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

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出了个千总清剿海盗有功

陈能雄/文

坝底村是泰顺县雅阳镇雅阳坪村中的一个自然村,群山簇拥,风光秀美,清溪绕村为腰带,前坡回护为书案。清代时期,村中曾建有一座宏大华美的豪宅,一座房屋几乎就是整个村庄。宅第两侧各有一个书斋,潺潺泉音、幽幽竹韵伴着朗朗书声,蕴育了乾嘉年间的荟萃人文。

从这里走出清代泰顺最年轻有为的武举人林中魁,他们兄弟五人有文有武,被兵部尚书周煌比作“燕山五桂”。当时,泰顺有名望的文士富人往来其间,闽浙众多进士为房屋主人制锦贺寿。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1)

坝底村落风光

在“五猪下槽”之地肇基

坝底村古称“玉浿”,又名“浿底”。村中林氏的祖上原居罗阳镇月山下,书香继世,自林均待至玉浿林氏始迁祖林起选,连续六代都有考取功名之人,出了多位贡生、国学生、庠生等。林起选和儿子林蕴瑄都是明末庠生,林蕴瑄聪颖好学,少年之时即已才学名扬庠序,为时人所重,可惜,屡赴乡试不中,困于科场。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2)

坝底村后山

自此,林蕴瑄无进取之心,遂作燕翼贻谋的的长远打算,他延请堪舆大师,一同遍历泰顺等地的佳山秀水。一日,他行至雅阳玉浿的一个山坳,见后山峰峦秀丽,五条隆起的山脉俯冲而下,前有低缓的案山环抱,一条青溪潺潺而流,回环流经山坳。五条山脉犹如五猪,山坳和溪流恰如猪槽,民间称这种地形为“五猪下槽”,藏风聚气,是旺财之象。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3)

环绕村落的小溪

林蕴瑄甚是喜爱,赞道:“购此佳地,钟英毓秀,异日必有达人以光祖父。”于是,他于清朝定鼎中原之初在此卜居肇基,与父亲林起选、伯父林起威携家眷由罗阳月山下迁居雅阳玉浿。他买山置田,传续林氏耕读家风,督课子孙读书。自此,一粒书香的种子在这块土壤里生根发芽,坝底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回荡着清亮悦耳的书声,林蕴瑄的儿子林云龙、孙子林公植、林之标皆游庠入泮。

一屋半个村

不到百年,果应了林蕴瑄“异日出达人”的预言,坝底林氏到乾隆年间家业日隆,文武人才辈出,其曾孙林梦罴就是坝底第一位声名远扬的人。林梦罴(1723-1785),字平周,号一牧,一名开拱,他天性纯孝,承继祖父之业,勤劳经营,家业蒸蒸日上,家资数倍于前,“租税赀财遂甲一邑”。他由富入贵,由附贡生循例授州同知衔,例授奉训大夫。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4)

林一牧故居甬道、门楼

今天,当人们走入坝底村时,看到各座新旧房屋后面有一道百米多长的块石砌墙,自下而上叠为三重,厚实坚固,这便是林一牧故居遗址。石墙从东南到西北的横长接近这个山间槽地的边长,而鼎盛时期的林一牧故居前后左右都紧挨着山脚,几乎占据了坝底村落八成左右的空间,用“一屋半个村”来形容也不为过。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5)

又高又长的三层石墙

房屋富丽堂皇,可惜毁于大火,今天仍可看到青石板地铺、砖石围墙等遗迹。屋前一排直线围墙用青色火墙薄砌成,得以保存完好,有二个大门、三个小门。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6)

一排砖墙有大小五扇石门(此为小门)

溪流环绕三面山脚而流,而房屋的左右两边的高墙以及庭院前的矮墙也顺着水流而建,圆弧状的溪流与屋前大门砖墙正好组成一个半月形,当地人称为“半月沉江”。以前宅第房舍、马厩、书斋、花园等一应俱全,过道如街,门户相通,犹如小城,弯弯的溪流环抱着这座小城,又似一条微型的“护城河”。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7)

前、左、右三面围墙都建在小溪边

据村民介绍,当年林家确实为房屋挖掘过“护城河”,原来小溪原址在村落主道,笔直流过山坳中央,将其分为两半。山坳空间狭窄,林氏出于拓宽房屋地基考虑,又或是为营造“半月沉江”的风水格局,就把原来溪道填埋,在房屋前方的小山坡脚下凿一条沟渠,把水流引导此处。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8)

