨子周游各国的材料,是不联贯的,即使紧靠在一起的两段文字,所记载的事实,在时间和地点上也并不是紧相衔接的。

例如《贵义》篇按顺序这样记载了墨子的活动:“自鲁即齐”,理解为从鲁国或鲁阳到齐国,都可以。“南游于楚”,去见楚惠王,也可以作两种理解。但严格说,楚都在鲁国之西南,恰在鲁阳之正南,作后一种理解为优。“南游使卫”,卫国在鲁阳之北,鲁国之西,说明这次南游可能是从北燕出发的,能否由此推断出墨子是燕国人呢?“北之齐”,理解为由鲁国本地比较合适,但理解为由鲁阳远道北上,也未尝不可。可见,孙诒让斥毕沅“殊谬”,唯有他提供了“确证”,细推敲起来,漏洞也吕氏春秋)说墨子“自鲁往”,而《墨子是不少的又如:“止楚攻宋”一事公输)篇却说“起于齐”。

墨子与鲁班的区别 墨子是河南鲁山人(3)

究竟是信其本书,还是以后出的《吕氏春秋》为准呢?古人已发现,墨子无论从鲁国或齐国出发,迢迢二、三千里,“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楚都)”((吕氏春秋·爱类)),在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步行了!但如果理解为从鲁阳出发,过鲁关,经方城,再奔郢都,路程仅及鲁国至郢的三分之一,倒是很可能的。唯一不利于“鲁阳说”的一条材料,是余知古的《渚宫旧事)载明鲁阳文君向楚惠王说“墨子北方贤圣人”;如果墨子是鲁阳人,鲁阳文君就不会说他是“北方”贤圣人了,可见这里是指鲁阳的“北方”,也就是鲁国了。

其实,这是形式上的推论。如果从历史联系考察问题,就会得出另外的结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引证以下一些资料。一关于鲁地名。早在卜辞中已经出现。如“鲁受年”(《殷虚书契续编》5、6、10),注:“鲁也地名”。在商代曲阜一带称奄,周成王“践奄”封伯禽为鲁公时才称鲁”。卜辞中的“鲁”是指哪里,已不可确考。但在《逸周书》却有这样的记载:“桀与其属五百人徒于鲁,鲁士民复奔汤。”(《殷祝解》)这个鲁,显然在夏桀的地区内,又临近商汤控制的地区。吴起所说的“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的“夏桀之居”(《史记·吴起列传》)大约在今河南洛阳、巩县一带。这是夏王朝的腹地。商汤的统治区域主要是在东部,以商丘一带为中心。商汤自东向西争夺中原,鸣条(今封丘)战,夏桀溃败,仓皇南逃,今河南鲁山一带,是他必经之地。这样可以从上游较容易地跨过颍水、汝水、淮水,向淮南、巢湖一带转移。但是大势已去,鲁士民都投奔到商汤那里去了,夏桀最后死于南巢。

从这一历史过程可以推知《殷祝解》中说的鲁地,极可能是鲁山地区。春秋时蔡墨曾说:“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浙 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这里提到的鲁县,杜注:“今鲁阳。”这些材料说明,现在的鲁山一带,最先称鲁,春秋以前称鲁县,战国时称鲁阳,其南接楚之方城,隘口称鲁关,或鲁阳关。

二、周武王克商后,曾进行了一次规模不大的分封,伯禽代周公首先就封于鲁山地区,称鲁侯;

武王死后,武庚勾结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徐戎淮夷也起而暴乱,经过周公东征、成王践奄,才平定了叛乱。“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固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墟。”(《左传》定公四年)这时称为鲁公。原来的鲁县一带的封地,大概是由许文公的后代或其他姬姓诸侯接替了。先封一地又迁往他处的情况,在当时是很多的。这两次受封的情况,在《诗·鲁颂宫》中有所反映:

王日叔父, 成王说:“叔父(周公)!

