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1)

太古以来,桑田沧海凡不知几易,不变的是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句传之千年,世人在瞬息变幻的宇宙、转盼流光的世事中,借四季与物候的轮转回环,得到一脉恒常的慰藉。对于先民而言,或许仰观宇宙只是偶然之举,是田垄间劳作空隙的片羽吉光。人们望一望天上的风雪雷雨,又看一看脚下的稻穗禾黍,思索它们之间该有怎样的关联。我们的祖先在观察星象、认识物序中,创制了二十四节气,这其中不仅孕育着根脉绵长的中华农耕文明,更惠泽着几千年来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诗性精神。当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独具巧思地以二十四节气开启倒计时,中国人自然观念与诗歌传统的融合,再度使全世界为之击节赞叹。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2)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3)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4)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继以雨水,雨水的滋润,使春天成为真正的春天。上元二年(公元 761 年)春,在成都草堂安居两年的杜甫,一洗此前流离转徙的征尘。这一年,当第一场春雨轻扑在窗棂上,点洒在嫩柳间,杜甫的诗心也被一同浸润。“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在一个春夜偶然的喜雨心情,乘着诗歌的羽翼穿过漫长广阔的时空,化作千余年来无数人共同的喜雨之情。一首浅白晓畅的五律,蕴藏着千钧不敌的传世力量,倒正与春雨有几分相似——它们以轻巧柔婉的姿态,浸入坚实的泥土,然后点染出一整个春天。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5)

半个月后,便到了惊蛰时节。俗谚有“春雷响,万物长”,春雷始动,如擂鼓三通,蛰伏冬眠的动物探出地表。它们倒并非听见春雷乍响而惊醒,实际是天气转暖、土壤解冻,触发了它们的生物钟。出穴的动物开始觅食、繁衍,空中燕飞莺啼,地上草木新生。陶渊明诗里的“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正是一派初雷惊蛰、万物生长的盎然春意。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6)

仲春之月,昼夜平分之日,即春分,故春分也被称为日夜分。不过春分之妙在谐趣双关,因其在春季3个月正中,适取平分春季之意。袁枚诗云:“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道出春分时和煦春风里的炽热生命力,兼彰随园自家风骨。顾实谓此诗“起手超妙,不愧清初才子冠冕,扫千山之雪,留万国之花,一语形容春风,无过是者”,亦是颇见识力之论。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7)

春分后不久,即清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以节气而论,此时正值春光流溢、万木竞春,合当“踏青游,拾翠惜”,高放纸鸢,轻荡秋千。若以节日而论,则应素服诣墓,追祭先人。以哀以乐的清明,无形中却应和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传统。时令之作,世人最爱《清明》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黄发垂髫,皆能成诵,儿童爱其清新活泼,长者又能品出一番客中行人的幽思愁绪,正得清明哀乐互彰之妙。人多以此诗为杜牧之作,实未必然,但以樊川诗名,使佳句流传,想来亦成佳话。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8)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取“雨生百谷”之意。较之“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谷雨显然多了一分肆意洒脱。黄庭坚《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神韵毕现。“风吹雨洗一城花”,得谢 “雨洗花叶鲜”句之神,又添三分恣意,二分俏辣。山谷说谷雨茶更胜清明酒,合乎国人尚淡然的心境,更合宋人风雅意趣。不仅如此,谷雨茶与清明茶相比亦不逊色。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以为采茶“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茶园里,被谷雨滋润的芽叶长得肥硕,色泽翠绿。人们清晨相邀上山采茶,归家点一盏香茗,使春日乾坤都落入一杯春茶中,方不负谷雨的美意。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9)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10)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11)

5 月,褪去春日几许朦胧娇妩,多了几分浓烈明艳。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立夏是入夏的第一个节气,高濂《莲生八戕》云:“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交汇,暖意上升,花木竞秀,蜂飞蝶舞,万物繁盛。《逸周书·时讯解》中“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正是描绘了孟夏生机蓬勃的物候景象。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12)

待“王瓜生”又五日,约是小满时节。元人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 :“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言小麦等谷物籽粒开始灌浆,不过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这主要是针对北方而言。南方则通行另一种解释,言降水之小满,民谚曰“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小满不满,干断田坎”。不同地区的农人,或祭车神,或食苦菜,或祈蚕,或抢水,为辛劳的农事赋予极具想象力的生趣。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13)