此道路原系溪流位置

如此,林氏豪宅就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山坳空间,建成规模宏大的房屋,建筑面积超过泗溪前坪的“张十一故居”。据相传,前坪张氏在起造宅第时,规划图纸参考了林一牧故居的构造。此事有待考证,但在金光闪闪的“林一牧六十寿序”锦帐名单上,赫然有一个“张日华”的名字。而前坪张十一宅是张日华在乾嘉年间建造的,与寿序上“张日华”或系同一人。由此可以想象,林一牧大寿之时,宾客如织,富甲乡里的张日华前来贺寿,他钦羡林宅的气派与富丽,暗下决心建造一座张氏大院,在建屋时有意模仿林宅的优美造型。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9)

林一牧寿序上“张日华”的名字

当时的雅阳岁贡生欧圣书说林一牧:“德裕于一身,福甲于郡邑。”林一牧与瑞安探花郎孙希旦、庆元进士姚梁、温州府学教授胡腾蛟等名流同学相称,却不骄不躁,平易近人。州县官吏仰慕他的声名,经常登门拜访,他谦恭亲和,以礼相待,平时却不履公堂。他深居简出,却没能消减达官贵人纷至沓来的热情,僻静山坳也难以掩盖林宅冠绝一乡的光华。据村民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普上垟水库时,工人从林宅地铺上搬走了四百余块的条石,林宅当年的敞阔可见一斑。这些平铺于檐下院中的条石,抗住了那场突如其来的熊熊烈火,如今又成为围坝挡水的基石。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10)

故居青石板

“燕山五桂”有文有武

林一牧喜好诗文,居家手不释卷,他重视德育,认为读书主要是为了通晓礼义,而不仅仅为了博取功名,谆谆教导子孙“以正心术、端品行为先”。他在屋舍旁边构建了一座书塾,延请名师任教。在今林宅旧址的左侧的竹林下,有一个叫做“上书斋”的地名,当年林一牧朝夕到此督课。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11)

上书斋旧址

他培育人才不拘一格,各尽其才,子孙中或擅文章,或喜武略,都勉励其发挥所长。五个儿子在他的精心教导下都学有所成,有文有武,个个都出色。当时的兵部尚书周煌为林宅大门亲笔题写“教重燕山”匾额,以此赞美林一牧有窦燕山之风,培养五子成才,又将五子比作“燕山五桂”。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12)

周煌题赠匾额“教重燕山”

长子林舜问,自幼天资聪慧,读书如遇旧物,了然于胸,一点即通,所作的诗文有大家之风。他十五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前途可期,但他思及父亲辛苦操劳,于是辍学佐理家政。后来,他援例候选州司马,授奉直大夫。

次子林中仁亦是品学兼优的邑庠生。林一牧与兄长林梦熊情谊甚笃,亲密无间,可惜兄长早逝,他把长子林舜问、林中仁过继给兄长。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13)

周煌写的寿序中提到“燕山五桂”

三子林中官,少负才名,所作诗文为时人钦服。他是增广生,在同学中成绩拔尖。后因家中俗务缠身,在科举之路上没能更进一步。他化遗憾为动力,殷勤造就后进,其长子林朝凤在嘉庆甲戌年补授烽火营右哨总司。次子林文凤是郡庠生,尽管后来家道中落,林中官还是不惜重资,勉励儿子参加乡试,为的是不让遗憾在后一代重演。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14)

《胶庠录》记载林中官考试位列前茅

四子林中芳(1757-1821),号芝亭,生性嗜学,无论外面刮风下雨,还是鸡鸣狗吠,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在窗下读圣贤书。他穷经求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作文下笔立就,如有神助。乾隆四十四年(1779),刚过弱冠之年的他到县里参加童子试,顺利成为县学生员,泰顺知县乔萃荣惊其才貌,赞道:“此生英年杰出,异日固当为海邦名宿也。”乾隆五十八年(1793),林中芳在岁考中成绩优异,与后来成为举人的董廷对同在一等之列。他负笈远游多年,可是数困秋闱,直到嘉庆戊寅年(1818),年过六十的他才考取岁贡生。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15)

《分疆录》记载岁贡生林中芳

中年科场受挫,林中芳退守家园,沉下心来,把精力用在栽培后进上。他在坝底偏东的地方建了一座屋舍,教书育人。在进入坝底村的路口处原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书塾,毁于2008年一场大火,当地人称为“下书斋”,或为林中芳当年讲学之所。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16)

下书斋旧址

期间,他精研杨曾风水术,为远近乡民卜地,也做过一些公益之事。在距林中芳住所约二十多里有一个叫菰岭的地方,是旧时泰顺至桐山的必经之处,山道峻峭盘旋,挑夫举步维艰,尤其是炎夏之时,路人经受烈日暴晒之苦。林中芳带头在山道两旁植下一排青松,两百多年来为来来往往的路人遮阳避雨。