建尔元子, 封立你的长子(伯禽),

俾侯于鲁。 使他成了鲁侯(初封),

大启尔宇 开拓你的封疆,

为周室辅 做好王室的辅助。

乃命鲁公, 王又授命鲁公(再封),2

俾侯于东。 去做东土的诸侯。

过去往往认为这首诗的前后句意思是重复的,不了解其中反映了两次受封的情况。不过,怎么知道“俾侯于鲁”是指鲁山一带

呢?这首诗下面几句话提供了答案:

天赐公纯嘏,

眉寿保鲁,天赐予了鲁公宏福,居常与许,永远保有鲁的封域复周公之宇…图曾居住南常和西许,徂徕之松,要恢复周公的封地…新甫之柏。如同)徂徕山的苍松,小也象)新甫山的翠柏。

南常在今山东省微山湖东,西许正好在鲁阳地区,诗的作者要求恢复“周么之宇”,说明这里老早是周公的封土。徂徕山在泰山近侧,属于山东之鲁;而新甫山(吕)也在鲁阳地区,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城西。史诗反复把河南之鲁同山东之鲁联系起来,反映了历史实际。周公东征后,把商奄改称为鲁,实是初封于鲁山在名称上的沿用。(可参阅李亚农著《西周与东周》第17页)

三、在战国时,鲁阳初属于楚,后属于魏。《淮南子·览冥训》曾记载鲁阳公与韩构难”的故事。高诱注:“鲁阳公,楚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国语》所称鲁阳文子也。”也就是《墨子·鲁问》篇和《渚宫旧事》中说的鲁阳文君。搞清了他和楚王的亲属关系,对他说的“墨子北方贤圣人”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因为鲁阳本不属楚地虽扩张为楚县之后,在楚王室贵族心目中同对待其本土之县,仍有所不同,所以鲁阳文君向楚惠王介绍墨子时说他是“北方”贤圣人,并不奇怪。实际上,这里说的“北方”就是指鲁阳,和楚之“北的涵义是等同的。墨子见楚王时自称“北方之鄙人”,也是这种量义。另外,鲁阳虽入楚县,仍有相当的独立性,它拥有主权、军征伐,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鲁问)载: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鲁阳文君曰:‘今使鲁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鲁阳有四境,有大都小都,战国时仍自称角他,其规模不比当时的滕国、薛国更小。鲁阳文君还向墨子请任用忠臣与勇于纳谏的道理,宛如一个国君。《鲁问》篇既载国国君之问,又载有鲁阳文君之问。大概在当时,东鲁与西鲁易分清楚四从墨子对鲁国国君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说明墨子不是鲁而是鲁阳人。我们知道,按照周礼,国与国之间,王公卿士相聘,宾客一般称主国之君为“主君”。(周礼·秋官·司仪)载:“宾客摈相之礼”规定:国宾来国,“主君郊劳,交摈三辞”,行主君亲去慰劳、而宾客三次辞谢之礼;“宾继主君,皆如主国之礼。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之相为宾也,各以其礼相待也。”宾主之礼要恰合他们的身份。“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飨食也;所以愧厉之也。”(《礼记聘义)如果行聘的使者礼节有误,主君就不亲自对使者行飨食之礼。这样做是要使来聘的人感到惭愧,勉励其改正。今以《鲁问》篇为

例,墨子同鲁君谈话时,两次称“主君”。其一“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其二“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完全以宾客的口气,对鲁君提出建议。而对于鲁阳文君则不称“主君”,有时单称“君”,如“君将何得于景于响哉?若以翟之所谓忠臣者,上有过,则微之以谏,……干。”这是说,您从影子和回声中能得到什么呢?所谓忠臣,是看到了君上有错,能够进谏的人。在这里,墨子不称鲁阳文君为“主君”,并不是因为鲁阳文君的地位不够,而是因为墨子就是鲁阳人,不必以宾客之礼相待。在另一种场合,即使是卿士,墨子也曾称呼为“主君”。例如,墨子南游至楚,对楚王的卿士穆贺说:“且主君亦尝闻汤(商汤)之说呼?……”(《贵义)这说明,在战国时宾客对主国的卿士也可称“主君”。其所以如此,是体现了“宾客摈相之礼”。这个细节,也可以帮助我们辩明,墨子不是鲁国人,而是鲁阳人,即今河南鲁山人。当然,我这个考证,也不是“确证”,只是一种可能性,在我看来,是一种较大的可能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