小满后便是芒种。陆游《时雨》诗云:“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放翁居园田,得渊明旨趣,友野老,话桑麻,乐农家之乐。芒种对庄稼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节气,俗谚有“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蕴含着农人代代相袭的智慧。插一畦秧苗,蒸一锅麦饭,遥想秋季的丰收,放歌于菱荡之中,田园适意,大概莫过如此。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14)

夏至是一年中白昼至长、日影至短之日,古人曾立夏至节。宋人庞元英的《文昌杂录》中载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以避酷暑,故又曰“歇夏”。唐人韦应物有诗《夏至避暑北池》:“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夏日炎炎,韦滁州北池避暑,一面记挂田间农人苦热难消,一面细心体察绿竹圆荷的柔嫩和芬芳,可谓将古人的忧世伤生与妙赏自然一同混融进了仲夏气味中。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15)

到了小暑,屋檐下蟋蟀唧唧,吹响伏天的号角。艳阳当空,晒得田野沉寂、树木静默,小狗也伏在阴凉处,恹恹然不想起身。当夕阳渐沉,笼罩全身的湿热稍稍可退,再看周遭景物,便觉别有一番清凉。孟浩然有诗《夏日南亭怀辛大》,即写此境:“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其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二句写夏夜情趣,清闲淡雅,沁人心脾,读之直可作解暑凉汤。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16)

三伏天以小暑始,以大暑终,此际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唐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云:“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大暑之夜,月轮皎洁,热风微动,流萤飞百草,瓜果荐新鲜,菰蒲蔓延生长池中,经史狼藉陈于案上,日长人困,清梦将至,最消溽暑。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17)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18)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19)

夏去秋来,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便是立秋时节。杜牧《秋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独对秋月,想象着一个同样泛着凉意的秋夜,宫女用团扇有心无心地轻扑流萤,聊遣寂寞,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宫女却没有起身的意思,举目而望,凝神于牵牛织女星,遥想牛郎织女的传说,想起自己的身世,杜牧又因宫女的故事触动了自己的心弦,读诗的人也难免要因樊川悲秋引起自己的伤怀。秋风秋雨,秋月秋夕,秋天总能以微微的寒凉,牵引出浓郁的愁绪,却也牵引出无限诗情。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20)

立秋后,天气不是一路地冷下去,夏与秋总是冷冷暖暖地拉扯一阵子,直到处暑,才真正到了“天地始肃”的时候。此时,空中鹰隼开始猎捕,地上黍稷稻粱遍澄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五谷丰登,四海同庆。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21)

鸿雁来,玄鸟归,孟秋方去,仲秋已至,时为白露。杜甫五律《月夜忆舍弟》即作于此时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值安史乱中,杜甫兄弟离散,白露之夜,阴气渐重,露凝而白,边境上空秋鸿声断,望月思乡,离情益峻。战争离乱,使杜甫留下露白、月明二句,传诵至今,为本就寒凉的白露节气更添悄怆之伤。安宁岁月里则是另一种景致,杜甫有诗云“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读来别是一番闲适逍遥。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22)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23)

待到秋分,昼渐短,夜渐长,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残星水冷鱼龙夜,独雁天高阊阖风”。寒露、霜降接踵而至,秋气愈燥,草木黄落,蛰虫入穴。“寒露润金井”“霜降天宇晶”,农事渐暇的人们登高望远,饮酒赏菊,休养生息。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24)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25)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诗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诗意)(26)

转眼到了立冬,水始冰,地始冻,冬季的寒冷似乎是残酷的,实则万物闭蓄却是休养之道。从“片片互玲珑,飞扬玉漏终”的小雪时节,到“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大雪时节,天地苍茫,素裹银装,雪花点缀出的一片晶莹世界,为冬季赋予了独特的浪漫。待到冬至,进入数九寒天,人们画《九九消寒图》,从冬至画到春分前后,寄寓遣冬迎春之意。此间最寒冷的日子莫过于从小寒的“霜鹰近北首”到大寒的“阶前冻银床”,然而白茫茫雪地中总有一两枝红梅傲雪独放,让人想起诗里说的“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始终伴随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它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彰显着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认识。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人不享受过它的馈赠,沐浴过它的润泽。在衣食住行以外,物候的变化,炎凉的更替,四季的轮转,无不触发敏感多情的中国人的情思。中华民族以独特的诗性精神,为自然赋予瑰丽的想象,化成无数诗篇,绵延如缕,恒久流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