与林中芳晚年入贡不同的是,林一牧的第五子林中魁却少年得志,功名早成。林中魁(1761-1791),字占南,号梅村,相貌魁伟,武艺高强,膂力过人,擅挽强弓,箭无虚发。林一牧故居前方的山坡,名为“跑马岗”,是林中魁当年骑马射箭的场所。也就是哥哥林中芳考入县学这年,年方十九岁的林中魁也游庠采芹。同年正逢乾隆己亥万寿恩科乡试,他赴省城应考,考取第四十六名武举人。从武秀才到武举人一帆风顺,可谓神速。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17)

《分疆录》记载武举人林中魁

第二年,他治装北上候铨,与在京城四库全书馆做誊录工作的泰顺乡贤曾镛交往,并委托他请《四库全书》总阅周煌为即将六十岁的父亲写篇寿序。此年,朝廷授林中魁为浙江温州城守营把总。在林一牧六十大寿时,有朝廷重臣周煌撰写的寿序悬挂中堂,还有闽浙名流孙希旦、郑际唐、叶观国等人纷纷作诗贺寿。孙希旦在诗中写道:“欣看兰萼争舒秀,更羡桐枝各向荣”,钦羡林一牧满门俊彦贤达。一时间,林宅满堂金碧辉煌,荣耀无限。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18)

孙希旦写给林一牧的贺寿诗

年轻有为的武举人

弱冠之年就一举成名,林中魁的人生功业并未就此止步。他英姿勃发,有古大将之风,在任温州城守营把总期间,与手下兵卒同寝共食,多施恩义。一旦上了演练场,他又号令严明,杀伐果断,排兵布阵井然有序,训练出一批貔貅之士。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19)

故居石门楼

后来,林中魁升为温州镇标右营千总,专管水师。当时,温州沿海一带海盗蜂起,劫掠来往商船,海盗出没无常,官军难以捕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林中魁乔装打扮,潜入海盗巢穴,密察地形,发现了海盗负隅反抗的要害之地。他回到军营后与士兵商议好策略,亲督战艇进剿海盗,出其不意,一举击溃海盗,斩杀颇多,生擒二十多名海盗,缴获大量武器。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20)

家谱记载林中魁荣获“天语之褒”

闽浙总督伍拉纳将林中魁列为首功,在奏报给朝廷的“两浙武弁”的名单里,只有林中魁受到乾隆皇帝的褒奖之语。民间传言,林中魁曾在乾隆皇帝面前演练武艺,纵跃腾挪,把上百斤的大刀挥舞得虎虎生风。练到酣处,他把大刀投向空中,刀坠身后,他右腿往后一踢,大刀弹射而起,又稳稳地握在他手中。乾隆叹为观止,问林中魁这是什么绝招,他随口说是“姜太公钓鱼”。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21)

皇帝圣旨诰封林中魁父亲林一牧

至今,坝底村民家中还保留着一把林中魁练武用的大刀,刀长2.5米,重80斤。林中魁传下的大刀原有两把,另一把重达120斤,可惜已然失窃多年。据村民说林中魁饭量惊人,吃饭用饭甑,身材远高常人,走进房门要侧着身子才能进去,难怪他能把百斤大刀使得如此娴熟。普通人双手搬刀都费劲,更别说耍刀了,就算偶有身强力壮之人能舞得动,因刀身过长,也需站于板凳上挥舞才可。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22)

林中魁练武大刀

当年,林中魁每天到跑马岗练武,左右两手各持一把大刀,挥舞自如,旁人看得目瞪口呆,惊为神人。有时,他横刀立马,马儿不堪负重,马蹄深陷于泥土之中。细看那把80斤的大刀,刀刃与刀背一样厚,并未开锋,可见大刀是练武专用的,并非杀敌利器。民间传言,林中魁佩有一把锋利的龙头宝剑,伴随他出生入死,后来被仕阳镇章坑(现改名章乡)杨姓亲家借去镇宅辟邪。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23)

刀刃没有开锋

乾隆五十五年(1790),林中魁因平寇有功,擢升为千夫长,敕封他为武信骑尉,得朝廷覃恩荣封二代,其祖父林之标、父亲林梦罴(一牧)诰赠武信骑尉,祖母、母亲貤赠宜人(家谱载为“孺人”)。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24)

《分疆录》记载林之标、林梦罴得朝廷诰封

后来,他屡建奇功,晋升为宁波府镇海营守备,几年前,人们到坝底游玩,还能看到林中魁出行时仆役所举的“镇海营守备”等官衔牌。时人题赠一块“中军游府”的匾额,笔力刚强,苍劲潇洒,一如林中魁英姿飒爽的风采。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25)

林中魁“中军游府”匾额

圣眷方隆之时,一年之中几乎有三次升迁的盛况。只可惜天妒英才,乾隆辛亥年(1791),他在赴任途中不幸去世,年仅三十一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三十年短暂而不凡的时光里,林中魁创造了常人穷尽一生也难以企及的功业,倘若天假以年,其前程不可限量。

在林一牧故居左侧通往村外的古道边耸立着一棵苍翠茂密的银杏,有村民说这是林中魁赴任前植下的,可从古树上悬挂的牌子看树龄150多年,又似乎是他去世七十多年后所种。是树龄检测有误差,还是植树另有其人,这不得而知。但不管如何,在村民心目中林中魁是一个时代的家族荣耀,其恰似这伟岸苍茂的银杏。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26)

古道旁的银杏

古道旁的繁华旧迹

仰望古老的银杏,拾级踏上古道,这条路与前方不远处的泰顺至桐山大道相连,当年林中魁就是从这里出发走出大山建功立业。循着他往日的足迹往右看,跑马岗绵延伸向远方,清风扬起尘烟,似乎看到一个矫健魁梧的身影在策马奔腾,挥刀舞风。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27)

当年林中魁骑马射箭的跑马岗

前方七八百米处的雅阳坪村的一片竹林下,一二百年前也曾是林氏族人演习武艺的场所。此地俗称“武馆”,清代时期,林家开设武馆,延师授徒,族人以林中魁为榜样,学武成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至今,武馆遗址上还留有技勇石等练武器材。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28)

武馆遗址与技勇石

武馆对面的里垟坪竹下岭林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己卯年。门前树立着两副功名旗杆石,两侧的猫拱背山墙拱卫着正中大门,正殿屋脊上一对鳌鱼对望龙珠,两侧鲤鱼仰天喷水,肃穆中带着几分华丽。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29)

林氏宗祠

门楼上绘着山水花鸟,内侧匾额写着“能文能武”,应对着文有林中芳,武有林中魁。一条甬道直通祠堂正殿,仰头就看到见证着林氏荣耀的“中军游府”匾额(复原品)。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30)

宗祠内景

武馆和林氏宗祠都建于泰顺至桐山大道边上,遥想当年官员途经此处,看到祠堂脊上的鳌鱼,隐约听到武馆里练拳舞棒之音,料想此间应有贵人,于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那些年往来于泰顺、福鼎的行客,曾领略坝底林氏的盛况。林一牧的长女婿夏鼎奎是福鼎举人,一子一婿是泰顺、福鼎两地的英才,交游甚广。无怪乎,林一牧六十岁时,会有那么多闽浙名士为他称觞献寿。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31)

宗祠与武馆遗址之间的古道

与林一牧故居同样气派非凡的还有林一牧墓地,坟墓建在邻近的百福岩村。林一牧后人在去往墓地的路上修建一条“皇清例授奉训大夫一牧林公墓道”,墓道边以前有守墓人的房屋。

沿着这条墓道走上山坡,迎面看到一座豪华宽阔的坟墓,外边筑有数十个整齐有序的栏杆。从陵墓下方走到墓碑要登上四个平台,层层而上,每个平台都有围栏。墓碑两侧雕有麒麟、云水花纹,碑上屋脊雕有鳌鱼,坟墓下方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墓地。如此格局宏大的墓地,浙南罕见,2011年列入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32)

“皇清例授奉训大夫一牧林公墓道”

坝底林氏的兴起,是经历数代人文积淀,到了林中芳、林中魁这一代走向全盛。然而,很快就由盛转衰,有村民说是因误信江西阴阳先生之言改造“半月形”溪流,破了“五猪下槽”的风水。世事兴衰更替总有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作为林氏文风兴盛标志的林一牧故居因家族之兴而兴,其兴衰也同样关乎文运。据西河郡《林氏宗谱》中“芝亭公传”记载:“昆季同居广厦,回禄为灾”,林中芳兄弟同居豪宅,曾遇到一次火灾,这多少影响到林氏的基业。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33)

林一牧故居墙垣遗迹

而今,林一牧故居遗址上先后建起了几座木屋新楼,四围随处可见残垣败瓦,野草藤蔓滋生,昔日繁华胜迹在岁月涤荡下愈加模糊。唯有故居旁的那棵银杏年年迎春吐绿,它曾看到坝底人来如织、华堂焕彩的盛景,也一直在期待着繁华复兴的到来!

泰顺古村落名单(泰顺这古村曾一屋半个村)(34)

银杏守在村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